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藏天下
聽品藏故事 追百年記憶
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作為一介藏夫,本人喜歡探究藏品背后的歷史文化。
在此過程中,我也自認為深受古代中華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影響。其中,我對朱熹文化情有獨鐘,內心深處有一些特殊的“朱子情結”。
本人收藏有一套明清時期記載朱熹語錄的字板,所載內容在現存朱熹文獻中找不到記錄,因此顯得彌足珍貴,我名之以《朱子格言啟示錄》,并曾撰寫了一系列拙文以弘揚之。
此外,我還收藏了一對特別珍愛的朱熹親筆題寫的楹聯:”該楹聯木物極大可能出自朱熹在世時期,或為元代制作亦可能,最晚不超過明代中期;而書法內容題寫人,確定是朱熹(晚號晦翁)無疑。
明清以來,朱熹文化在我的家鄉福建武平縣影響力深遠,上至官府,下至鄉野,朱熹理學深入人心。明代中后期,歷代汀漳守備(駐扎武所)籌建的朱熹專祠——紫陽祠,成為當時全縣最重要的文化地標之一。
冥冥中或許有天意,本人收藏生涯中迄今最大的歷史文化投資建設項目——百家大院古建園林(合作遷建),就坐落在原武平紫陽祠舊址及周邊地塊。
百家大院建 設效果圖
由于歷史的原因,原有的武所紫陽祠于上個世紀70年代被拆除,十分可惜。
但紫陽祠在武所屹立四百多年,充分證明了武平人民對朱熹的尊崇以及對朱子文化的發揚。就一個山區縣份來說,這種歷史文化厚度是非同尋常的。
明代嘉靖三十四年(1555),駐地設于福建武平縣武所(今中山鎮)的汀漳守備行司衙署,迎來了新一任守備,他就是今安徽懷遠縣人黃鎮。
明代武進士將軍形象雕塑
黃鎮是個武進士,軍事武功素養沒得說;但難能可貴的是,他還是個文化修養極高的人,喜歡研讀朱熹理學書籍,對朱子學說推崇備至。于是他上任汀漳守備不久,即提出要修建朱晦翁祠(即朱熹專祠)。
作為一介軍事駐將,如若黃鎮發起興武之道,自然是他本分之事;今他主張在武所廣推興文之風,不免令人刮目相看。
軍事立國,文化興國,這個道理放在任何一個時代都適用。以朱熹文化為符號,在武平大地興起尊師重教、文化興縣的氛圍,無疑受到了本土人士的擁護和贊成。
朱熹形象雕塑
于是,在黃鎮率先捐出一筆俸祿之后,武所及周邊鄉紳紛紛慷慨解囊,捐錢捐物,為建設朱熹專祠奔走相告。很快,一座嶄新的朱晦翁祠就建成了,屹立于通濟橋頭的半山腰上,與東邊的相公古塔遙遙相望。
武平中山相公塔
黃鎮又牽頭組織了朱熹專祠的落成致祭儀式,全縣文化鄉紳、讀書人等聚集于武所,為朱子文化在武平落地生根喝彩。這在當時,是一件轟動全縣的文化大事:“人以為興文之兆”。
從那以后,朱熹理學思想在武平大地上深入人心,讀書人莫不以朱文公為楷模,隨口都能吟幾句朱熹語錄。
千百年來,從“孔孟”到“程朱”,中華儒家文化學海無涯,并不止于朱熹學說。但朱晦翁祠的設立,極具文化象征符號意義,使廣大讀書人有了一個具體的榜樣坐標。這種文化影響力不可小覷。
又過了三十多年,武所的朱熹專祠歷經風吹雨打,已呈圮廢之相?;蛟S武人治文化是汀漳守備司的一個不成文規矩或傳承罷(前有守備俞大猷筑讀易軒),另一個汀漳守備王廷臣,接過了前守備黃鎮的文化夙愿,決定重建朱熹專祠。
明萬歷十五年(1587),祖籍今揚州江都的武進士王廷臣,來到武所就任汀漳守備。王廷臣軍事武功一流,后來擔任遼東總兵即為明證;而他的文功素養,更是在黃鎮之上。因此,由他牽頭重建朱熹專祠,似乎是歷史注定的一件事。
王廷臣重建朱熹專祠,跟黃鎮一樣,也是以捐出俸祿為表率,由此帶動鄉紳和讀書人出錢出力。據歷史記載,王廷臣“捐俸千馀金為倡”,“諸生量力佐之”。
看到這里,或許有讀者不解其意,疑問叢生:王廷臣只是一介武夫,他哪來這么多錢,捐千余金?何況建一座祠堂也用不了這么多錢啊。
實際上,古時以黃銅為金,千金就是千斤黃銅,其價值跟我們想象的大不相同。但即便如此,王廷臣的捐贈數額,也是相當驚人的??梢娝麑ξ渌幕聵I的支持力度有多大。
明代后期因時局混亂,汀漳守備的任期大多短暫。據清末民國時期的上杭縣文化大儒丘復著《南武贅譚》載述,王廷臣任汀漳守備僅一年時間,便升職去別處了。
在此意義上看,王廷臣如此熱心于武所朱熹專祠的重建,實在是功德無量。難怪王廷臣離任后,武所百姓又捐資為他建了專祠。不贅述。
值得一提的是,王廷臣組織重建的朱熹專祠,改名為紫陽祠(紫陽先生是朱熹的別稱)。而這座新祠,比黃鎮版的專祠,用地擴充了不少,且外圍修筑了院墻,院子里種了桃、李、桂、柏等多種象征書香的植物。
圖文不符
王廷臣離任后,接替他的新一任汀漳守備,叫張守貴,福州人。這個人很有意思。
首先,他的父親張勛,曾經也是汀漳守備,于嘉靖后期駐守武所。因此,張守貴對武所這個地方,有著天然的親切感;
武所明代古城墻
其次,作為一個福建人,張守貴對朱熹是“福建同鄉”這個事特別在意,他決意要在福建本土弘揚朱熹文化。
在王廷臣和張守貴的軍職交接儀式上,張守貴就說:“夫子產于閩,吾閩人也,宜加惠閩士。”
張守貴的意思是說,朱熹是土生土長的福建人(祖籍安徽,原籍福建尤溪縣),而且平生絕大部分學術生涯都是在福建度過的(足跡遍及劍州、同安、漳州、武夷山等),因此朱熹的文化應該惠及福建本土。張守貴這是表明了決心:要繼續在武所發揚朱熹文化。
與此同時,張守貴也順便拍了王廷臣的馬屁:“幸王將軍留有馀之役以俟我?!?/strong>意思是說,多虧王廷臣把紫陽祠擴建得這么大,院子里空地還很多,給張守貴留下了建設發揮的空間。
果不其然,張守貴組織人力物力,在紫陽祠大院正棟祠房的后面,又建了一座祠堂。如此一來,紫陽祠就有了兩座祠堂,前棟重在營造讀書氛圍,而后棟則供百姓瞻仰及參拜朱熹像。
以上就是武所朱熹紫陽祠的建設歷史。嘉靖時期的汀漳守備黃鎮開啟了朱熹專祠落地武平的先河,而萬歷年間的汀漳守備王廷臣、張守貴則接連在重建紫陽祠上下功夫,為朱熹文化在武平大地的生根夯實了基礎。
從1587年到上個世紀70年代,王廷臣、張守貴重建的紫陽祠,在武所土地上屹立了近四百年。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歷史文化記錄。 直到現在,仍有武所(今中山鎮)老人記得紫陽祠拆除前的模樣。 歷經時間的洗禮,它或許破敗不堪(拆除前),但它留給世人的記憶是永恒的。
而今,百家大院古建園林一座座明清時期古建筑,在當年的紫陽祠周邊拔地而起,仿佛在無聲訴說著歷史的榮光。
百家大院古建園林 遷建側影
待百家大院全面建成后,當有傳承朱熹文化的一席之地。
(點擊標題 即可閱讀)
公眾號ID:zhpctx
品藏天下,懷古惜今
塊塊榮匾豪門事,待追憶
件件華藝巨匠心,綻異彩
古曲今頌,天下品藏
品藏天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