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美術史稿》
王遜 著;王涵 整理
上海書畫出版社
2022年11月
20世紀30年代,在群星璀璨的西南聯大,有一位品味“與眾不同”的年輕人。關于這個年輕人,沈從文曾在他的散文名篇《燭虛》中寫道:
現藏大英博物院,成為世界珍品之一,相傳是晉人顧愷之畫的《女史箴圖》卷。……現在想不到僅僅對于我一個朋友特別有意義。朋友X先生,正從圖畫上服飾器物研究兩晉文物制度以及起居服用生活方式,憑借它方能有些發現與了解。
沈從文筆下這位正在研究《女史箴圖》的朋友“X先生”,就是王遜,此時是西南聯大文科研究所招收的第一屆研究生。
王遜在昆明考取清華大學研究院第一批研究生
(1939年)
王遜與沈從文夫婦
(1946年)
王遜何許人也?
建國初期,林徽因曾這樣評價30歲出頭的王遜——“他不僅是出色的哲學家、美術史學家,又是歷代工藝美術鑒賞家、評論家。”1957年,王遜主持創辦了中國第一個美術史系——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他奠立的中國美術史研究格局和方法,直到今天仍具有現代性和深遠的影響。
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說:“王遜先生是中國美術史論教學與學術研究的一代宗師,他為中國的美術史教學所作的開拓性貢獻與基礎性建設,如同厚重的基石,擁有沉甸甸的分量,散發出不可磨滅的光輝,這份業績堪稱彪炳千古。”
一
開拓:中國美術史學的一代宗師
中央美術學院的美術史系(人文學院前身),是中國第一個美術史系。王遜先生是創系的主任,是滕固之后現代中國美術史學的開拓者,是新中國美術史學的奠基人,也是我這一代美術史學者的引路人。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 薛永年
王遜先生是中國美術史學的一代宗師,由于他具備多方面的學養,哲學、美學、文學、中國建筑史、中國繪畫史、中國工藝美術史、中國宗教史,這些彼此關聯又相互助益的領域構成了他的學術格局,同時也成為中國美術史學的格局。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 尹吉男
王遜,1915年出生于山東一個具有近代民主開放思想的官僚家庭,雖生于亂世,卻接受了傳統文化與“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雙重影響。
在20世紀前半葉社會動蕩的局勢下和文化學術的變革大潮中,他英才早發,青少年時期就對文學、藝術產生了濃厚興趣,并參加了“一二九”愛國學生運動,是北方左翼作家聯盟等進步團體的成員。
王遜的學習經歷可謂轉益多師。1933年,他考入清華大學,因受聞一多的器重,進入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學習,后得美學家鄧以蟄的啟撥,轉入清華大學哲學系專攻美學與美術史。
王遜任教西南聯大時填寫的登記表
(1943年)
抗日戰爭爆發后,北平(今北京)的大學教育機構南遷,開始了中國現代史上艱難卓絕的“學術長征”。王遜也長途跋涉,經長沙、蒙自再到昆明,他是西南聯大成立后的第一屆畢業生,也是西南聯大首次招收的研究生,專業方向是“中國魏晉南北朝哲學”,導師是馮友蘭、湯用彤、金岳霖,而他個人的研究志趣,仍是美術史。
在陳寅恪、潘光旦、聞一多、錢穆、雷海宗、鄭天挺、朱自清、楊振聲、吳宓等西南聯大眾多名師的影響下,王遜游弋于哲學、文學、歷史學、社會學等人文學科,并將這些學科的成果融匯于美術史研究。他曾經這樣回憶那段艱難卻充實的歲月:“我當時主要受西南聯大國文系、歷史系考據學派的影響,我對中國文學、歷史的知識主要是這幾年累積的。”
畢業后,王遜相繼在云南大學、西南聯大任教,兼敦煌藝術研究所設計委員。抗戰勝利后,受聘南開大學哲學系講授美學和藝術史。1949年,他任清華大學哲學系、營建系合聘教授,兼清華大學文物館書記,主持文物館工作。
1950年,王遜應徐悲鴻邀請,開始在新成立的中央美術學院兼課,同時兼任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教授,在清華、北大、中央美院先后開設中國美術史、中國雕塑史、中國工藝美術概論等課程,兼任文化部文物局鑒定委員。
1952年,他調入中央美院,主持民族美術研究所(今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前身)工作,并受文化部委托,培訓各地美術院校教師。這期間,他還參加了雁北文物勘察、敦煌文物展覽、景泰藍工藝改造、國徽設計、建國瓷設計、工藝美術出國展覽等諸多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有廣泛社會影響的工作。
王遜帶領各地美術院校進修教師考察南京六朝陵墓
(1955年)
1956年,王遜擔任國家十二年科學發展規劃美術學科召集人,1957年正式創建了中國第一個美術史系——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從此,擁有悠久歷史和豐厚傳統的中國美術史研究開始了正規化的人才培養。
因在哲學、美學、美術理論、美術史與考古、敦煌學、工藝美術、民間美術等多個領域都卓有建樹,王遜成為了修養全面、融通學理、綜合創造的典范。他把學問作用于現實,將學術理想與新社會文化建設相結合。當時任其助教的薄松年曾分享先生上課的特色:“王遜先生是真正研究中國美術的全史,從原始社會開始……他講得非常生動、非常形象,而且理論非常強……他講的內容放到現在仍是高水平的。”
王遜(左二)與捷克留學生海茲拉爾、助教薄松年合影
(1956年)
1969年,王遜病逝于北京,享年54歲。原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央美術學院院長江豐曾評價王遜先生為新中國美術事業嘔心瀝血,開拓奠基,“發軔之功,誠不可沒”。
二
啟蒙:中國美術史教材的奠基石
王遜先生所著《中國美術史》,極大地開闊了我們的美術史視野,是將我等學子帶入美術史堂奧的導引之書,是讓我們建立美術史理想的啟蒙之書。
——中央美術學院院長 范迪安
在王遜之前的美術史教育家要解決的是如何給美術院校的學生增補藝術史養分,王遜先生除了要解決該問題之外,更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培養美術史學科的專門學者……它如同甘霖一樣,滋潤著美術史界的后學,不斷被各地的青年學子傳抄、翻印、摘錄。
——故宮博物院研究員 余輝
20世紀50年代是王遜關于中國美術著述最宏富的時期,他思如泉涌,談古論今,在《美術》《文物參考資料》《文藝報》《光明日報》等報刊發表了大量有分量的論著。而他寫作中國美術通史,就始于此時。
1950年代,王遜(左三)、俞劍華(左五)
與美術史進修教師在中央美院合影
1952年,王遜正式調入美院。同年,北大增設考古專業,舉辦“考古人員訓練班”,也請他來教美術史。除在清華、北大、中央美院三校上課外,故宮博物院的工作人員、中央戲劇學院舞美系師生,以及各地美術院校進修教師,也都來旁聽他的美術史課,編寫一部《中國美術史》教材的需求迫在眉睫。
20世紀50年代王遜撰寫的《中國美術史講義》
1956年,王遜將上課講義整理成《中國美術史講義》,由中央美院、故宮博物院各內部印行1000冊,面世后被公認為當時水平最高的一部美術史,被各地美術院校和文博機構不斷翻印,流傳甚廣。1985年,經薄松年、陳少豐整理,更名為《中國美術史》出版,成為很多高校沿用至今的經典教材。
三
突破:編寫第一部“國家版本”的
中國美術史專業教材
1961年4月,全國文科教材會議召開,中央美院承擔編寫《中國美術史》教材。這是第一部“國家版本”的中國美術史學科專業教材。此重任落在了王遜的肩上。
從1961年至1964年,王遜投入極大精力,重新撰寫了一部《中國古代美術史講義》。全書較1950年代的版本增加篇幅一倍以上,整體修改過七八遍,一些章節多次重寫,累計超過200萬字。按照最后一次修訂的篇幅推算,書稿全部完成字數應在50萬字左右。
王遜傾注大量心血、集畢生學術積累在這部著作的撰寫上,特別是針對長期處于學術空白的原始商周到春秋戰國美術史,用力尤深。他結合當時的考古發現,從大量考古新材料中梳理出清晰線索,以開闊的視野、宏富的學養,在開辟草莽的艱難過程中,使中國美術史的開篇研究第一次呈現出了壯闊的規模。
王遜1960年代商周青銅器研究手稿
王遜1960年代所作《吳門畫派》部分手稿
同時,王遜還將中國美術史的發展與不同時期的社會歷史、哲學宗教思潮和文化藝術的發展相互關聯,為中國美術史搭建起了一個頗具現代性的學術框架。
寫作過程中,文化部多次組織文物考古和美術方面的專家召開對這部教材的審查會議,夏鼐、唐蘭、曾昭燏、蘇秉琦、宿白、劉開渠、蔡若虹、王朝聞、俞劍華、潘天壽、傅抱石等著名專家學者都參加了審議,當時是按時代順序,每完成一章就開會討論一次,前后時間持續了近三年。因此,這部著作也集中了當時國內學術界、美術界一批最有影響的專家學者的集體智慧。
1961年文化部第一次審定會初稿
這一規模浩大的撰寫工程一直持續到1964年,因美院“四清”運動開始而中斷,內容截止到元代,明清僅部分完成。
1969年王遜去世后,這部書的手稿散佚,湮沒在了歷史的塵埃中。
四
重生:整理出版一部
“百衲本”中國美術史
1960—1963年間,王遜集中精力重新撰述了講義的絕大部分:原始、商周、戰國各段落,作了根本性的改寫,分量上也有很大的增加,秦漢以下至明代各段落,都做了不同程度的修訂、充實、提高。當時為了便于討論和教學,曾分別予以鉛印和油印。
-——原中央美術學院院長 江豐
王遜為此花費極大心血,從大量考古資料和歷史文獻材料中爬梳、消化,理出一條清晰的線索,還需要熟知金石學、甲骨學等多方面的研究成果,而在當時有些重大考古項目還在繼續進行中,不少問題在學術界尚有爭議。王遜是在開辟草莽的艱難過程中,為中國美術史寫下開篇,其功不可沒!
——原《美術》月刊主編 李松
20世紀60年代王遜撰寫的中國古代美術史手稿的遺佚,給我們留下了無盡的遺憾。
史前時代的美術 1962年送審本
1961年至1963年,文化部在杭州、北京等地曾多次組織專家審議這部教材。目前可見的一些較為完善的打字油印本,大多是這幾次會議的“送審本”。只是這些散落的版本,未經系統地整理,又極具專業性,因此一直沒有正式出版過。
1962年修訂的南北朝建筑與雕塑部分
(廣州美術學院 陳少豐藏)
王遜先生的親屬、文史學者王涵,不遺余力長期搜集整理先輩遺作。他將王遜先生60年代版本的、散落于世的《中國古代美術史講義》油印本、鉛印本和手稿一一搜集、著錄、整理。經過三十年的努力,鉤輯拼合,比類成編,以《中國美術史稿》為名整理出版,力圖重現王遜先生這一嘔心瀝血之作。
王涵搜集的各種版本的《中國古代美術史講義》(1)
王涵搜集的各種版本的《中國古代美術史講義》(2)
今日,這部代表王遜先生美術史研究最高學術成就、被譽為中國美術史專業教材的奠基石——《中國美術史稿》終于出版,與讀者見面!
《中國美術史稿》
王遜 著;王涵 整理
上海書畫出版社
2022年11月
《中國美術史稿》目錄
<< 完整目錄 >>
王遜各版本中國美術史章節結構
(王涵整理)
王遜先生的中國美術史研究,為我們展現了老一輩學者篳路藍縷、孜孜以求的學術精神。在這部“國家版本”的美術史教材中,王遜先生傾注畢生積累,提供了大量方法論案例。他的中國美術史研究框架具有學術的現代性,徹底地脫化和超越了傳統的畫學體系,并置在中國哲學史、中國文學史、中國通史的現代學術的系統中,構筑了中國美術史學的格局。
故宮博物院研究員余輝這樣評價王遜先生的中國美術史寫作:
當今,王遜先生的學術基因悄悄地滲透在諸多版本的中國美術史里,無論是撰寫體例、基本結構還是史語表述方式等,他的《中國美術史》起到了良好的垂范作用,成為中國美術史專業教材的奠基石,可謂“教材中的教材”。
如果說20世紀的中國藝術史界尚有學派的話,那么,王遜先生可堪稱是藝術史學派中“教科書學派”的奠基人,他將學術研究成果演化成可以進入課堂進行系統教學的理論和知識。
雖然王遜已經離開半個多世紀,但先生的研究成果、研究方法、研究視域和執著精神以及科學態度永遠不會成為過去。先生精神,仰之彌高,先生學術,鉆之彌堅。正如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原人文學院院長尹吉男先生所說:
這位幾乎被歷史的塵埃遮蔽和遺忘的先驅,我相信,借助他的系列著述的出版,王遜先生的精神會重返人間。我希望他不再是一個傳說中的“靈魂”,而是我們當代學術的“心靈”。
作者簡介
王遜(1915—1969),著名美術史家、美術理論家、中國現代高等美術史教育的開拓者和奠基人。先后就讀于清華大學、西南聯合大學。歷任南開大學、清華大學、中央美術學院等高校教授。在哲學、美學、美術理論、美術史與考古、建筑學、敦煌學、工藝美術、民間美術等多個領域都卓有建樹。1957年主持創建新中國第一個美術史系——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為美術史在中國發展成為獨立學科做出了重大貢獻。當代眾多美術理論大家和文博領域一流專家學者許多都出自其門。
整理者簡介
王涵,文化學者,藝術鑒賞家,北京師范大學特聘教授,長期從事國際教育及對外文化交流工作。編著有《中國歷代書院學記》《王遜年譜》《王遜文集》等。
參考文章:
江豐《中國美術史〈序〉》
薄松年《懷念新中國美術史界拓荒者王遜》
李松《哲人·史家王遜》
薛永年《土山清夜一燈紅——緬懷王遜先生》
尹吉男《不僅是文化的靈魂,也是學術的心靈》
余輝《懷念新中國美術史界的拓荒者王遜先生》
范迪安《在紀念王遜先生誕辰100周年座談會上的致辭》
陳元棪《思想的心靈,學術的靈魂——名家憶王遜》
內頁預覽
精彩書影
《中國美術史稿》
王遜 著;王涵 整理
上海書畫出版社
2022年11月
你可能還喜歡:
民國畫事,專業藝術自媒體,
歡迎各藝術機構,展覽拍賣聯系合作
有任何問題 請掃碼添加畫事君微信
民國畫事,深情講述藝術家,專業解讀藝術品,直接深入藝術市場。致力于做最好的藝術自媒體,寫最好看的藝術文章。——人生不長,你需要讀點好東西。關注我們,持續接收好文章。
民國畫事評論區,我們來聊聊藝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