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一度的農歷臘月,離過年的日子越來越近了。
在農村,傳統風俗中的過年,跨越兩個月,就是農歷臘月尾連著正月頭。
農村過年,為圖來年吉利,形成了諸多民俗禁忌。民間尤其講究“臘月不斗氣,正月不吵嘴”,以及錢物的借出去和收進來。
臘月和正月共兩個月,如要人不斗氣,又要不能吵嘴,時間比較長,恐怕很多人很難做到。一家人碗盞也有相碰的時候,而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中的小摩擦,就在所難免了。
如果要求短時間內不斗氣、不吵嘴,對大多數人來說,既有這樣的社會氛圍,也有這種自制力的,也是比較容易做到的。
借錢物也同樣如此,兩個月內,一個村子里,總有一些人家會發生變故,遇到難處。在傳統農村,一家有事,全村有事,都是靠親幫親,鄰幫鄰,沒有萬事不求人的人。
由此,很多地方習俗,并不是在臘月和正月所有的日子,都納入了禁忌的日子,而是縮短了時間,在一定固定時間內才講究禁忌習俗。
于是就有了“臘月忌尾,正月忌頭”的說法。本文就來解讀一下這句俗語。
1、俗語中“忌尾”和“忌頭”的意思
農村俗語“臘月忌尾,正月忌頭”,是流傳比較廣的一句俗語。即使有的地方沒有這句俗語,其中所飽含的民俗,也深深植根于民間。
那么這句俗語體現了什么樣的風俗呢?句子中的“頭”和“尾”分別指什么呢?
現在一些上了年紀的人,因身臨其境地體驗過這種傳統風俗,對句子中的“頭”和“尾”的理解問題不大。
但是,有一些年輕人,因現在民間傳統習俗越來越淡,沒有體驗過這些習俗,或者沒有留意過這些習俗,他們就不一定能準確理解了,甚至會出現誤讀。
比如,現在有一些人,望文生義地把“正月忌頭”,理解成正月忌理發。看似有道理,其實是一種錯誤的理解。
我國民間很多地方,確實有正月忌理發的禁忌風俗,有“正月理頭死舅舅”的說法。但是,正月忌理發,只是正月諸多民俗禁忌中的一種,與“正月忌頭”不能劃上等號。
實際上,句子中的“頭”和“尾”,并不是具體指頭和尾巴,而是指一個時間段,分別指臘月尾和正月初這段時間。
農村歷來有“年頭歲尾”之說,指的就是一年的頭一個月或半個月和最后一個月或半個月。也有“月初月尾”之說,指每月開頭的幾天和月末的幾天。
臘月尾和正月初(頭),就是我國傳統的過年這段時間。俗話說“五里不同俗,一里改規矩”。這也就充分體現了地方民俗的差異性。
比如,我家鄉所在的縣,過年放鞭炮就有差別。我所在的鄉,過年時,往往大鞭炮先放,接著就是放小鞭炮,這樣顯得熱鬧。而我們老縣城所在的鄉村,過年只能放小鞭炮,忌放大鞭炮。
其中的原因是,老縣城所在的鄉村,只有這里老人去世時才放大鞭炮,用來向鄉親報喪,大鞭炮在當地也就成了“報喪炮”,過年時,特別是拜年時忌放大鞭炮。
同樣,因為各地過年禁忌風俗不太一樣,在時間長短的說法上有一定差別。
比如,從吵嘴和斗氣方面來說,有的地方的臘月尾,從小年那天開始,也就是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而有的地方則指除夕這一天。
從借別人錢物方面來說,一般從小年那天開始,就不能往外借,借出去的也要收回來。而借了別人錢物的人,則最好還給人家,免得大過年的還欠“尾財”,民間以為不吉利。
正月初(頭),有的地方指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這些農村有“燒了門神紙,各人尋生死”之說,過了這十五天,也就沒有什么好禁忌的了。
有的地方則是從大年初一到初五,農村有“破五”之說,過了初五,也就諸事無禁忌了。還有的地方只講究大年初一,往后的日子也就百無禁忌了。
2、臘月尾和正月頭的民俗禁忌
臘月尾和正月頭的民俗禁忌,因各地的地理環境不同,生活習慣不同而不同。這里以古楚之地為例,以流傳這些地方民間俗語的形式,列舉農村一些禁忌習俗。
“過小年,莫刮鍋,刮了煙鍋要惹禍。”
“過小年,莫挨灶,打了灶神三天鬧。”
過小年,即敬灶神和送灶神的日子。現在有人認為,北方一般為農歷臘月二十三,南方一般為臘月二十四。
我所在的縣也有南北之分,過小年的日子剛好是倒過來了,縣內北邊鄉村的小年是臘月二十四,南邊則是臘月二十三。
因為過小年是民間傳統送灶神的日子,所以農家很多禁忌習俗都與害怕得罪灶神有關。刮灶上的煙鍋和挨灶,民間認為容易得罪灶神,因而這兩種行為是人們所忌諱的。
楚地一些地方忌在小年這天動磨和舂米,有“臘月二十三、四推磨舂米,老鼠啃爛米篩簸箕”的俗語。
此地民間還有“小年不勸針剪”、“臘月二十四,剪子收藏起”的說法。
臘月的其他日子,還有“七不打八不沖”的禁忌,“七不打”就是臘月二十七不能打糍粑,“八不沖”就是臘月二十八這天不能殺年豬。也有的地方說“逢九不殺豬”,臘月二十九(有臘月三十的年份)這天當然也不能殺年豬。
從除夕到正月十五前,農村的各種禁忌就更多了。主要分為兩種。
一種是言語類的。比如,民間有俗語說:“過年不放快,悶聲發大財”、“過年放了快,一年不愉快”、“過年說有,說有年年有”、“過年說冇得,來年百事缺”等等。
上面俗語中的“放快”,指嘴巴把不住門,想怎么說就怎么說,尤其說出一些不吉利的話。“冇(mǎo)”,方言,意思是沒有。
二是行為類的。比如,“年飯不準泡飯,飯后不快洗碗”、“祖宗堂上坐,過年不下河”、“三天不殺雞,三天不掃地”、“三十要忌嘴,初一不挑水”、“初一不挑水,初二不拿針”等等。
過去這些地方農村還有這樣有趣的禁忌, 如果家里到除夕時還不清別人的債,或者一年來的運氣不好,除夕夜家里的主人要洗澡,稱之為“洗債”或“洗霉運”。
如果一年來,家里有外債收不回來,或者一年的時運好,除夕夜家里的主人就不要洗澡,擔心把外債給洗掉,收不回來,或者擔心把好運給洗掉。
而在大年初一,一般忌洗澡和洗衣服。民間認為大年初一沾了新年的“彩氣”和“財氣”,如果洗澡和洗衣服的話,就會把“彩氣”和“財氣”給洗掉。
諸如此類臘月“忌尾”和正月“忌頭”的習俗還有很多,本文無法一一列舉。
過年的民俗禁忌習俗,從現代人的思維角度來看,有一部分無疑帶有迷信色彩,但是,我們又不能簡單地將這些民俗歸入封建迷信。
民間希望在過年時,聽到一些吉祥話,做吉祥的事,本身就是想過一個愉快歡樂的年,是一種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愿望,以求得心理上的安慰。也可以說,有了這些,才有了過年的年味。
如果有人過年時,說不吉祥的話,做令人不愉快的事,就會破壞過年歡樂的氣氛,攪亂過年的好心情,當然不受人們待見。
總而言之,我們對過年時的傳統民俗,要一分為二,既不能全盤否定,也不能照單全收,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