1.生存之困
元宵節,有個在婦幼上班的朋友告訴我,他要轉崗了,從兒科調往其他科室。他說,現在醫院病人太少,60幾個人的科室,往往只有十來個病人。缺少病人,獎金就要大打折扣。收入水平下降得厲害。
眾所周知,他們的收入,除了政府的補貼,還有部分來自于病人看病的經營所得。
朋友說,他們是專科醫院,以前可能兒科不好婦產科好,現在都不好:
如今都沒什么人生小孩了!
他說,科室的人都在想辦法轉崗,大家心底都盼著,如果實在經營不下去,被人民醫院、中醫院之類的合并算了。他們是綜合醫院,總有賺錢的科室。
不說不知道,原來一個省城旁的百強縣的婦幼醫院,竟然遭遇了這么大的危機。
他說,這種情況其實持續好幾年了。從2020年開始,大家感受就異常明顯。最嚴重的是2020年,由于孩子都居家,很難出現流感交叉感染之類的情況,一天都看不到幾個病人。從2021年開始,醫院就采取下鄉接種疫苗,把職工派往隔離酒店之類的方式增加收入。
他的孩子是在他們醫院出生的,那是2014年,他提到一個細節——媳婦大半夜強烈宮縮,去到醫院檢查,醫生累得眼睛都快睜不開了。她說,這一年在他們產科出生的孩子已經超過1000個了。前幾天醫院特別給每個職工發了1000塊錢工資。對此,她有些玩味地笑了:“累的都是我們這些一線員工。”
對比今日,不知她會不會感嘆,當時是“累并快樂著”。
2.同學熱議
昨天,我把情況發到了同學群里,馬上引起了大家的熱議。
有個同學說:“1960年代末人口急劇增長,1976年開始計劃生育,按照這個來說,60年代末生一胎,90后也是人口基數比較大,如果他們都生一胎,應該比前面幾年的出生率更高才是。”
他繼續分析:“歸根到底還是90后這一代的人,對家庭生育的觀念變化很大。話說現在廣大農村,還是白領階層,都存在大量的剩男剩女。”
低生育的鍋,該扣到90后、00后身上嗎?
先說下感性層面的觀察,我來自湘南地區,跟潮汕一樣,生育意愿比較強烈,同學中生育二胎的還是比較多的,最幸運的是有位初中同學,連生二胎竟然都是雙胞胎,現在已經是四寶之媽。
大家都知道,總和生育率2.1是維持人口正常更替水平的最低標準,也就是說平均一個家庭至少要生2.1個孩子以上才能保持人口不萎縮。
如果以這個標準來衡量,我們中學同學的生育率肯定是達不到總和生育率的。
必須承認,我的中學中基本接受了高等教育,比起農村應該來說生育率要低點,那么整個縣城的出生率和人口增長率是多少呢?我查到一個2021年的數據:
全年全縣出生人口2623人,出生率6.63‰;死亡人口1212人,死亡率3.06‰;自然增長人口1411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57‰。
好歹還屬于增長的正面典型。但是以數據說話,農村生得多的感官感受,可能跟現實有巨大差距。大家以為農村人生得多,有時可能是感官誤差。即假如你連續看到幾個生育3胎的家庭,就以為家家都生得多。事實上它經不起平均——農村還有大量大齡未婚青年,以及只生育一胎二胎的家庭。
再說回我們那個群的情況。我稍稍做了統計,8個家庭,生育二胎的5家,只生育一胎的3家。從這個小樣本里可見,即便受了高等教育,我們同學還是受家庭的傳統觀念影響較深的一群。
這個樣本,如果放到我大學群去,結果就會大異其趣了。我大學是在重慶讀的,川渝那帶,比起我湖南老家,似乎更不愿意生。最近四川宣布生育登記取消是否已婚的限制條款,就可見一斑。
再看看長沙二胎以上增加一套房票之類的新聞,催生意味濃厚。
我們都以為國家已經忘了自己。
掐指一算,生二胎、三胎為國貢獻的時刻到了!
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然而,你愿意嗎?
有同學說,她剛生了二寶。生育這事,如果沒有好的配套,女同胞最好別趟渾水了,累的是自己。
也有同學說,如果自己的孩子以后不結婚、不生子,她會樂于支持孩子的選擇。
對于生不生,每個人都可以成為理論家!因為生活是自己的!
3.誰的過錯
我出生于1982年,那一年9月,計劃生育被定為基本國策。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22年全年出生人口956萬人,人口出生率為6.77‰;死亡人口1041萬人,人口死亡率為7.37‰;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60‰。
2022年人口較上一年減少85萬!
這不僅是三年自然災害以來,出生人口最少的一年,也是人口首次負增長。
當然,2022年有疫情影響等諸多因素。分析這幾年的數據,更大的隱憂在于:
人口斷崖式下跌
短短幾年時間,我國年出生人口也快速地從2016年的1883萬人降到2022年的956萬人。
從1982年確立計劃生育為基本國策,到2022年人口負增長,剛好是40年。我們且以10年為一個周期,看看每年的出生人口,做個大致觀察:
1982年:2230萬(1982年9月計劃生育被定為基本國策)
1992年:2113萬
2002年:1641萬(2002實施《人口與計劃生育法》)
2012年:1635萬(第二年開始單獨二胎)
2022年:956萬人(歷史倒數第二,僅略高于三年“自然災害”中的最嚴重的那年,出生率已是歷史最低)
從各年的數據,我們大致可以理清一些脈絡。
從1982年到1997年之間,我國的出生人口都沒有低過2000萬。因此,在我們的少年時代,“中國人口多”,就成了一個簡單的共識。
這是因為,1980年代,剛好是50后、60后進入結婚生育期,中國迎來了第三波嬰兒潮。1982年,中國的總和生育率是2.97。
然而,事實上,在1992年,中國的總和生育率是2.12,已經達到總和生育率的臨界點。
1998年,中國的總和生育率就只有1.58,遠遠低于2.1的正常更替水平。
也就是說,其實在1990年代末,政策已經可以開始進行大的轉向。
但是,那時從政府到專家,都還傾向于從緊處理。
婦產科醫生累得眼睛都快睜不開的2014年,是因為恰巧單獨二胎開放,愿意生小孩的70后、80后,正抓緊生育的機會窗口。
從2018年人口斷崖式下跌開始,勢頭就再也沒有止住。2022年,我國的總和生育率只有1.3左右。對此,專家給了個新名詞:
我國將進入人口負增長常態化時期
如果按人口規模推算,這幾年正是90后的生育黃金期,而90后人口規模與80后相比,沒有大幅萎縮。但出生人口斷崖式下跌,說明確實90后、00后生育意愿已經大幅下降。
但是,這鍋能架到他們頭上嗎?
給組數據感受下:
2022年,公務員報考人數212.3萬人,錄取比例68:1,部分崗位達到20813:1!
疫情影響,經濟下滑,不確定因素陡增。導致大家對體制內的優質資源爭崩頭,這種現狀下,誰敢多生?
4.生與生活
最近幾年,政府和專家都在一副憂國憂民的表情,號召大家多生、快生。可是,到了現實層面,覺得人口危機嚴重,和會生育救國完全是兩回事。
畢竟,當年各級官員也說過只生一胎好,政府來養老啊!
以長沙為例好了,長沙號稱幸福感最強的城市,房價收入比是6.2,也就是說一個家庭不吃不喝6.2年就可以買一套房。
然而,假如你們夫妻都是工薪階層,2022年長沙城鎮居民人均收入是5.8萬元,我們以大學生收入倍增來算好了,定為家庭年收入24萬,那每月收入就是2萬。假如他們買個100平米的房子,按長沙新房最近約為1.4萬每平計算,房款總額為140萬,貸款30年,每月還款4849元,一個孩子月均花費2500,二胎就是5000元。房子和小孩這兩個大頭就占了差不多1萬了。還有衣、食、行、人情往來、娛樂消費呢?每個月還能剩多少?
看到這,你也許會說,我對收入預估這塊太保守了。
當然,我更保守的是對于家庭支出的預估。
只要你有小孩,你就會明白,那就是活生生的吞金獸啊!平常帶孩子出去,我都盡量帶公園和書店。假如去次商場,兒童城堡玩一次上百大洋就花出去了!
而且,我們必須考慮到。假如生育孩子,在夫妻都是雙職工的情況下,必須會有方的父母來幫忙帶才能運轉。
上有老下有小,如果家里沒礦,自然要好好掂量。
專家開口“生”就一個字,而對于老百姓來說,除了“生”還要加個“活”字!
《新結婚時代》里,劉若英飾演的角色曾經說過一句話:“可是,我不想只是活著啊!我還想過得有品質點!”
誰不是呢,如果是你,會僅僅因為為國奉獻的情操多生、快生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