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勤春來早,奮進正當時,凝心聚力謀發展,務實篤行開新篇。12月29日,畢節市2023年“兩會”在畢節會議中心隆重舉行。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熱情飽滿,參加盛會,共聚一堂,履行職責,肩負使命和重托。12月30日,畢節市委副書記、市長吳東來作《政府工作報告》,報告高屋建瓴,實事求是,開啟新征程,開創新發展。為實現國發〔2022〕2號文件精神深度貫徹落實,國務院發布國函〔2022〕65號文件總體落實和部署,指明了方向。畢節市全面鋪展“十四五”規劃藍圖,圍繞“四新”主攻“四化”,積極推進建設“一區三高地、五個新畢節”。特別省委常委、畢節市委書記吳勝華在閉幕式上的講話著力營造“五大生態” 推動畢節現代化建設開好局起好步,成為了新的一年畢節發展的獻詞,開啟畢節發展新藍圖,推動畢節現代化建設開好局,起好步,譜寫美麗畢節新篇章打下堅實的基礎。
【聚焦畢節“兩會”】凝聚發展力量,“畢”寫城鄉發展新篇
“示范區”城鄉蛻變之路
積極之力,舉則無不勝,眾智之所為,則無不成也,以奮斗開新局,以實干顯擔當。從貧困走上溫飽,再從溫飽走上富裕,換來收獲甘甜,從夢想到現實的歡騰,畢節的人們有著切身感受。正是這一連串美麗的蛻變,使得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好,使得我們的家鄉也越來越美。
先是畢節“路”的蛻變。隨著時代的變遷,科學發展迅速,而路的變化更是飛速,給交通帶來了便利,也讓我們從中感受到了時代正快速地快速地發展。
石門鄉是威寧縣較為偏遠的鄉(鎮)之一。石門鄉,地處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之一的烏蒙山腹地,全省20個極貧鄉鎮之一,是貴州極貧地區的縮影,更是脫貧攻堅路上最難啃的“硬骨頭”。
過去,從威寧縣城去石門,至少要四五個小時,且一路彎彎繞繞,十分顛簸。而伴隨著2019年中水至石門坎高等級公路的建成通車和威昭高速的開通,去石門的路,從坑坑洼洼、蜿蜒曲折的小道轉變成寬闊平坦的高速路。“那時候,沒有人想到石門的交通會有如此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真是趕上了好時代,感謝我們偉大的黨,偉大的祖國。”來自石門鄉,如今在威寧第九中學工作的黃彥園說。
人們常說:“要想富,先修路”,石門做到了“逢山開路,遇水架橋。” 中石公路起點位于六威高速中水互通連接線終點,終點止于石門鄉集鎮規劃南緣,總規模為34.149公里,其中主線長24.919公里、黑土河支線長9.23公里。主線采用四車道一級公路標準建設,路基寬度18米;支線采用雙車道二級公路標準建設,路基寬度10米。連接中水至黑土河至石門高等級公路通車運行,從石門到威寧縣城的車程,由原來4小時縮短到70分鐘。石門交通基礎設施的改變,不止在主干道。從石門鄉政府到各村組的公路,近年來都得到了極大的改善。一條條寬闊平坦的水泥路,如一條條彩帶,把分布在大山里的村村寨寨緊密地連接在一起,成為奔向小康的致富路。
道路的不斷在變遷,是經濟騰飛的象征,它承載著我們對明天的希望,它伴隨著我們走向富裕。
人居的蛻變。“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1200多年前詩圣杜甫曾寫過這樣的肺腑之言。社會飛速發展的二十一世紀,“安居才能樂業”仍然是每個人的生活共識。從古至今,無論時代如何變遷,人們對于住所的渴望和追求從未改變。住房條件和環境的不斷變化,讓每個家庭實現安居夢想,也讓每個肅州人親身感受靜好歲月。
在每次的下鄉采訪過程中,村民常常最為感嘆的事情就是居住環境有了極大的改善。
城鎮建設擴容提質明顯,畢節圍繞提高中心城區首位度,謀劃實施城市更新項目100個,公共服務項目151個,七星關-大方中心城區面積達到108平方公里。完成棚戶區改造1.5萬戶,老舊小區改造1.6萬戶,背街小巷改造130條,地下管網改造(新建)535公里。人居狀況成了示范區建設的一道靚麗風景線,人們有了更好的希望和期待。
環境的蛻變。過去黔西市化屋村流傳的一段順口溜:“開荒開到山尖尖,種地種到天邊邊;石旮旯里刨苞谷,哄飽肚皮不賺錢”,道盡了化屋村曾經的艱辛。
那時,化屋村石漠化嚴重,放眼望去滿山都是光禿禿的一大片。
而今,在山頂眺望,滿眼皆綠,成片的樹木覆蓋了裸露的山石,昔日荒蕪的山坡早已被蔥蘢的林木所取代。
地方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囑托,讓化屋村民備受鼓舞,對美好生活充滿向往,對發展產業充滿信心。借助本村旅游資源,化屋村明確了農文旅融合的發展目標,發展旅游服務隊、苗家長桌宴、化屋黃粑等產業基地,做強苗族蠟染刺繡、苗族歌舞等民族文化產業,引領群眾通過資源資金入股形式參與發展產業,實現就地就業。2021年,化屋村共接待游客量超過65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超過3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9304元,而村集體經濟收入累計達292萬元。
環境的大蛻變,鄉村振興是必由之路,如今的畢節天藍,水清,人美成了地方發展的符號。城鄉蛻變之路,抒寫了示范區30多年的發展之路,城鄉大改變,環境大改變,人們的生活正在一步步在小康的道路上,換了“人間”。
“示范區”的魅力
30多年前,開荒種地成為了地方抹不去的“印跡”,人們只為了得到一口“飽飯”吃。
如今,“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在“示范區”各縣區開花結果。各種產業的“品牌”層出不窮,大家都在用實際行動,真正踐行著“示范區”高質量發展的使命,對于畢節這方山水,都傾注著汗水,并初心不改,更是“新”定力,越來越強。
織金,地處烏江上游支流六沖河與三岔河交匯處,歷史悠久,文化多元,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風光秀美。這是一片充滿希望的熱土,一個可以讓企業夢想成真的地方!
織金縣先是完善了水、電、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其次是明確了首位產業、潛力產業的發展規劃,以龍頭企業、重大項目為引領,全面梳理、布局工業產業,全力推動新型工業化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織金縣產業園區緊緊圍繞省、市100個產業園區成長工程及縣委“全黨抓工業、重點抓招商、突破大項目、著力調結構、全面建小康”的戰略部署,依托織金交通、礦產品和人力資源優勢,圍繞大型項目做文章,多措并舉加快產業園區建設步伐,促進一批企業投產達產,帶動縣域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赫章縣河鎮彝族苗族鄉海雀村,如今的海雀村,環繞村莊的茫茫林海,襯托著明媚的陽光,一棟棟小青瓦、白粉墻、坡屋面、穿斗枋的黔西北民居點綴在青山綠水之間,百姓的日子幸福安康。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大力發展環保經濟,開創脫貧致富路,振興鄉村,讓“示范區”的建設越來越具有魅力,越來越有看點。
“奮斗成就夢想,實干開創未來”。從“苦甲天下”到“示范一方”,成為“全國造林綠化千佳村”如今,海雀村已經蝶變為畢節試驗區一個勤勞致富的生動典型。
畢節從“試驗區”到“示范區”,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各行各業取得了翻天覆地的蛻變成就。
走在畢節的城鄉道路上,我們都會看到這些最具魅力的“示范區”典型,這些成果的取得,除了畢節人自身的努力,還有一直以來的高層重視。畢節人一直懷著感恩之心,踔厲奮發,活力不斷彰顯。才有今天城鄉建設的一體化,“市場換產業,資源換投資”“貴人服務.必須辦”這些越來越具影響力的品牌唱響畢節。
畢節不斷跨越發展,人民生活越來越更加富裕。都是“示范區”以人民為中心,良好的發展生態,才讓“示范區”的發展品牌越來越更具影響力。
【聚焦畢節“兩會”】凝聚發展力量,“畢”寫城鄉發展新篇
“新”畢節,謀新篇
“一元復始、萬象更新。”新的一年,新的開端,2023年“兩會”,更加昭示著畢節嶄新的發展。
市長做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要求,要展示新擔當、開啟新征程,這是新年的目標確立,是新一年里謀劃新篇章、迎來新開局。
過去一年,畢節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堅持以高質量發展統攬全局,搶抓國發〔2022〕2號、國函〔2022〕65號文件重大機遇,全面落實中央、省穩增長一攬子政策措施,圍繞“四新”主攻“四化”,取得了地方發展的相關成果,為建設百姓富生態美活力強的新發展理念示范區,譜寫美麗畢節新篇章。
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加快實施《推動畢節高質量發展規劃》的關鍵之年。
堅持“實”字當頭,“干”字為先,“一錘接著一錘地敲,一年接著一年的干”,這就是畢節人的“實干”精神。圍繞“情懷、作風、立場、本領”,建設新畢節,成就“示范區”嶄新發展的未來。
2023年“兩會”藍圖已繪就,奮進正當時。畢節人乘著政策的東風,迎著嶄新發展的步伐,也正在一步步走向“示范區”發展的明天,書寫著“新”畢節的美好未來。
(陳雪琴)
供稿單位:貴州民族報畢節新聞周刊
審核:楊婉麗 責任編輯:楊簡
來源: 黨建頭條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