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一共5400字5圖,閱讀大約需要11分鐘。
01 科幻電影為何如此重要
02 人類命運共同體
03 《流浪地球2》的完美延續
春節過完了,我也看了兩場電影,分別是《流浪地球2》和《滿江紅》。
《滿江紅》就不多說了,你說不好看吧,劇情又有點意思,我還看得挺樂呵;你說好看吧,但又沒好看到我想向別人去推薦的程度。
從個人感情來說,相對中規中矩,但確實喜劇元素還是挺符合春節這個時間點,男女老少都適宜,所以票房春節檔排第一也有道理。
還是重點聊一下《流浪地球2》,個人覺得符合我的預期,但沒有超過《流浪地球》(后面會解釋),總的來說非常值得推薦,還沒看的小伙伴一定要去支持一波。
01 科幻電影為何如此重要
在聊《流浪地球2》之前,我們先聊點別的:科幻電影為何如此重要?
因為,這是“科幻電影”。
大家不要小看“科幻”這兩個字,不是某些披著科幻皮但卻講的是談情說愛;不是某些披著科幻皮但卻搞些超能力,而是在現有人類科技、知識基礎上延伸出來的“硬科幻”。
在我小的時候,一聊到科幻電影,基本上我們想到的就只有美國好萊塢電影。
那個時候我都曾自我反思過,為什么我們國家拍不出這樣的電影。
我還記得當時網上有一種說法,大意是:我們中國有5000年的豐富歷史,所以我們講故事的時候喜歡向后找;而美國只有200年的歷史,沒什么說的,所以就只能向前找。
這種說法乍一聽好像沒什么毛病,但自己仔細想想就能發現這是一種自我安慰的說法。
所以為什么我們拍不了科幻電影呢?恰恰是科幻電影本身的制作,就需要符合3個基本條件。
其一,我們必須要擁有科幻電影必備的前沿特效技術、世界一流的講故事能力、工業化電影制作水平,等等。
這些東西其實本身是一個國家電影產業發展的結果,需要時間、資金的大量投入,才有可能全部具備。
光這一點絕大數國家就已經被排除在外,當然還是有部分,主要是發達國家能達到這一條件。
我國的電影發展,說起來是從1905年開始,但真要說現代化的電影其實還是從新世紀后才開始加速,甚至到前幾年我們才擁有了比肩世界的特效技術。
其二,我們必須要擁有大量能消費科幻電影的受教育人群。
大家都知道科幻電影是比較燒腦的,邏輯和技術的理解本身就有一定的門檻,而這個門檻說白了就是——教育。
如果一個國家基本上都是文盲,或者受教育程度比較低,你拍個科幻電影給誰看?別人看都看不懂,說不定還反過來問你火箭為什么不燒煤。
雖說我國目前這一條件算是不錯的,但你看網上總有人在那提出對《流浪地球》系列電影的反智點評,你就知道這個條件我們還需要時間來完善。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你這個國家的綜合國力、經濟實力、軍事實力、科技能力是否名列世界大國前列,甚至我們說直白點,你是不是一個超級大國的底子。
這點我其實相信很多人心中隱隱有數,包括現在網上還有很多“殖人”都不能接受黃種人而非白人在拯救世界,其實就是這個道理。
它所影響的其實是我們面對科幻題材的“自信”。
打個比方,假如你是韓國,你拍了個科幻電影拯救人類,但凡有點自知之明的人都會感到尷尬。
為什么?因為以韓國目前的能力,再怎么遇到世界級別的危機,也輪不到它來拯救地球。
都不說五常在前面頂著,就說圍著韓國這一圈的國家,哪個都比他更有機會。
那這么一部電影拍出來,誰會買賬?你自己人接受嗎?其他國家的觀影者接受嗎?
所以你就會發現,并不是大家不愿意去拍科幻電影,而是科幻電影本身門檻就非常高,甚至高到以往我們默認只有美國這個“超級大國”才有資格拍。
于是反過來你就會發現,當《流浪地球》這樣一部電影出現的時候,為什么有相當多的人如此興奮。
因為它意味著——我們其實已經有了“超級大國”的底子。
這里并不是電影的“因”,才有這樣的“果”,僅僅是之前我們自己也并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而電影的出現,本身就是一種“超級大國”自信的具象表現。
但如果僅僅是這樣,那我們可以說《流浪地球》是一部好看的科幻電影,還稱不上神作。
真正讓它成為一個里程碑的,恰恰是它直接從我們對國家綜合國力的自信,直接過渡到了: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02 人類命運共同體
我之前好多次評價電影的時候,都曾說過一個觀點——文化的產品,最終體現的是價值觀上的博弈。
比如好萊塢的電影,很熱衷于體現“個人英雄主義”,不管是007也好,還是漫威超級英雄,甚至是《2012》這種災難片,最終呈現的效果都是個人英雄拯救世界或者家人。
而這套價值觀敘事在美國其實是非常合適的,其原因就在于歐美國家是“小政府”。
這里稍微解釋一下,這里的“小政府”不是指政府職員少,而是指政府把一些權力交給了社會,比如不能干涉市場經濟、不能干涉人們的自由。
像疫情中為啥我們能很容易推行“戴口罩”,但西方國家死活推行不了,就是這個原因。所以相反來說,我國其實是“大政府”。
而美國恰恰又是“小政府”的極端代表,所以才有在美國,有錢就是可以為所欲為的說法,這也是為啥有錢人都喜歡往美國跑的原因。
而這一套社會體系下,暗含的邏輯其實是——弱肉強食。
你有錢你就能很容易生存,你貧窮也不會有人來管你。甚至美國的警察本身沒有義務保護平民,他可不像我們國家,有什么事就叫警察。
所以在美國這個地方,持槍就是一件非常合理的事。如果真的遇到危險,與其叫警察,還不如自己有武器能自保,當然美國的法律也是鼓勵這種行為。
在這樣的生活環境下,集體主義確實是很難發揮效用的,畢竟連這個政府我都不一定能夠信任,我還能相信誰?
最終也就演變成崇尚“個人主義”。我們要加強個人的能力,要能應對不同的問題。所以美國的電影同樣就在迎合這樣的心理,為的就是能讓觀影者帶入到電影角色中,這樣才有爽感。
在相當一段時間中,由于電影技術,還有與美國經濟的巨大差距,我們只能是被迫接受這種價值觀的。當然你不能說他不對,畢竟我們看著也很爽。
直到最近幾年,一方面是我國經濟實力確實上來了,人民群眾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我們也想看中國人拯救世界,中國人探索外太空。
然后就是新冠疫情,極大地改變了我們對世界的看法,我們發現原來發達國家也沒有那么了不起,在人權、自由方面根本也沒有他們宣傳得那么好。
甚至美國也根本不是電影里面宣揚的“和平”“拯救世界”,反而美國本身就是全世界麻煩的制造者,他能有當下的富裕,恰恰是因為趴在全世界身上吸血的結果。
我們自然也就開始重新思考:是弱肉強食還是集體共贏更加合理?我們到底想要一個怎樣的世界?我們能怎樣改變世界?
在我國電影票房總榜中,我最喜歡的其實還不是曾經排行第一的《戰狼2》。
因為對我來說,這個電影其本身也還是沒有超脫美式個人英雄主義,只是從美國人變成了中國人,當然最后也有國家力量在其中的展現,特別是最后舉著國旗突破交戰區。
而我覺得最能體現我國目前核心價值觀的一個電影,其實就是——《流浪地球》。
毫不夸張地說,《流浪地球》我整整看過4遍,前三遍都是在電影院,最后一遍在網站上。
整個電影雖然落腳點是在以劉啟為核心的救援隊上,但是整個電影各種細節都在講述著全世界人民如何共同奮戰。
“飽和式救援”,每一個發動機都有多個小隊分別行動;劉啟小隊提出救援方案結果被告知已經有其他國家的科學家提出。
還有就是我最喜歡的橋段,在最后劉啟小隊要點燃行星發動機,需要更多人的幫助,在這之前都失去希望的各國人們,集體調轉車頭返回。
每次看電影看到這個鏡頭,我都忍不住熱淚盈眶,這種各國人民為了拯救全世界而通力協作的鏡頭實在是感人。
而這,恰恰就是我們現在提出的終極價值觀——人類命運共同體。
為什么這個價值觀如此重要,恰恰是因為——超級大國的競爭,不僅僅是綜合國力的競爭,更多的是對人類文明做出何種承諾的競爭。
我們看美蘇爭霸的時候,蘇聯為什么一開始興起迅速,因為蘇聯的承諾是:全世界走向共產,再無剝削與壓迫。
你看消滅剝削和壓迫,這是多么誘人的口號,于是有志青年紛紛加入蘇聯,自覺自愿地為這個偉大理想而奮斗。
而美國是什么承諾——美國夢,任何人只要經過努力不懈地奮斗你就能過上更好的生活,你就能一家三個孩子、一條狗、兩輛車、吃著牛排,住著大House。
所以看到這里你就能反應過來,蘇聯是什么時候輸的?
恰恰是當人們發現,原來蘇聯內部同樣有剝削和壓迫,頂層人驕奢淫逸,底層生活物資得不到滿足;蘇聯也并不是社會主義老大哥,反而是大國沙文、到處尋求控制的帝國主義。
那我們還在為什么而奮斗?于是蘇聯大國競爭的失敗就是必然的事。
所以當我們開始要和美國進行大國競爭時,我們也需要對人類文明提出我們承諾:
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在謀求本國發展中促進各國共同發展,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各國共處一個世界,要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
說白了,我們想要超越美國,并不是因為我們想要取代美國成為新的奴役全世界的霸主。相反我們想要建立的是一個更加和平,更加注重合作共贏的世界。
不分國度,也沒有壓迫和奴役,人類生活在這個星球上,我們也擁有著相同的命運。全世界人民只有相互協作,共同發展,才能讓整個人類文明更進一步。
我都這樣承諾了,那全世界被發達國家奴役、壓迫和剝削的國家,最終會站在哪一邊?
因此,我是非常希望本次《流浪地球2》能進行全世界上映的,不管傲慢的發達國家愿不愿意接受我們的觀點,我們總要把價值觀輸出出去,這樣才能種下潛移默化的種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當你代表了全世界的民心、代表了人類文明的大義的時候,你就已經獲得了大國競爭中的“勢”,而這個勢,在未來會慢慢地讓勝負的天平逐漸向我們傾斜。
03 《流浪地球2》的完美延續
最后,終于可以來聊《流浪地球2》這部電影了,提前說一句,這部分會有少許劇透內容,沒看過電影的可以酌情觀看。
毫不夸張地說,這部電影我又看哭了,自我成年后能把我看哭的電影確實不多,最近幾年也就只有迪士尼的《尋夢環游記》、賈玲的《你好,李煥英》,然后就是《流浪地球》系列2部。
但前兩部電影都是跟親情相關的,這個人之常情。《流浪地球》這兩部就不一樣了,淚點都是在全世界人民共同拯救地球的橋段。
比如《流浪地球2》中,當最后需要300名宇航員犧牲自己,肉身引爆核彈的時候。
沙溢飾演的張鵬,按下了身邊小年輕的手,大聲喊出:中國航天飛行中隊,五十歲以上的,出列!
然后全世界各國的聲音此起彼伏:XX航天飛行中隊,五十歲以上的,出列!
這個鏡頭實在是太感動了,我在那默默地抽泣了很久。
我看網上有些人對這個橋段非常不解,認為應該先爭取別人的意見,萬一別人不想死呢?
怎么說呢,精致利己主義的人,又怎么能理解,為了人類文明更好地延續,全世界不管哪國的年長者,都愿意把生的希望讓給更有未來的下一代的做法。
也就是當整個人類文明都面臨著生存危機的時候,全世界的人們終于放下了種族、國家、膚色的隔閡,只為了同一個目標共同努力。
以小見大,這一個橋段,反映的就是整個《流浪地球2》的劇情主旨,講述著整個電影的核心價值觀。
人類命運共同體,《流浪地球》的立意和格局做到了這一點,《流浪地球2》同樣做到了。
當然如果你非要我在《流浪地球》1和2中進行比較,我還是更加推崇第一部,主要原因在于兩部電影的劇情、格局、立意都到位的情況下。
個人還是覺得第一部整體節奏更加舒服,劇情的起承轉合、跌宕起伏、各種反轉再反轉,確實更加觸動觀影者的情緒。
而第二部,最大的優點是特效做得特別好,有好幾個大場面,完全不輸好萊塢大片。
當然這個倒能理解,畢竟第一部這么成功,后續肯定投資更大,有錢就能在這方面做得更好。
但在劇情節奏上,稍顯平淡。主要是要講述的故事太多,而且畢竟是前傳,很多事情的最終結果大家心中都有數,也就降低了驚喜感。
但瑕不掩瑜,我還是強烈推薦所有人都去電影院看看《流浪地球2》,特別是如果你本身就非常喜歡《流浪地球》,那就更不應該錯過。
這里也在多提兩嘴,不要去看網上某些人在那說什么不科學、邏輯不嚴謹之類的話。
這部分人很多本身就是為了故意制造話題,好給自己帶來流量;還有一部分人本身也就沒什么邏輯能力和科學素養,根本P都不懂就開始大放厥詞。
科幻類電影的拍攝本身是在科學的基礎上有一定的戲劇性延伸,而戲劇性延伸本身就是對概率的一種戲劇性表達。
說簡單點就是并不是某種事件發生的概率較小,在電影中實現了,這就叫做不科學。
這里我們只需要去區分可能,或者完全不可能。前者出現在電影中,完全沒問題,都是電影的戲劇性表達,后者如果出現,才能被叫做不科學。
比如警匪片中為啥每次都是炸彈要爆炸前1s,才最終拆除了炸彈;間諜片中,為啥每次都是核彈要發射的前1s,才解決了核彈危機?
這些橋段在現實世界中都是不可能存在的,但由于它確實有可能發生,所以大家不會認為是不科學。
在科幻電影中相同道理,比如不用去質疑什么行星發動機推著地球走不科學,只要在某種條件下這件事可能發生,那我們就可以拍。
《流浪地球》系列電影,里面內容橋段都是找了中科院科學家論證的,完全不可能的事情在一開始就會被斃掉,還輪得到普通人事后在那挑刺?
所以,別被網上這類評論影響了判斷,去電影院看就是了,自己的感受才是真實,我保證你不會浪費3個小時。
最后,再聊一個有趣的小細節。
兩部電影中,都有很明顯的中國和俄羅斯的搭檔對手戲,在《流浪地球》中是,劉培強和馬卡洛夫,《流浪地球2》中是張鵬和洛夫。
而且兩部電影中,俄羅斯人在劇情中都是非常正面的形象,也都是搭檔中國人的好伙伴。
個人還是喜歡這個設定,寓意著我們和俄羅斯的合作無上限,在太空中也是很好的伙伴,希望俄羅斯朋友也能喜歡這個設定。
最后的最后,祝《流浪地球》系列繼續大賣,中國科幻電影越來越好,走向世界。
我是Marx乖巧,為您送上時政熱點的思考。
如果您覺得寫得還行的話,那就請點個關注點個贊吧,謝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