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西京(原創)
常香玉的童少歲月
親情天空上的那彎月亮(之二)
這里是小妙玲童年的家。小小的農家院,倚邙望嵩,背后黃河在唱,面前伊洛在吟。深深的窯洞,是她人生奠基的生活學校。小院湛蘭的夜空,初三初四哪彎彎的春月,十五、十六哪圓圓的秋月,月光下,奶奶唱著一首首從遙遠時空飄來的童謠,絮叨著一句句家常俗語,訴說著一個個民間故事……
那彎彎的月牙,載著豐厚的河洛文化。
那圓圓的月輪,擁有著嵩山的傲骨,邙嶺的厚重,流著洛水的追求,黃河的胸懷……
月婆婆,明晃晃,
開開窯門洗衣裳;
洗得凈,捶得光,
打發哥哥上學堂……”
當小妙玲剛剛記事,
奶奶抱著她在月下乘涼,
一首首好聽的童謠,
一曲曲動人的鄉風村腔;
聽的她如癡如迷,
逗的她心花恕放。
“嘴也巧,手也巧,
兩把剪子對著鉸,
先鉸牡丹花,后鉸靈芝草……”
月光下,奶奶的巧手,
為東鄰娶媳剪衣縫褲,
為西鄰嫁女描龍繡袍;
村北頭辦紅事把她喊,
村南頭辦白事把她叫;
奶奶的一雙巧手,
幫左鄰右舍過節碾米磨面,
幫父老鄉親過年蒸饃蒸糕,
小妙玲跟著奶奶的一雙小腳,
這家進進,那家跑跑……
鄉情的腳印,
留在故鄉那難忘的童少……
“嗷,嗷嗷,嗷嗷嗷
誰家毛孩鬧人撒嬌嬌,
吃砂糖,要白饃,
急得爹娘淚花掉……”
奶奶的一雙巧手,
把苦菜團烙成噴香的“菜餅子”,
把糠窩窩蒸成“甜糕糕”;
把梳頭掉下的頭發挽成疙瘩,
貨郎攤上換來小糖人,小狗貓,
哄住了孫子的哭,
贏來了孫女的笑。
“蒸饃省,烙饃費,
想吃油饃賣了地”。
“不笑補,不笑破,
只笑日子不會過。”
月光下,奶奶絮絮叨叨,
輕輕哼著鄉曲村調,
紡花,織布,
納鞋底,做棉襖;
棉改單,長改短,
舊改新,大改小。
“省”字顧住了一家人茶飯,
“儉”字顧住了一家人開銷。
“懶一懶,無吃穿,
勤一勤,不受貧?!?/strong>
迎著十八、九那輪曉月,
奶奶領著妙玲早早出村;
春天,嶺上采來白蒿,薺薺菜,
河灘的水紅花,路邊的野香椿;
秋天,穿楊葉,摟柿葉,
拾花柴,割谷根,
童年的雙腳,
在家鄉那一道道溝,那一道道堰,
留下一個個勤勞的印痕……
“遠積兒女近積身,
當人先存菩薩心?!?/strong>
多少個上弦月里,
奶奶一曲連著一曲;
多少個下弦月里,
奶奶話音連著話音……
一個個傳說故事,
點點滴滴,入耳入心;
一首首童謠民歌,
絲絲縷縷,潤肺沁魂……
啊,故鄉這個小小院落,
啊,親情天空上的那彎明月,
童年的張妙玲,
在這人生先入為主的學校里
扎下人品的根!
彎月里,
嵩邙走進她剛烈的骨格;
圓月里,
河洛走進她澎湃的靈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