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樣的投資,擁有能成為養老核心資產的稀缺性呢?
我拋磚引玉,舉了幾例——
黃金?
地殼中蘊含的黃金可能遠比我們想象得多,只是開采有難度。
隨著技術進步,人類開采的黃金越來越多,最近10多年開采的就超過過去幾千年的總和。
黃金真的稀缺嗎?
鉆石?
鉆石本質就是碳元素,只不過blingbling很漂亮,還被商家刻意附加了文化屬性(鉆石恒久遠,一顆永流傳)。
可現在都有人工鉆石了,鉆石真的稀缺嗎?
比特幣?
理論上說,比特幣總量固定,但這貨看不見摸不著,幾乎沒有使用價值,支撐其價格的是信徒的共識,信徒越多,需求越大,價格越高,但也有全球政府的打壓,價格波動極為劇烈。
這種稀缺性,可能就差點意思,賭徒和信徒可以信仰,但作為養老資產,目前看還不太穩妥。
股票?
不說垃圾股,就說公認的白馬藍籌,真的稀缺嗎?
好公司當然稀缺,赤水河兩岸有很多白酒作坊,但中國找不到第二家能和茅臺媲美的醬香酒品牌。
問題是,股價波動劇烈,且流動性很強。
高波動性易讓人失去理智,反復犯錯,高流動性易讓人心活手癢,上當受騙,兩者都是長期養老投資的天敵。
這就是養老保險既拒絕高波動性,也拒絕高流動性的原因所在。
可見,好的股票確有稀缺性,但對投資者能力和心性的要求,也很高。
相對難度較低的,是基金定投。
基金買了幾十甚至上百個股票,分散了個股炸雷風險,平滑了整體波動,加上基金經理操盤,可以做甩手掌柜。
平時越少關注,越不容易犯渾瞎操作,主觀上的流動性也會降低。
再加上自動定投操作,就進一步平滑了波動,即使第一筆投資看走眼了,高位站崗也不怕,投資體驗更佳。
而養老主題基金,則進一步考慮到投資者生命周期,年輕時,搞股票倉位,承受高風險,博取高回報。
年紀越大,股票倉位越低,債券倉位越高,讓基金波動性下降。
退休后,就變成一只比較穩健的準固收基金,可隨時提取養老金。
其實吧,梵高的真跡,最適合做養老投資。
全球只此一件,從物理屬性上看,供給端的稀缺性無窮大。
再過500年,這畫依然是人類文明的精華,寫在教科書中,教育一代又一代后人,所以有極高的知名度和價值共識,需求也幾乎無窮大。
這就決定了,投資梵高的向日葵,能遠遠跑贏全球通脹。
同時,這些世界名畫也很少有價格劇烈波動,每次拍賣,價格都是一個勁蹭蹭蹭。
但因為極度稀缺,很少有機會上市流轉,流動性也很弱。
對跨越30-40年的養老投資來說,卻是不容易中途出幺蛾子的優點。
問題是,這類藝術品投資門檻太高,大眾可望不可即。
所以兜兜轉轉,大家最關心的,似乎還是那兩個字——
房子。
放在10年前,對大多數國人來說,房子是非常優質的養老資產,這還用說嗎?
房子是實物,一個房子就占一塊地,這塊地所有權有排他性,這就是稀缺性的體現。
房子還能出租,獲得穩穩的租金回報。
且房價和房租還能抗通脹,不比茅臺香嗎?
這幾年被樓市痛打后,很多人不再這么看了。
你看文末點贊對比,80%+已不再看好房子。
供給端,各地還在蓋房子,需求端,人口卻開始萎縮,這就決定了,絕大多數房子,未來不稀缺,不值錢。
但房子所代表的土地,以及以這片土地為中心,周圍一切優質公共設施和配套服務的使用便捷性,卻依然有稀缺性。
也就是說,最重要的不是有個房子住,而是以我家為圓心,一出門就能方便get一切想要的稀缺資源——
優質的教育和醫療資源,
便捷的交通資源,
綠色宜人的生態資源,
發達完善的商業資源,
這些都是美好生活必不可少的配套資源。
這些資源,需要政府和社會力量的長期投資,形成集聚效應和品牌效應,才會產生持續的人口吸引力,不斷虹吸全國各地的年輕韭菜。
更重要的是,你這附近得有更多更好的工作機會,我出門步行就能上班,省時省力拿高薪。
政府砸錢通一條地鐵,弄一條高架,再造一大塊濕地公園,這都不是什么難事。
財政不夠,套個馬甲發點城投債就行了(友情提示:當心今年大面積爆雷)
真正難的,是吸引大批能產生幾十萬個中高收入崗位的企業,聚集在此!
重慶西安和杭州蘇州最大的差距,就在這里,高收入崗位太少了!
能賺大錢,新韭菜才能買得起不斷上漲的房價。
新韭菜老了,也才能把手里的房子,再高價甩給滿懷夢想的新韭菜。
在此基礎上,再加點這座城市本就稀缺的資源,比如有江景湖景海景資源,或者正對高樓林立,霓虹閃爍的城市CBD,以及在黃金地段被撐爆的老破小中,難得出現一個高大新的好小區、好物業、好房型、好樓層……就是進一步的加分項。
從各大世界級都會歷史上多次房價下跌的經驗看,市中心稀缺豪宅,最抗跌。
房子能不能作為養老的核心資產,結論很明顯了——
首先,要挑城市,最有吸引力的城市,房子最稀缺。
其次,要挑城市里好地段的好房子,這是稀缺中的稀缺。
假如中國現在能公開上市交易的存量二手房有5億套,50年后依然能保值升值,能幫你養老的比較靠譜的房子,充其量不超過500萬套。
嚴苛點說,不超過100萬套。
過去這些年,我做過多次城市房產投資價值排名,每次略有變動,但頭部的北上廣深,從未改變。
說句掏心窩子的話,你讓我現在這時點,再花個幾百上千萬,買個能放心養老的房子,我可能只敢買上海外環內(普陀、寶山、新靜安、虹口為中環內)的新房和10年內的次新房。
北京、深圳、廣州,就算我有房票,也不太想買,覺得安全系數不如上海。
年初,易居中國發布了一組數據,2022年,總價1000萬以上的新房,上海成交14973套,北京8391套,深圳6463套,杭州4652套,廣州2942套,南京1981,后面都在1000套以內,忽略不計。
北京+深圳,還不如上海多。
二手房數據更真實,更有參考性(你以后要變現,房子都是二手)。
上海5076套,深圳+廣州+北京合計4863套。
要注意,這還是上海去年封城凍結兩個半月,樓市幾乎零成交的前提下達成的。
但在北上深,1000萬在市區根本算不上什么豪宅,剛改罷了。
再看3000萬以上豪宅數據。
上海新房成交741套,深圳487套,北京448套,廣州193套,杭州168套……
二手房數據,再次顯示上海定于一尊的地位——460套。
北廣深杭寧等其他全加起來,還不到上海一半。
到5000萬以上的二手房,上海還有113套,北京21套,廣州13套,南京3套,深圳2套,杭州1套。
這級別的真·豪宅市場,國內真正還有流動性的,只有上海。
某種程度上,上海的真·豪宅,也具備了類似梵高真跡的收藏屬性。
雖然在熊市中,豪宅也會跌,甚至大跌(參見香港豪宅)。
但跨越N個牛熊周期后看,豪宅還是最頂的。
當然,這些數據和咱老百姓沒啥關系,咱都買不起……
去年這么一折騰,很多人信心都被震沒了。
有富人動了拋房潤錢的腦筋,有中產不再敢放杠桿背30年巨債,有入門級新興中產收入下降,甚至被裁,更不敢動買房的腦筋。
所以即使潛在需求最旺盛的上海樓市,最近幾月,也受沖擊,市區二手房也降價明顯。
現在很多人,都在猶豫觀望,對未來充滿迷茫。
但我還是決定,今年要想方設法,硬著頭皮,繼續在上海上車!
我最近剛把我媽舊房子賣了,還是外環內的全新裝修,堅持了2個月,最后還是比2021年巔峰成交價降了12%,才成交的。
然后,我準備趁現在的市場低迷期,小換大,全力打新。
你可以不相信臨港,不相信金山,更不相信崇明,但還是要敢于相信,10年、20年、30年、50年后上海市中心的好房子,依然具有稀缺性和升值空間。
看看過去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紐約、倫敦、巴黎、香港的房價,不管經歷多少次挫折和熊市,哪怕經歷過大蕭條、二戰、70年代滯漲、亞洲金融危機和08次貸危機,最后房價也都能再創新高。
世界級大都會中,唯一例外的是東京,現在房價距離1989年創造的地產泡沫巔峰,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但至少最近十多年,哪怕已陷入深度老齡化,東京房價也還是在慢慢上漲(也有中國投資客的功勞)。
往下看,北京和深圳,在二梯隊。
廣州和杭州,在三梯隊。
北上廣深杭之外的二三線呢?
如果實在錢多純投資,我建議現在一律別碰了!
自住兼投資,相對能比較安心的,還有南京、成都、蘇州、武漢。
再次一級,還有長沙、重慶、西安、青島、廈門、天津、鄭州、合肥、寧波、東莞、佛山、福州、濟南。
再往下,你還想買,就別老想著作為投資,放平心態,自己住了舒服就行哈。
無錫、沈陽、昆明、南昌、南寧、貴陽、珠海、石家莊、太原、大連、泉州、海口。
再往下,還有這些比較有名的:
溫州、嘉興、常州、惠州、南通、中山、煙臺、哈爾濱、長春、三亞、保定/雄安、徐州、烏魯木齊、臺州、洛陽、蘭州、銀川、汕頭、金華/義烏,廊坊、濰坊、呼和浩特、紹興、揚州、唐山、江門、威海。
還有些轄區總人口(潛在韭菜)很多,是城市真不怎么樣的,比如臨沂、南陽、邯鄲、贛州,我也勉強寫出來吧。
假如你手里的房子(非自住),在這個超級大名單里還沒出現,你還把房子當寶貝一樣,緊緊捏在手上舍不得賣,我只能贊上一句:
真勇士啊!
我這排名,綜合考慮了城市人口(既考慮主城區人口,也考慮下轄鄉鎮地區)、人均GDP、城市規模、地理位置、行政級別、產業結構、教育醫療資源、政府友好度、氣候環境等多方面因素,算是我的主觀經驗,大家可以有不同觀點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