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批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增補名單近日公布,正陽橋遺址和清華園車站舊址2處文保單位新入圍。同時,中軸線南段道路遺存1處文保單位與現(xiàn)有市級文保單位合并。
歷史上,正陽橋位于正陽門箭樓前方,橋下為護城河。明永樂年間營建北京城時,將元大都城垣北縮南拓,南拓后的城墻位于今正陽門東西一線,并用磚墻代替了原來的土墻,南門仍沿稱麗正門。明正統(tǒng)年間改稱正陽門,并增修了甕城、箭樓、左右閘樓,疏浚城壕、修建石橋。
這是1902年至1903年之間的正陽橋。正陽橋上還能擺攤設(shè)點,引車賣漿,拉活兒等客,有馬車、毛驢兒、東洋車,大柵欄的店鋪慢慢重建起來,北京城在廢墟里漸漸活了過來。
1874年的北京前門大街,可見遠處的五牌樓和近處的“乞丐橋”。從明朝開始,老北京就形成了很多固定的市場,其中在正陽橋的叫窮漢市,在這里做買賣的都是小老百姓,他們沒錢租房子,就在正陽門前沿著城墻搭棚子擺攤糊口。而正陽橋中間,因為不允許車輛通行,所以就成了街溜子耍錢、叫花子要飯的聚集地,也就成了當時洋人眼中的乞丐橋。
正陽橋為正陽門前內(nèi)城護城河上的窎橋。橋前有正陽橋牌樓,俗稱五牌樓,橋?qū)φ栭T外大街,即前門大街,有石道直達天橋,“大街石道之旁,搭蓋棚房為肆,其來久矣”,是京城最繁華的所在。
正陽橋位置顯赫,橋也更為精美,三拱三梁,中為御道。1919年正陽橋改建,橋身加寬9米,橋拱改低,此前已撤去內(nèi)側(cè)石欄桿,兩側(cè)又新做水泥羅漢欄板,四角立鐵制燈柱。1922年徹底改平,古橋拱仍保留,1950年代中,拆去條石改鋪瀝青,1970年代隨著護城河改暗河,正陽橋消失于地面之下。
1919年的正陽橋改造,為不妨礙交通,分兩期進行,圖中右側(cè)已經(jīng)改造完成,左側(cè)未完工。
從正陽橋上拍攝庚子事變中被毀壞的箭樓
修復(fù)后的正陽?箭樓,可?箭窗、城臺等處的歐?裝飾。
1916年改造后航拍正陽?地區(qū)照片。
1992年3月,修建正陽門南側(cè)地下通道時,挖出了正陽橋基址及橋東南鎮(zhèn)水獸,后原地掩埋保存。
其實,這具鎮(zhèn)水獸早已在地下百年有余了。咸豐元年《金吾事例》記載,正陽門外沿河鋪戶侵占護城河,橋被“侵過石欄桿六七段有余”,證明當年鎮(zhèn)水獸已被掩埋蓋房,此后的老照片中,再未見過它的身影。
考古發(fā)現(xiàn)的這具正陽橋鎮(zhèn)水獸,用泥巖雕成,俯臥在雁翅石條上,頭朝東南,尾向西北,俯視水面。
2021年8月27日至9月17日,為了解正陽橋遺址的位置與形制,經(jīng)國家文物局批準,北京市文物局對正陽橋遺址開展考古發(fā)掘。考古發(fā)掘地點位于東城區(qū)正陽門箭樓東南、前門步行街北端東側(cè)、大北照相館北側(cè)。
在發(fā)掘過程中,這具鎮(zhèn)水獸又重見天日,成為中軸線上重要的物質(zhì)實證。
圖 | 李哲
文 | 李哲、北京日報記者 李祺瑤
編輯 | 張小英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