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文兄是我多年的朋友。
作為一位法學專家,他的著作,他的文章,他的人品,他的格局,都令我所敬佩,就如他所說,法律人離權力更近,面臨的誘惑更多,風險更大,需要時時警惕,如履薄冰!正是因為他時時警惕和權力保持距離,所以才能獨立思考,著作頗豐,堅守個性。
讀他的文章和著作,不僅僅是在讀文字,更是感受文字背后的溫暖,其著作《死刑的溫度》中,通過那些震撼人心的一個又一個的死刑案例以及他對減少乃至廢除死刑的制度的觀點主張,則讓我們能夠感受到——他這位法學專家溫暖靈魂的光和熱及其人文關懷。
基于此,仁文兄的文章,我都會以我的方式,通過我的傳播渠道,盡可能讓更多的人看到,感受他的內心,感受他的文字背后光和熱。
——盛學友
劉仁文教授
劉仁文,湖南隆回人。中國政法大學法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學博士后,北京大學社會學博士后。1993年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刑法研究室工作,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刑法研究室主任、二級研究員、創新工程首席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博士后合作導師,中國社會科學院刑法學重點學科負責人,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法學院教授、刑法教研室主任、刑法導師組組長,中國法學會理事,中國刑法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犯罪學學會副會長,最高人民法院特邀咨詢員,最高人民檢察院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警察協會學術委員。曾掛職最高人民檢察院公訴廳副廳長,任美國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英國牛津大學、德國馬普外國與國際刑法研究所、芬蘭赫爾辛基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香港大學、國際刑事法院等訪問學者或客座研究員。
劉仁文研究員獨著、主編《立體刑法學》等30余部,獨譯、合譯《美國模范刑法典及其評注》等9部,在《法學研究》《中國法學》等發表學術論文和理論文章200余篇(含英文、德文、俄文、日文、葡萄牙文、韓文等外文論文20余篇),報送內部研究報告100余篇,多次獲黨和國家領導人批示。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等課題二十余頂。獲得過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領軍人才、全國法學會系統先進個人、全國刑法學優秀著作一等獎和優秀論文一等獎、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對策研究報告特等獎和一等獎、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優秀科研成果一等獎、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法學系(現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法學院)十佳教師(連續十余屆)等榮譽和獎勵。
劉仁文研究員從事法學研究30年來,在刑法研究方法、刑法基礎理論、刑事立法、刑事司法、刑事政策等多個領域提出一系列具有自己特色的觀點。
其學術標簽之一是他的立體刑法學思想。他高度重視刑法與相關系統的關系,主張運用立體的而不是平面的、多元的而不是一元的、動態的而不是靜態的思維和方法來研究刑法。為此,刑法學研究要前瞻后望(前瞻犯罪學,后望行刑學)、左看右盼(左看刑事訴訟法,右盼民法、行政法等部門法)、上下兼顧(上對憲法和國際公約,下對治安拘留和其他剝奪人身自由的行政處罰)、內外結合(對內加強對刑法的解釋,對外重視刑法的運作環境)。
死刑研究是劉仁文研究員的另一學術標簽。迄今他已出版4部這方面的著作:《死刑的全球考察》(譯著)、《死刑的全球視野與中國語境》(獨著)、《死刑改革與國家治理》(主編)、《死刑的溫度》(獨著),發表這方面的論文、文章、專訪和內部研究報告數十篇,為死刑制度的改革和相關刑罰制度的完善發揮了較大的決策影響力。
刑事政策也是劉仁文研究員發力較多的一個領域。他于2004年出版的《刑事政策初步》從宏觀上對刑事政策的若干基礎理論進行了較深入的研究,此后,在廢除勞動教養和收容教育制度、改革強制醫療和收容教養制度、激活特赦制度、實現剝奪人身自由措施的司法化等諸多具體刑事政策領域,他都在理論研究和制度變革方面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多年來,劉仁文研究員還在刑法結構和刑法法律后果的完善、社會變遷與刑法發展、新型犯罪治理與刑法學知識體系的更新以及如何增強中國刑法學研究的主體性等方面,持續性地產出了一批成果。此外,他的“法律應與詩書通”等學術理念也引起法學界許多同仁的共鳴。
學者感悟∶人除非到最后閉上眼,否則即使前面是完美的,也可能在最后一刻身敗名裂。法律人與從事文史哲研究的人相比,離權力更近,面臨的誘惑更多,風險更大,需要時時警惕,如履薄冰!
來源:《法學雜志》2023年第1期
轉自:法治記錄盛學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