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北京稻香村零號店的年節禮火了!
不論是福兔菓、迎春繡球等點心單品,還是福兔獻瑞國潮禮盒、傳統京八件禮盒都受到熱捧。
據介紹,為迎接兔年新春,稻香村零號店推出新年限定款福兔獻瑞系列,包括福兔菓等五福菓、迎春繡球、笑口常開等新款糕點,展現出濃濃的中國風。
福兔菓是醇厚美味的豆乳芝士內餡,還能吃出胡蘿卜丁,加上其可愛萌趣的外表,讓這款糕點剛一上市就成了網紅產品。
除此之外,今年,北京稻香村對傳統京八件做了較大升級改造,豐富了糕點的品種,將福祿壽喜的糕點用混糖和酥皮兩種工藝呈現,并增加了上卿餅、燕都谷酥等頗具古風的特色糕點。
今年的京八件禮盒在保留特色花紋、門票和紙繩捆扎的基礎上,還增加了定制版的祝福門票,顧客可以在門店自己用毛筆書寫祝福貼在禮盒之上,更加心意滿滿。
老北京的餑餑鋪
周作人曾在《南北的點心》里寫道:
老實說,北京的大八件小八件,盡管名稱不同,吃起來不免單調,正和五芳齋的前例一樣,東安市場內的稻香村所做的南式茶食,并不齊備,但比起來也顯得花樣要多些了。
原來,在一個“北漂”南方人眼里,大八件小八件是北京的點心,而稻香村是南式點心。為什么這么說?
這得從根兒上說起。
永星齋餑餑鋪
早些年,北京人管點心叫“餑餑”,制售餑餑的地兒自然叫“餑餑鋪”。據民俗專家金受申考證,“北平最老的店鋪,可能要算餑餑鋪啦。”
當年的餑餑鋪有三類,一是滿漢餑餑鋪,二是清真糕點鋪,三是南貨店。
滿漢餑餑鋪最初只賣多奶重油的滿族糕餅,還順帶著賣鼻煙,后來又增加了傳統的漢式糕點。
餑餑鋪的幌子
清真糕點鋪出售的糕點與滿漢糕點基本同名同形,區別是用素油,為了照顧穆斯林和佛道信徒。
南貨店是專營南方風味的糕點、糖果。
餑餑鋪的字號多以齋名,燙金刻寫在匾額上,溫文爾雅。例如,正明齋、瑞芳齋、桂英齋、毓美齋和芙蓉齋,都是字號正宗的“五大齋”,僅僅聽起來便仿佛能感受到一種古老而浪漫的生活。
滿漢餑餑鋪子里,用紅漆大柜臺隔出兩個區域,柜臺外面有紅木茶幾和坐椅,里面靠墻是兩溜紅漆立箱,箱里分層分類放各式糕點,不打開箱蓋什么也看不見。 唐魯孫在《北平的餑餑鋪》里回憶:
進到餑餑鋪里,一塊點心也看不到,根本沒有貨品柜,所有點心全都裝在柜臺里面的紅漆大躺箱里,顧客要什么,伙計就給你拿什么。
據記載,北京的餑餑鋪里主要是大八件、小八件,包括桃酥、狀元餅、棗泥酥、藤蘿餅、油糕、百果花糕……當年可都是皇上享受的宮廷貢品。
桂英齋
掛著兩種幌子的清順齋糕點鋪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春節前餑餑鋪的店員在給顧客送蜜供。
由于民國時期社會動蕩,直到上世紀60年代,老北京餑餑鋪的糕點每況愈下。
對餑餑情有獨鐘的 王世襄曾怨道: “ 開始是干而不酥,后來發展到硬不可當,而且東西南北城所售幾乎都一樣,似一手所制。 ”
侯寶林先生還有段相聲說:
汽車把桃酥壓進了瀝青馬路,用棍子去撬,沒有撬動,棍子卻折了。最后來了個商店售貨員,愣是用他店里的江米條把桃酥撬了出來。
雖然相聲難免夸張,但可見這一時期老北京餑餑的口碑不佳,“五大齋”也逐漸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南貨北賣”稻香村
舊京稻香村南貨店是南味食品駐北方的代表,一開始賣的是“南味點心”。
追根溯源,稻香村的源頭在蘇州,始建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其名取自唐代詩人許渾的“村經繞山松葉暗,野門臨水稻花香。”
早期的蘇州稻香村
《清碑類鈔》記載:“稻香村所鬻,為糕餌及蜜餞花果鹽漬園蔬食物,盛于蘇。”可見,稻香村所賣的糕點、副食,深受蘇州人喜愛。
相傳,乾隆皇帝南巡蘇州時,微服私訪遇到“稻香村”,吃到蜜糕后龍顏大悅,特御賜了一塊“稻香村”的招牌。
蘇州稻香村的招牌
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金陵人郭玉生領著幾個熟悉南味點心的師傅來到北京,也用“稻香村”的名號開了一家“稻香村南貨店”,選址在繁華的前門外觀音寺,是前店后廠的“連家鋪”。
早期的北京稻香村
重油重糖、花樣翻新的點心,好吃又好看,冬瓜餅、杏仁酥、姑蘇椒鹽餅等南味點心,讓吃慣了大八件、小八件的北京人眼前一亮,街坊鄰居口耳相傳后迅速走紅。
“中藥同仁堂,糕餅稻香村”,稻香村成了北京人心中響當當的招牌。正如《舊都百話》記載:
現在除了老北京逢年逢節還忘不了幾家老店的大八件、小八件,自來紅、自來白外,凡是場面上往來的禮物,誰不奔向稻香村……
生意紅火后,1911年稻香村的幾個師傅,在對面分開了一家一模一樣的糕點鋪,叫“桂香村”;后來,稻香村的糕點師傅張森隆,也在東安市場自立門戶,字號“稻香春”。
新街口的一家桂香村
三家本是同根,各家又相互競爭。20世紀20年代后,天津也有了明記、何記、森記稻香村,還有保定稻香村、石家莊稻香村,遍地開花的店鋪沖擊了北京稻香村的生意。
再加上當時社會動蕩、軍閥混戰,曾經名震京城的“稻香村南貨店”在1926年被迫關張,一關就是半個多世紀。
舌尖上的幸福
1 984年,稻香村的第五代傳人劉振英重振百年老 字號,在東直門里工匠營胡同老店重開。 斷檔多年的味道,又重新回到北京人的生活里。
開業那天,離正式開門還有一個多小時,很多人已在寒風凜冽中排起了長隊,還有很多遠郊和外地人也紛紛托人幫忙買點心回去。
1984年1月22日《北京晚報》的報道
直到現在,北京稻香村在北京已有三百多個銷售點,成了北京人生活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每逢春節、元宵節、端午和中秋,來稻香村買點心、元宵、粽子和月餅的人也要排很長的隊,這是北京節日的街頭一景。
北京稻香村內景
當您走進店鋪,各種精細考究的糕點映入眼簾,熟肉、豆制品、各種干果炒貨……看著就垂涎欲滴。穿著白大褂的營業員,用紙袋熟練地包起點心,幾十年如此,讓老北京人倍感親切。
正在忙碌的售貨員
每逢春節,北京人習慣買成盒點心叫“打個匣子”。售貨員幫忙裝好若干種類,用繩子綁得倍兒漂亮,過年串門送親戚朋友,有里有面兒。
還有幾天就過年了
舊京圖說給您拜年
祝大家前“兔”似錦 皆得所愿
圖 | 北京日報
文 | 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 李瑤、張小英
編輯 | 張小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