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者后招,一般可不只有一個。
在2020年電信發布的服務器采購計劃中,在手機市場遭到打擊的華為拿下其中20%的采購份額,一舉終結Intel在國內服務器芯片市場的絕對壟斷。同年,鯤鵬又聯合阿里云共同推出自研架構的神龍云服務器,正式掀起服務器國產替代新趨勢。
而在今年由建行發布的服務器招標項目中,華為鯤鵬再度成為最大贏家。總計6億元的服務器采購份額中,基于鯤鵬芯片的華為服務器,獨家斬獲總價值3.64億元的訂單,份額占比多達61%。
顯然,自面世以來,華為鯤鵬的進擊從未停止,而它的上限,似乎遠沒有到頭。那么,華為鯤鵬真的能撼動Intel在芯片行業的地位么?
一、服務器芯片:物聯網時代的“心臟”
在討論鯤鵬的未來之前,有必要明確一下,它究竟屬于哪一種芯片。
按照華為官方定義,鯤鵬芯片,是一款高性能數據中心處理器。所謂“數據中心”,又稱為IDC(Internet data center),是主導互聯網數據儲存、計算、交換操作的大型服務器。
IDC對國家的發展有多重要?看幾組數據就明白了。
根據產研院和國家工信部提供的相關數據,從2013年到2020年,中國移動互聯網總數據量從13億GB增長到1656億GB,年均增長率接近100%;為處理如此海量的數據,中國累計投入數據中心機架超過590萬座,服務器規模達到2000萬臺。
不夸張地講,鯤鵬所代表的數據中心芯片,在我國物聯網戰略布局中,已經發揮了最關鍵的“引擎”作用。不過遺憾的是,在過去很長時間內,這部“引擎”,都仰仗外企提供。
根據指令集類型的不同,服務器大體可分為Cisc、Risc、Epic三種。以Intel、AMD為首的海外芯片巨頭,在以上三條路線上,都掌握著相當穩固的技術優勢和市場份額。
技術壟斷方面,英特爾在服務器CPU領域的專利持有量,占業內專利總量的比例多達89.83%,其專利多布局在代表業內主流的CISC,也就是X86技術方向。
市場壟斷方面,文章開頭提到的電信服務器采購,英特爾、AMD在歷史訂單中長期占據97%以上的采購份額,由此也能看到,領銜國產陣容的鯤鵬能成功搶下其中20%,是多么不容易!
二、鯤鵬能否撼動Intel話語權?
自2004年開始,華為即開始了嵌入式處理芯片的研發歷程,在2萬余位工程師的合力攻關下,華為初步形成了集“CPU、NPU、存儲、互聯、智能管理”為一體的完整芯片產業集群,其中的鯤鵬,是華為基礎芯片族的主要代表。
直觀意義上看,鯤鵬的誕生,無異于為中國的物聯網建設,提供了國產“心臟”。至少在服務器供應上,國內再也不用擔心外企隨時會發動的“斷供”威脅。那么更進一步講,鯤鵬有沒有可能撼動Intel的話語權呢?與當前主流的服務器芯片相比,鯤鵬的亮點在哪里?
1、聚焦RISC,繞過Intel優勢區間
在基礎架構方面,華為鯤鵬采用了有別于X86的ARM架構。
ARM,是由RISC-V體系發展而來的簡化CPU架構,而RISC-V,是美國加州伯克利分校在2010年推出的一套開放型精簡指令集。選擇RISC路線,有助于使華為繞過和Intel X86路線的技術沖突,當然,這只是RISC優勢的一方面。
相比CISC體系,RISC通過將使用頻率最高的計算機指令篩選出來,并以固定的指令長度進行歸納整理,有效規避了X86服務器芯片因指令集膨脹、指令執行周期長短不一導致的低算力、高功耗問題。
2、多端發力,成就多項業內第一
在ARM架構基礎上,鯤鵬又聚集了華為技術團隊多項研發成果,使鯤鵬在算力性能、能效比、集成度等方面,都具備了與Intel同級別芯片一較高下的實力。
比如在算力方面,華為通過優化分支預測算法、改良內存子系統架構,使處理器性能比主流CPU高出25%左右,創造了服務器芯片算力新紀錄;集成度方面,鯤鵬920同時包含網卡、南橋、SAS存儲三種芯片,以一芯對標四芯功能,同樣做到了業內首創。
三、結語
華為總裁任正非曾說:磨難是一種財富。
先是從無到有,然后才能從有到強。雖說現在斷言鯤鵬超越英特爾,固然為時尚早,但我們仍可以大膽預測:服務器芯片的國產化,只是國芯崛起的開端,英特爾等海外巨頭在中國市場的躺賺歷史,正在走向終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