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被人彈劾就辭職,是明朝大臣的一個特點。明朝絕大多數大臣都重視名節,或者在表面上重視名節,一被人彈劾就會上辭職信,以示自己不戀權威,只重名節。張居正明朝救世之相,一代名輔,肯定不是沽名釣譽之輩。他曾因為門生劉臺的彈劾,三次上奏要求請辭,雖然每次明神宗朱翊鈞和李太后都有百般挽留,但為什么他還是毅然決然地表示要辭官回鄉呢?他也不是傲嬌意氣用事之人,這背后有哪些學問和考量呢?
第一次請辭
1576年,因為御史劉臺上奏彈劾他,張居正準備提筆上奏請辭,一副無可奈何的樣子,表示被自己門生彈劾,如果還不辭官的話,豈不是不要我這張老臉了?第二天上午明神宗朱翊鈞的桌子上,擺放著張居正寫有臣張居正,有負先皇所托的辭呈。朱翊鈞趕緊宣見張居正,朱翊鈞表示并不相信劉臺所彈劾的話,還要懲治劉臺給他出氣。李太后也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說道,先皇離開我們孤兒寡母,全靠先生維護。現在皇上還未長大,國家大事繁忙復雜,先生如果真走了,您讓我們母子怎么辦呢?先皇的托付您忘了嗎?表示皇上一定會為他做主,叫他不要有太多顧慮。勸說無果,于是先叫他先回去休息。
劇照
第二次請辭
第二天,張居正再上辭呈,李太后開始認為張居正稍微有點撒嬌的意思了,再不客氣點兒說,這是意氣用事是胡鬧。但是朝廷目前還是不能沒有他啊,李太后琢磨了半天,讓朱翊鈞下旨挽留,圣旨即刻就傳到了張居正家中,說張先生忠誠為國,并非只有朕知道,朱家所有的祖宗都知道鬼邪小人必受重懲。望張先生以朕為念,不要介意別人說了什么。
第三次請辭
朱翊鈞和李太后還沒明白張居正為什么不聽勸態度很堅決的時候,張居正派人送來了第三封奏折請辭回鄉。張居正首先說他不想走,說臣受先帝重托發誓以死相報。皇上現在的執政能力還未成正果,朝廷的許多事兒還未走上正軌,天下百姓還未安居樂業。先皇的囑托還未完成。古時圣賢豪杰多如牛毛,可是懷才不遇者車載斗量。今天我很幸運,能遇到您這樣名君為我以重任。有對他人的承諾,有知遇之恩,有未完成的使命。他先說不能離開,不敢離去的原因。
張居正
接下說,臣必須要離去,因為實在是迫不得已,說我現在所處的位置是為帝所代理的事兒,是皇上的事兒。所代理的話,那也是皇上的話,劉臺說我擅作威福,其實沒錯。因為我代表的是皇上,您的言行舉止不是威就是福。代皇上執政三年以來,臣得罪了不少人,這些人把臣恨到了骨髓里。臣一日不去,這些人就一日不安心,臣一年不去,這些人就得一年不安心,他們不安心,就會攻擊臣。劉臺的這次攻擊皇上信我,太后信我,但是下次呢?臣雖然胸襟坦蕩,但是人言可畏。再次希望皇上能恩準我辭官告老回鄉。
這次李太后是讀懂了他的意思,叫皇帝先下旨挽留張居正,然后派司禮監帶著皇上手諭前往張先生家挽留,把劉臺交給張居正自己處理。
前兩次朱翊鈞和李太后只是挽留,和口頭上說懲治劉臺,并沒有實際的行動。張居正前說后說,來來回回這么多次的目的,無非就是試探確定李太后和皇上對這件事的看法和對他的態度。但凡李太后和朱翊鈞有一點相信劉臺的話,那么張居正后續的改革主張都很難繼續執行,心里也會有芥蒂。只要再有幾人攻擊他,他必然下臺。在他確定皇上和李太后仍然一如既往的信任自己,他就沒有理由再提辭官回鄉了。只要皇上和李太后一直站他這邊,他的權力源泉才會股股不斷,他才能繼續貫徹自己的政治主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