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米,僅6米。對于戰斗機來說,6米基本相當于挨著了,畢竟氣流的影響都遠不止6米。戰機的長度也遠不止6米。
近日,美聯社援引美國印太司令部在周四的一份報道稱,12月21日,中國海軍殲-11曾經攔截美軍的RC-135偵察機。當時情況十分危急,殲-11僅在RC-135偵察機的前方20英尺,相當于6米的距離攔截。
通過美方的拍攝的視覺可以看出來,殲11的飛行員沉著冷靜,駕駛戰機十分嫻熟!
一個是偵察機,一個是戰斗機!按道理來說,戰斗機擊落偵察機基本上沒有技術上的難度。
美偵察機在南海飛行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去年6月3日,美軍就曾經派RC-135U電子偵察機直飛東海航空識別區。還進行所謂的切蛋糕飛行。
當時有分析認為,美軍當時偵察行為主要收集我國的彈道導彈測試。
而此次又是美軍的RC-135偵察機。這可不是一般的偵察機,RC-135屬于世界頂級戰略偵察機,由波音公司聯合通用動力公司,洛克希德公司,在波音707的機體上改造而來,機身長達46.6米,翼展44.4米。
一共配有四臺渦扇發動機,單個推力能達到恐怖的1萬6千磅,推力還只是一項參數。其續航更是達到驚人的1.2萬公里,最高飛行高度1萬5千米。
事實上,RC-135只是這一系列偵察機的家族名稱,其型號包含17種。
此次對陣RC-135的是殲11戰斗機,這是我國第四代戰機。
雖然殲20是我國最先進的五代戰機,但是在制空權上,殲20還正在形成規模,目前空軍力量主要還是靠殲11等上一代戰機。
殲11包含很多衍生機型,比如殲11A,殲11B,殲11BS。殲11A其實本質是獲得了俄羅斯授權的蘇27SK。由沈陽飛機公司授權生產。后來在殲11A的基礎上增加國產的航電,雷達,武器系統,以及渦扇10發動機。新增加國產零部件的殲11A就是后來的殲11B。
此次由殲11攔截美軍的RC-135偵察機也是綽綽有余,從美軍發布的視頻來看,雙方貌似并沒有直接對話的過程,但是距離這么近,想必大概率是對話的。但是美軍沒有披露出來。可能對話部分不利于美方,所以才沒有放出來。
我們知道偵察機體型十分龐大,這就導致其機動性變差,所以偵察機一般是不會攜帶攻擊性武器的,甚至連預防性武器都不會攜帶。
所以對于殲11來說,對方是一個手無寸鐵的偵察機,也沒有攜帶武器,不具備威脅,所以一般都是采用直接驅散的方式。
況且通過視頻可以看出來,殲11當時可是掛載著兩枚導彈的,通過簡單識別可以看出,這兩枚導彈分別是PL-8和PL-12導彈。
PL-8也稱霹靂-8導彈,其技術源自以色列蟒蛇導彈(Python),并于上個世紀80年代完成了技術轉讓,由西安東方機械廠制造。之后PL-8導彈不斷進行國產化升級。比如開發了頭盔式瞄準器,火控雷達。
目前PL-8采用雙推力固體火箭發動機,從發射到頂峰可以達到38G的加速度。最快速度達到4倍音速,精確制導范圍僅1米。
再看看PL-12,和PL-8一樣的名稱。PL-12也叫霹靂-12導彈。這是解放軍僅次于霹靂-15的空用導彈。大概在2005年服役,這是具有主動型雷達引導的空對空導彈,即便面對F-16,只要被鎖定,那敵方在35-45公里范圍都屬于不可逃逸區域,基本上在這一區域百分之百命中。況且PL-12搭載了超強的抗干擾系統,可以十分有效的抵抗住很多電子干擾器。
而RC-135偵察機,在面對搭載兩枚強悍導彈的殲11面前,基本上毫無還手能力。在如此近的距離,甚至都不需要PL系列導彈動手。
美軍為什么經常會出現在南海?
上次美軍在南海出現重大新聞的還是,F-35C在卡爾?文森號航空母艦起飛時,不慎墜落,墜落地恰好就是在南海。當時美方栽贓說我們和美方競爭打撈F35C,以供研究。后來趙立堅表示,對美方的戰機沒有興趣!
去年,美軍P-8反潛機曾經飛越海峽中線,之后RC-135偵察機還在日本沖繩基地起飛,半個小時就抵達了浙江附近海域。
所以只有不斷增強自己的空軍實力,才能捍衛我們的天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