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香玉的童少歲月
文/楊西京(原創)
一代豫劇大師常香玉,1923年10月24日(農歷九月十五日),生于河南鞏縣(今鞏義市)南河渡鎮董溝村。取名張妙玲。今年,恰逢大師誕辰100周年。特發一組大師童少歲月在故鄉的語言照片,以抒故鄉山河對這位德藝雙馨的人民藝術家的懷念之情。
點燃“戲夢”人生的那盞燈(之一)
農耕時代,鄉村戲臺上懸掛的那盞燈,往往是點燃孩子們人生理想之光的火焰。那個秋天的那一天晚上,六歲的張妙玲第一次在家鄉的戲樓上看戲,望著戲臺兩側柱子上掛的那兩盞燈,愛戲、學戲,立志唱戲的人生理想之光,便在童心燃起……
金色的秋風伴著金色的夕陽,
輕輕,輕輕地在秋天的田野梳蕩;
秋風里,玉米棒甩出金色的須須,
高粱在地邊昂起一張張紫紅的臉龐;
一個個棉鈴在秋風中吐絮,
一穗穗谷子垂問著大地的夢想;
一棵棵地面上凸隆而崛的紅薯,
正拖著一篷篷墨綠色的長秧。
洛水邊那個年代已久的古渡口,
一座飛檐斗拱的戲樓正在梳妝;
“妙玲,晚上看戲哩。”
遠處,傳來小伙伴親切的童腔。
“噢,回去啦。”
秋野里,立起一個采野菜的小姑娘。
身旁的荊藍,盛著馬齒菜、
串串長堿葉、園堿葉的嫩秧秧。
看戲,在那年代,
是貧民百姓精神上的年下飯;
是鄉村孩子逢年過節久久企盼的新衣裳。
于是,妙玲?起盛滿野菜的荊藍,
腳輕腿快,心花怒放,
一路小跑,
朝著古渡口戲樓的方向。
顧不得把菜藍送回家,
顧不上告一聲爹娘。
那晚,一彎新月,
那樣明,那樣亮;
那晚,滿天星星,
都在說,都在唱;
戲樓兩側大柱子的兩盞“老鰲燈”,
象剛出山的小太陽;
“河洛交匯,先祖創伏羲八卦”,
“嵩邙對峙,始母作女媧補天”!
一副千年古聯,
伴著眼前的洛水,
身旁的嵩邙。
驟然,臺上,鑼鼓聲聲,
爆出一陣緊似一陣的脆響;
臺下,千頭攢動,
象洛水一浪推著一浪;
妙玲在人流里伸長脖子,
踮著腳尖,向臺上張望;
菜藍被人浪沖去,踩爛,
瘦小的個頭被沖向戲臺大柱側旁。
鑼鼓聲里,甩出一聲聲優美的唱腔,
人影綽綽,衣明妝亮;
腳跟,踮高,再踮高,
脖子,伸長,再伸長;
六歲的她,
兩眼穿不過人墻的阻擋;
六歲的她,
聽著臺上的演唱,
急的眼淚汪汪;
猛然,她看見戲樓兩側的大柱子,
一根裝臺的大繩在輕輕晃蕩。
六歲的她,
拽住繩子,咬緊牙關,寸寸向上;
六歲的她,
左攀右拽,爬至戲臺角一旁;
藏在臺柱子的暗影里看戲,
目不轉睛,盯著戲臺中央。
“會看看門道,不會看熱鬧”,
“一臉神氣兩眼靈,七分鑼鼓三分唱”。
看戲里,她想起父親常說的俗語,
想起鄉親們對戲角的貶獎;
看著戲牌上大寫的《甩辮子》,
她只能“七分叫人看,三分叫人想”。
女主角甩大辮當花槍,
那花哨讓她在心中一陣陣為人家鼓掌。
“五年胳膊十年腿,二十年難練一張嘴”。
女主角那扮相,那舞姿,那唱腔,
直看的六歲的她,發呆發癡發狂。
驀然間,
臺上, 空空蕩蕩;
臺下,人散場光;
六歲的她,
眼還在癡望,
心,還在癡想,
輕輕的搖頭晃腦,
學著女主角甩辮的模樣……
一彎月牙悄悄消去,
遠處,一陣犬吠汪汪;
六歲的她,
隨著戲臺上那兩盞燈滅,
在戲樓下背風的黃土地上,
進入甜甜的夢鄉。
夢里,她在甩大辮,
夢里,她正在描眉試妝;
夢里,她聽到鄉親們在為她
拍起一陣陣暴風雨似的巴掌;
夢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