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年代有一個不成文的規矩:夫妻如果失散3年,彼此沒有任何音信,就可以重新再找了。兵荒馬亂的年月,說不定對方早已埋骨他鄉。
可是萬一對方尚在人世呢?倘若一方再娶或再嫁,就會留下終生的遺憾。為了等待失散的妻子,他在悲痛和孤獨中苦熬了8年時間。
1947年春天,他在部隊立下“特等功”的消息經過報紙刊登,偶然間被遠在牡丹江的妻子看到。妻子跨越千山萬水,穿過敵人的層層封鎖,來到他的身邊。夫妻失散8年,竟然奇跡般得以團聚。
他們就是電視劇《永不消逝的電波》的原型,一對曾經并肩戰斗的革命夫妻,丈夫叫王士光,妻子叫王新。
1947年年底的這一天,鄉親們成群結隊地聚在村口,像看新媳婦一樣,圍看王士光那斷絕音信多年的妻子。妻子王新回憶說:“他還是那張蒼白消瘦的臉,頭發又長又亂,就像從監獄里剛剛出來一樣。”
妻子進了屋,他還呆站在那里。夫妻倆久別重逢,沒有抱頭痛哭,甚至都沒有別的話說。沉默片刻,他才說了一句話:“我可以抽煙嗎?”從不抽煙的妻子這時也顫抖著回答:“也給我一支煙。”
他們失散了整整8年啊!他甚至得知消息,妻子已經犧牲了。
他們本不是夫妻,為了革命假扮夫妻,后來假戲成真結了婚。沒想到新婚才一年多就夫妻失散,8年后又再度重逢,攜手共度余生。這段充滿傳奇的婚姻,還要從兩人的相識說起。
1938年,日軍的鐵蹄蹂躪著中華大地,人民在屈辱和災難中飽受煎熬。為了能在敵占區更好地組織人民群眾與日本鬼子作斗爭,配合八路軍開展敵后游擊戰,黨中央決定在天津建立一個秘密電臺。
這個任務,落到了24歲的王士光身上。
王士光是劉少奇的夫人王光美的四哥,19歲就考入燕京大學物理系,翌年轉入清華大學學習無線電工程。他曾參加著名的“一二九”愛國運動,不久前剛申請入黨,是建立秘密電臺的最佳人選。
王士光從北平趕到天津,與昔日的清華同學姚依林秘密接頭,姚依林交代了任務細節。考慮到秘密電臺的安全,需要有一個家庭的形式作掩護。
姚依林問他:“你有女朋友嗎?”王士光臉紅了,搖搖頭。
王士光曾在北平給民先隊員講課,學員都是女同學,姚依林問他有無熟識的女孩子?王士光還是搖搖頭。他光顧著講課了,竟然連一個女孩子都不認識。無奈之下,只好由組織安排一位女同志來協助他工作。
組織上派來與王士光假扮夫妻的女孩,名叫王新,是河北女師附中的學生,當時才18歲。雖然王新年紀較小,但是來頭可不小。
王新的父親王端華,曾是張作霖麾下的一員猛將,還擔任過錦州省長。張學良子承父業后第一次檢閱東北軍隊,陪閱官就是王新的父親。可以說在當時的東北,王新的家庭完全算得上是名門望族了。
“九·一八”事變后,王新被父親送到了天津的親戚家中。第二年,年僅15歲的她就加入了共產黨。按照計劃,她中學畢業后將前往抗日大學的一所分校學習,但是事情起了變化。
這一天,王新來到接頭地點,姚依林告訴她:“交給你的任務變了。”她需要和一位男同志組成名義上的家庭,協助對方開展通信工作。她要協助的對象,正是清華大學的高材生王士光。
時隔多年,王新回憶說:“我覺得很突然,思想根本來不及轉彎。”她當時都沒談過戀愛,怎么能和一個素不相識的人結婚,組成家庭?
也許是看出了小姑娘的心思,姚依林勸解她說:“黨員嘛,個人要服從組織,黨相信你會很好地完成任務的。”王新無言以對,表示堅決服從。
但是要去見一位年長自己6歲的“丈夫”,王新還是顧慮重重。“萬一他不同意我呢,怎么辦?”王新不止一次在心里這么問。
到了見面的這一天,王新和姚依林來到了一個叫頤和園的旅社。她等在那里,心中忐忑不安。為了安慰王新,姚依林還給她倒了一杯茶,并鼓勵她說:“你一定會很好地完成任務。”
王新剛端了茶,門就開了,只見一個身穿藍色長衫、瘦瘦高高的青年走進來。他臉色蒼白,蓬頭亂發、胡子也沒刮,像是剛從監獄里出來一般。
來人正是王士光,還沒等姚依林介紹,他就瞟了王新一眼,皺起眉頭,毫不掩飾他的失望情緒,嘴里嘟囔道:“這么小!”
這句話,頗有些傷了王新的自尊心,她當即紅了臉。其實來之前,為了顯得成熟一些,她還特意換下學生制服,穿上了一條藍布旗袍,就連辮子上的白綢花也特意換成了黑絲帶。
王士光嫌王新不夠成熟,因此兩人的初次見面,難免有些尷尬。
見此場景,姚依林趕緊轉移話題,建議兩人都去理個發。他還特意叮囑道:“搞秘密電臺,是在敵人的眼皮底下活動,工作中的每一個細節,都要非常小心。稍有疏忽,就會給黨的工作帶來巨大損失。”
聽完姚依林布置的任務,已經過去了半個小時。共同的信念、理想和決心,讓他們無形之中建立起了對彼此的信任。原本素不相識的兩個人,頃刻間形成了一種親近的關系。
為了看起來像新婚夫婦,他們的第一個任務是把自己好好“裝扮一番”。來到理發店,王士光剪了一個帥氣的大背頭,與之前的不修邊幅形成鮮明對比;王新則剪去了學生時代的長辮子,燙了卷發。
秘密電臺設置在英租界62號伊甸園的一棟小洋樓里,從此之后,這里就成了王士光和王新的“新家”。
考慮到王新年齡太小,組織上又派來一位40多歲的紅軍烈屬以及孩子,假扮成他們的嬸母和弟弟。就這樣,一個四口之家誕生了。
王士光化名為吳厚和,在天洋市場一家電料行當技師;王新則化名為黃慧,和嬸母在家操持家務。王士光與王新在工作上十分默契,在生活上也相互照顧。雖然如此,但兩人嚴守著那道防線。
婚房里放了兩張單人床,中間是一張八仙桌和四把椅子。晚上睡覺時,他們會在兩張床中間掛起一道布簾,然后各自上床休息。
正如電視劇《永不消逝的電波》中的那樣:在這幢三層小洋樓的樓頂,每天深夜一兩點鐘的時候,王士光開始工作。電臺偽裝成收音機的形式,每次收發電報,他都把門窗捂得嚴嚴實實。
王新的工作內容,就是要扮演一個妻子。她回憶說說:“我就像演戲一樣。”
有時候為了掩護工作,就到樓下和房東太太聊聊天,或者找另外一個租戶,一個從冀東來的地主婆說說話。雖然親戚家就住在對面的馬路邊,她也從沒去探望過,甚至不敢讓家人知道自己的行蹤。
王新唯一的娛樂,就是在陽臺上跳繩,這也是表示安全的信號。房東太太絲毫不懷疑,她以為這是王新保持身材的秘訣。也有時候,陽臺上會立著一根竹竿,用來表示安全。
朝夕相處的一對男女,雖然大多數時候是“假夫妻”,但也會像情侶一般親密。有一次,王士光發了高燒,虛弱地躺在病床上,王新就像戀人一般照顧他,日夜守護,這讓王士光十分感動。
回想起第一次見面時,他無意間傷害王新自尊心的話,他不由得道歉說:“論年紀,你比我小,是我的妹妹;按黨齡,你比我入黨早,應該是我的姐姐。”王新聽了他的癡話,莞爾一笑。
長期的相處,兩人早已暗生情愫。
有天晚上,周圍出現了“情況”,兩人趕緊離開家找了個旅館躲起來。當時情況危急,王士光寧愿犧牲自己也要保護電臺,掩護王新脫險;王新卻覺得王士光是負責人,應該犧牲自己掩護他。
兩人成功脫險后,這次患難經歷,也讓他們的感情得到升華。
終于有一天,王新忍不住了,她問王士光說:“你沒結婚,也沒對象,有喜歡的人了嗎?”王士光支支吾吾不回答。
王新不放過他,一再逼問,王士光大膽地說:“有,那個人就是你。”沒想到王新爽朗地說:“你的心思我早就看出來了,就是怕羞不肯說。”話已至此,王士光當即說道:“我現在向你請求,我們結婚吧!”
王新害羞地點了點頭。
1938年12月,經過黨組織的批準,這對“假夫妻”正式結為真伴侶。
1939年年底,隨著局勢變化,天津秘密電臺被撤銷。一年多時間以來,這座電臺為抗日工作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在組織的安排下,王士光和王新這對新婚夫婦又來到了平西根據地,投身抗日。王士光擔任晉察熱遼軍區司令部無線電中隊機務主任,妻子王新則在各地開展婦女工作,夫妻倆聚少離多。
不幸的事情發生了,1940年春天,由于戰場形勢的急劇變化,他們倆隨著各自的部隊轉移,就此失去了聯系。
為了尋找妻子,王士光多次托人到東北局去打聽消息,得知部隊就5個叫王新的人。不久,又傳來消息說“王新犧牲了”。當時交通不便,音訊不通,王士光得知妻子犧牲,信以為真,悲痛欲絕。
此后,王士光變得少言寡語,為了轉移對妻子的思念,他拼命投入工作,甚至不顧身體。他的衣服又臟又破,大小也不合身,吃飯也是饑一頓、飽一頓,整個人瘦了一圈,眼窩深陷、憔悴不堪。
妻子王新依然杳無音訊,領導和同志們都很關心王士光的生活,勸他再娶,也有不少年輕的姑娘主動追求他,但是都被他給拒絕了。他暗自發誓,打聽不到妻子的下落,他此生不再娶。
1946年年底,邯鄲新華電臺收到延安電報,國民黨集結了25萬大軍,在胡宗南的指揮下大舉進攻陜甘寧邊區,黨中央決定主動撤離,命令邯鄲臺迅速做好接替工作。這個重任,被交給了王士光。
在沒有圖紙和技術資料的情況下,王士光將中波電臺改成了短波電臺。他還利用鐵軌、飛機殘骸改制通信材料,自己燒瓷制作絕緣材料。
1937年3月,胡宗南進占延安。就在他志得意滿,大肆吹噓之時,電臺里卻傳來了中共延安電臺“XNCR”的呼號。邯鄲電臺接替了延安電臺,繼續播報以“迷惑敵人”,鼓舞軍民。
蔣介石得知后,大為光火。胡宗南立即派出飛機展開偵查,卻根本沒能發現廣播發射臺存在的跡象,只得對延安西北面的定邊地區一通狂轟濫炸。
王士光堅定地說:“決不能讓黨中央的聲音中斷!”此后,邯鄲電臺的播音持續了一年多時間,給前線的戰友們帶去了奮戰的信仰和力量。
為表彰邯鄲臺成功接替延安臺這一特殊貢獻,王士光被授予“特等功臣”稱號,獲得“人民功臣”銀質獎章。
他的事跡經過報紙報道,在解放區流傳開來,失散多年的妻子王新,在牡丹江看到丈夫的模范事跡,激動得熱淚盈眶。她輾轉千里來到丈夫的駐地,沒想到這么多年,他們一直在等著彼此!
多年后,提起這段跨越8年之久的忠貞,王新不無激動地說:“我們既然是在工作中了解的,又是黨員,我想雖然沒有見面,也應該等待。”
失散8年,夫妻團聚,他們終于又能相守相依。更加幸運的是,走過了多災多難的戰爭年代,夫妻倆都平安活了下來。
“他們的革命感情,大于夫妻情分。”
女兒王更這樣評價老兩口的傳奇婚姻。年老之后,老兩口最愛嘮叨的就是他們在1938年做地下工作的故事。但是隨著革命年代的遠去,這對風雨同舟、患難與共的夫妻,最終回歸了平常的生活。
2003年,王士光走完了88年的人生路程。他最大的遺憾,是沒能陪妻子走到最后。彌留之際,他反復叮囑兒女:“照顧好媽媽,照顧好媽媽……”伉儷情深,生命的最后時刻,他最放不下的人是妻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