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霄賢倒茶不懂老規矩挨批,源于網絡上一條視頻。
內客是這樣的,秦霄賢跟師父郭德綱、于謙一起吃飯,吃飯前,在等上菜時,秦霄賢給師父郭德綱斟茶。
斟完茶后,秦霄賢將茶壺的壺嘴向著郭德綱,郭德綱表示不滿,批評道:“你就這么壺嘴沖著我?”
此時,秦霄賢有點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不知錯在哪里,于是就看著于謙。于謙笑說:“這規矩,這得懂。”
那么壺嘴不能沖人,這是什么樣的老規矩呢?
我國是傳統的禮儀之邦,人們常說,茶有茶規,酒有酒禮,待客有待客之道。在宴席上,從極小的細節之中,可以體現一個人的自身修養。
碰到不懂傳統規矩的人,也就無所謂,但是,如果碰到懂的人,通過一些極小的細節,也可能會對你好感倍增。
相反,如果注意這些極小的細節,也可能會對你產生一種不好的感覺,甚至會從心里瞧不起你。
我國很多地方傳統宴客的桌席上,不僅茶壺嘴不能沖人,酒壺嘴也不能沖人。這里所說的茶壺、酒壺壺嘴沖人,所忌的是不能將嘴向著長輩和客人。
這種老規矩,不僅城里的宴席上有這種講究,過去鄉村的宴席上同樣有這樣的講究。
這種規矩出自《禮記·少儀》:“尊者,以酌者之左為上尊。尊壺者面其鼻”。
不管是茶壺,還是酒壺,都有壺柄和壺嘴,壺柄又稱壺鼻,壺嘴又稱壺口。壺口與壺鼻前后相對。
古人認為:“柄之所向,主施惠,為尊,口之所向,主受惠,為卑。”這就是所謂的“尊壺者面其鼻”。
宴席上,執壺之人不能用壺嘴對人,實際上就是尊敬客人的意思。如果晚輩與長輩同為一桌,執壺之人為晚輩,壺嘴不沖著長輩,也體現了晚輩對長輩的尊敬。否則就是對長輩的尊敬。
秦霄賢倒茶挨師父郭德綱的批,于謙說得比較委婉,言外之意是說秦霄賢不懂這條規矩,要學會這類規矩。
過去,很多傳統規矩,為了讓人們能夠產生敬畏之心,并自覺遵守,都附會了一些民俗方面的說法。這種老規矩也不例外。
民間認為,宴客時,如果執壺者將茶壺、酒壺嘴對著誰,誰就會有口舌。所謂口舌,即口舌之爭,意思是因說話或做事而引起別人的誤會或糾紛。
誰不想過平靜而安逸的生活,而讓別人來找別扭,弄得自己不愉快呢?雖然這種說法很不靠譜,但是,在過去社會還是影響了不少人,成為民間一種禁忌。
那么宴席上,茶壺、酒壺嘴對著誰最合適呢?過去的宴席多為八仙桌,這種桌子有四個角,這四個角是不會坐人的。通常在農村,持壺之人把茶壺、酒壺嘴對著自己所在座位的桌子角。
如果宴席上人少時,也可以將茶壺、酒壺嘴對著空座位。
不管是八仙桌、條桌,還是圓桌,最保守的做法是,持壺之人把茶壺、酒壺嘴對著自己所坐的座位。這是宴席上普遍的做法,以表敬客之意,或者表示對長輩的尊敬之意。
民間在待客中還有哪些老的規矩呢?實際上,各地待客,體現在熱情好客,講究敬賓客。因此一些老規矩通常為對賓客不敬的禁忌上。
百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各地習俗有一定差異,在敬賓客的講究方面也有一定差別。各地待客的老規矩很多,下面就列舉一些地方常見的待客禁忌習俗,也可以說是老規矩。
有的地方待客忌上三盤菜,也忌上八盤菜。一說三盤菜是古代處決犯人的斷頭飯,一說三盤菜是待鱉。八盤菜也有待鱉之意,另一個土名稱。
過去待客吃飯時,主要喜歡給賓客盛飯,表示熱情好客。給客人盛飯時,忌諱將舀飯的勺子往外翻。其中的說法也有兩種,一是說這是犯人吃牢飯的舀法;二是為了避免財水外流。普遍忌諱的是第一種說法。
宴席期間,主人始終陪客人坐,直到客人吃完飯,不能提前離席,否則就是對客人的不敬。
客人還在吃飯時,忌諱將多余的筷子,以及收走空碗和空碟。還有就是客人還在吃飯的時候,也就是還未散席的時候,就抹桌子和掃地。民間認為這是不喜歡客人,在趕著客人走。
諸如以上的一些老規矩,對現在部分年輕人來說,并不引起重視,也不想懂,并將這些老規矩嗤之以鼻,認為是封建殘余。
要知道我國民間,一些傳統禮儀傳承得比較好的鄉村和街道還是有一定數量存在的,特別是上了年紀的人更是如此,郭德綱就是如此。
如果不留心學習這些老規矩,在與懂這些老規矩的人交往中,被別人批不懂規矩,或者被別人嗤之以鼻,陷入尷尬的就是自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