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與,是一種真與美的行為體現。懂得施與的人,很多時候都具備利益大眾、利益社會的利他精神。施與者,往往都會為受施者物質或精神上的幫助、鼓勵以及安慰等。從而,讓他們感受到生命的意義、活著的勇氣以及生存的價值等。
圖\攝圖網
紀伯倫創作的文學作品《先知》,就有談到關于施與層面的內容思考與探析。通過對作品相關章節的閱讀,我們可以從不同的層面、角度去思考和了解到關于施與的魅力和價值。
當中,有關于施與時的生命態度、施與后的目的與動機以及施與時的人生狀態等。這些,恰恰是作品《先知》當中都有所談到和分析到的內容與主旨。
態度
態度,通常是指我們面對某些事件時,所會萌生或抱有的一種心態。當然,施與的時候,我們作為施與者,往往也會有自身的態度和想法。此時此刻,擁有正確的態度,是至關重要的。
作品《先知》當中,作者就描繪了施與者所會抱有的各種心態與看法,并且為我們讀者指出了施與時所應該抱有的正確心態和想法。如此,讓我們讀者能夠發現和體會到正確態度的重要性。
圖\攝圖網
很多時候,施與者為別人提供施與的時候,會帶著或者萌生出各種不同的態度。當中,包括了欲念影響下的執著、對生命信任時的豁達、對待失去施與之物的痛苦或者大方慷慨的高興等。
然而,在眾多施與過程中所產生或抱有的態度,并不是都是正確的、妥當的或者恰到好處的。而且,作品還為我們指明了正確的態度,應該是施與時所抱有的豁達、慷慨以及高興等。
因為,只有我們在施與過程中賦予自身豁達的心境、減少和去除欲念、滿懷歡喜與高興地去分享和施與。那樣,才是真正的利益社會、利益大眾,進而,才是施與時所應該抱以的正確態度和正確看法。所以,關于施與的態度,我們應該積極、樂觀而又坦然的。
目的
目的,其實可以說是我們在做某些事情所希望達到的效果、愿望或者目標等。同時,我們也可以說目的,也屬于我們的一種行為動機。而施與者,為別人提供施與的時候,也可能會萌生些目的。
作品《先知》當中,也為我們闡述了關于施與時應該抱以的正確目的是什么,或者說正確的行為動機,應該是怎么樣的。如此,去端正和指引我們進行施與的動機與目標。
圖\攝圖網
有些人在施與的過程中,往往會萌生痛苦或不快的情緒。這種態度,并不是正確的。而《先知》里指出,我們在施與時不知道、不感受到痛苦,方是一種較為妥當的目的。也就是說,我們施與的目的中,不夾雜著痛苦,便是正確的方式。
與此同時,我們在施與時,也不去追求所謂的歡樂與快樂,而且,我們也不為了張揚自身的美德,才去進行施與。如此,這樣的目的維度,才是正確的施與模式。也就是說,我們施與的過程,應該是無私無求的,才可以實現真正的施與。
作品《先知》以我們施與者在施與時的痛苦、歡樂或者張揚等可能出現的不正確的目的進行剖析,從而端正和指引我們邁向無私、無求的目的維度。如此,升華和拓展了我們讀者在施與時的真正格局。
狀態
狀態,我們可以理解為一種在行為行動時所應該呈現的模樣和形式。那么,施與的狀態,就可以理解為我們施與者在為別人、社會等進行施與時,所應該抱有的正確模樣和形式。尤其是,內心層面的模樣與形式。
作品《先知》里,為我們指出了施與時應該呈現和抱有的內在心靈、行為狀態和模樣。通過這種狀態的闡述,告知我們在施與時候,應該以什么樣子的內心、行為形式去面對,才是正確的。
作者通過作品《先知》談到,我們施與者很多時候對外進行施與,往往是因為看到和了解到被施與者有所求,而后,才去進行給受施者以幫助、施與以及鼓勵支持等。
然后,作品指出了較為美妙而又值得欣賞的正確施與狀態,應該是,沒有被施與者的請求觸發,而是主動了解被施與者的所需,并主動去為他們提供幫助,如此,才是更為正確、美妙的內心狀態與行為狀態。
作品以被施與者無所求時,施與者主動提供幫助的心靈、行為狀態,作為闡述的出發點,為我們讀者指引和闡述了正確的、該有的施與方式和施與狀態。因此,它是富有價值、意義以及魅力的。
從豁達之態度到無私之目的、再到主動的狀態等,作品《先知》都進行了指引和闡述。它為我們讀者,呈現了施與這種珍貴、友善、美好而又無價的行為行動時的一種正確打開方式。而對其中的施與有了深刻的理解和思考,我們,或者更會懂得了善的真意與魅力。(文\藍千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