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又快到了,這不,老字號 錦芳小吃磁器口店外,前來購買元宵的市民已經排起了長隊 。
除了什錦、黑芝麻、可可、山楂、桂花等傳統口味,錦芳元宵推出了 低糖元宵 ,深受老年人的青睞。此外,今年還推出了 新品沙棘餡元宵,沙棘來自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口感酸酸甜甜,營養成分好 。
老北京的風俗,得到正月十五鬧元宵之后,才算真正過完年。 元宵節又叫上元節,也叫燈節,史書記載打漢代起就有了它的雛形,可謂源遠流長。
元宵節吃元宵是主打項目,老北京的大館子都售賣元宵,臨近正月十五繁華的大街路口都會支起元宵攤子,邊搖邊賣。圖為搖元宵。
1983年,桂香村食品店職工趕制元宵。
1982年,東風市場稻香春食品店賣元宵。
如今提到元宵節,您肯 定先想到吃元宵,可早年間元宵節最具代表性的活動是放燈、觀 燈。
清末民初,正月十三起大街小巷、買賣人家就開始“上燈”了,十四“試燈”,十五正日子為“正燈”,十七“罷燈”,元宵節算是過完了。
所謂“張燈不待月高升”,天剛擦黑兒,內城東四牌樓、地安門,外城大柵欄、正陽門大街紛紛亮起燈來。這一天,平日里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奶奶小姐們也紛紛出來觀燈,街上摩肩接踵好不熱鬧。老戲文里,私訂終身的故事經常發生在上元節觀燈的場合。
正月十五看花燈,一到這天老北京內外城最繁華的商業街紛紛掛起花燈,大的、小的、高的、矮的、方的、圓的,有絹紗的,有玻璃的,有羊角的,還有的店鋪別出心裁澆鑄冰燈。花燈上畫的圖案也五花八門,有四季花卉,有逗樂的俏皮話,還有《三國》、《水滸》、《西游》中的人物故事,您挨著排兒仔細瞅,沒準兒還能看出個連環畫來呢!
東安市場賣的魚燈。
賀新春的動物形花燈是專給小孩點著玩的。有羊燈、獅燈、兔兒燈、叭狗燈。圖中孩子玩的是彩紙糊的羊燈。羊燈腳上有四個泥輪子,肚子里安根兒手指頭粗的小蠟燭,小孩用繩拉著走,羊燈的頭可以一點一點的。老北京都管輕易答應別人要求的主兒叫“屬羊燈的”。
正月十五之前,賣燈籠的買賣非常火爆。
1984年,元宵節宣武豐臺燈會的花燈會。李晞攝
除了看花燈,還有 猜燈謎、放花炮、舞獅舞龍 ……
“看花燈,猜燈謎”,這是分不開的活動。老北京家庭婦女閑來無事出了謎語讓孩子“破悶兒”。“悶兒”的謎底多是實物,跟燈謎有點差別。 燈謎多是“字謎” ,根據漢字的形義、典故制成謎語。謎面文字洗練,謎底也不能是貶義。老北京頗通文采的住家,常在門口搞有獎猜謎,過路的客官如果猜對了,便贈送“白玉霜”一盒,就是三塊香皂。
民國年間,在大柵欄內的同仁堂瑞蚨祥等商鋪前都有猜燈謎活動,猜中有獎。那時有商鋪曾掛出告示:猜中者“獎蘋果三千”,而有一猜中者去領獎,卻給的是插著三根牙簽的一個蘋果,成為當時的街頭笑談。
1949年后,上世紀六十年代之前,懸花燈、猜燈謎的活動,多在勞動人民文化宮及中山公園等群眾游園活動中舉辦,游人眾多,熱鬧非凡。上世紀八十年代后,每逢元宵佳節,在一些公園內和大商場前都曾舉辦過懸花燈猜燈謎活動。
1957年元宵節,北京市1000個兒童在少年宮慶祝一年一度的元宵節提燈會。李祖慧攝
正月十五除了看花燈,最熱鬧的就是 放花炮 。上元節這天,大買賣家往往在門口貼出一張紅紙報子寫道:“本號酬謝主顧,定于今晚燃放花盒焰火,共慶上元,同樂春宵,歡迎各界光臨指導。”一條街上七八家店鋪“對擂”,東家寧可多破費幾個錢,也決不示弱。真正是“遍天銀花繡,闔街硝煙濃”。除了大買賣家,有錢的王府宅門,也不落后,什么炮打燈兒、金盤落月數不勝數。
圖中所放之花名叫太平花,又叫老頭花,點燃后噴出火樹銀花,好不絢麗。
1982年,元宵鬧花燈,圖為耍獅子。劉瑞聰攝
1982年,元宵鬧花燈踩高蹺。劉瑞聰攝
老北京上元節還有個西洋景現在是看不著了,那就是 燒火判兒 。 常人春介紹,“判兒”指的是判官,元宵節期間,老北京的很多店鋪用泥塑成巨大的判官形象,內部是一個爐膛,里面裝上煤,點上火,判官被燒得渾身通紅,火焰從判官的七竅中噴冒出來,煞是好看,惹來大批群眾圍觀。
今天的平安大道路北側有一座城隍廟,那里燒的“火判兒”是京城最有名的。北京最后一次“燒火判兒”是1950年在北海公園。
圖 | 北京日報圖片庫、秦風老照片館、首都圖書館、北京東城官方發布等
文 | 黃加佳、北京東城官方發布
編輯 | 楊麗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