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曉峰
在面對石虎這些彩墨作品的時候,我仿佛看見詩經中的女子,如小鹿般清麗可人朝著我們迤邐走來,或站在空茫遼闊的荒草蘆葦叢中,衣袂飄飄;亦或在溪邊浣紗,身姿窈窕如出水芙蓉。她們從上古而來,在大唐華麗旖旎的絕代芳華里,在流水落花東風閑愁的元戲曲中,在銅錢大的一個紅黃濕暈像朵云軒信箋上落了一滴淚珠的月色下,在天空被夕陽烘成桃花色的薄云渡口邊,都有她們的身影閃現。石虎有心,跨越時空,在雪泥鴻爪、吉光片羽的時光之旅中捕捉她們,一筆兒綠,一筆兒紅,一筆兒黃,敷彩賦形,勾勒出一幅幅帶有魔力的彩墨人物;石虎有情,一個孤獨的背影,一個微笑的遐思,一個皺眉的思念,都逃不過他的眼睛。
紙本彩墨
67cmx34cm
2019
紙本彩墨
67cmx34cm
2019
石虎有心,而觀者是否有意?在面對一幅藝術作品的時候,我們常常會感到不知所措。的確,剛開始面對石虎作品的時候,我也心生高山仰止之嘆,如此宏大的意境,它的入口在哪里?而,當我讀詩經,看侯孝賢的電影,讀沈從文、張愛玲的小說的時候,故事中的女性形象總有種似曾相識之感,如同賈寶玉第一次見林黛玉所說,“這個妹妹我曾見過的”。是的,我在石虎的畫中曾與她們邂逅。原來,石虎給我們開了一扇文學的門,讓有心之人走進他的藝術世界。
紙本彩墨
67cmx34cm
2019
『一』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國風·周南·關雎》
詩經中的窈窕淑女搖身一變,在魏博的江湖里行俠仗義。阿窈(聶隱娘)說道姑娘娘教她撫琴舞劍,說娘娘跟她講起青鸞舞鏡的事。“罽賓國王買得一鸞,欲其鳴,不可致,飾金繁,饗珍饈,對之愈戚,三年不鳴。夫人曰:嘗聞鸞見類則鳴,何不懸鏡照之。王從其言,鸞睹影悲鳴,沖霄一奮而絕。”青鸞因為孤獨、沒有同類,所以不鳴。當旁人以為讓青鸞看鏡子,就能找到同類而鳴叫時,青鸞恰恰是看見鏡子里的只有自己,更加明白自己的孤獨,悲鳴而絕。道姑的孤獨與悲鳴猶如那面鸞鏡,阿窈從鏡中窺視到了自己,雙份的孤獨疊加在一起,所以故事從開始就注定了阿窈“隱遁”于世的結局。
《草莘巫山上云娥》
紙本水墨
66cmx35cm
2018
石虎是孤獨的,他以畫布為鏡,以慈悲仁愛之心,創造出一個個超凡脫俗的靈魂。縱然武功蓋世劍術已成,唯不能斬絕人倫之情,所以他筆下的人物也是孤獨的。
『二』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縱我不往,子寧不來?——《詩經·鄭風·子衿》
崔相國的夫人和女兒崔鶯鶯暫寄宿在普救寺的西廂。進京趕考的張生恰好路過普救寺,進寺游玩的時候偶遇閉月羞花的崔鶯鶯,并對她一見鐘情。張生看見崔鶯鶯的第一眼,“嗔宜喜春風面,偏宜貼翠花鈿。宮樣眉兒新月偃,斜侵入鬢邊。未語前先靦腆,櫻桃紅綻,玉粳白露,半晌恰方言,恰便似嚦嚦鶯聲花外囀,行一步可人憐。解舞腰肢嬌又軟,千般裊娜,萬般旖旎,似垂柳晚風前”。張生眼中顧盼生姿、眉眼含情的崔鶯鶯不就是石虎筆下的人物嗎?
《黃鶯》
紙本彩墨
88x146cm
2020
鶯鶯一上場,便唱道(仙侶·賞花時):“可正是人值殘春蒲郡東,門掩重關蕭寺中;花落水流紅,閑愁萬種,無語怨東風……”,以殘春蕭瑟的景象表現人物內心的種種閑愁,鋪敘委婉,詞彩華美。跨越時空維度,石虎與王實甫不期而遇,不謀而合,他們都賦予了自己筆下的“鶯鶯”多情美麗的特質,同時又被自由的光輝籠罩著。由此我們相信,中國文學、藝術從來都不是獨立存在和發展的,無論石虎還是王實甫,他們都被中國傳統文學“詩經”浸潤著。
紙本彩墨
67cmx34cm
2019
『三』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揚婉兮。邂逅相遇,適我愿兮。——《國風·鄭風·野有蔓草》
“翠翠在風日里長養著,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只小獸物。人又那么乖,和山頭黃麂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邊城》中純凈自然、風光秀麗的自然環境養育出翠翠這般淳樸善良、天真浪漫的少女,在情竇初開的年齡,美麗總使人憂愁,她靜靜地等待愛情,有著無限的憧憬。石虎筆下的人物與沈從文的翠翠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沉靜,他們皆以幽淡的筆墨刻畫出心中清揚惋兮的精靈模樣。或許,我們每個人心中也都有座邊城,有個美麗的姑娘在渡口邊守望著來來往往的人們。
《瓊崖翠木天霞弄》
紙本彩墨
146cmx82cm
2020
『四』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詩經·邶風·擊鼓》
我們都渴望愛情,可愛情的最終歸宿在哪里?詩經里早早就告訴我們,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都說張愛玲是冷漠的,可她終究還是不忍,最后成全了白流蘇一段“傾城之戀”。“在這動蕩的世界里,錢財,地產,天長地久的一切,全不可靠了。靠得住的只有她腔子里的這口氣,還有睡在她身邊的這個人。她突然爬到柳原身邊,隔著他的棉被,擁抱著他。他從被窩里伸出手來握住她的手。他們把彼此看得透明透亮,僅僅是一剎那的徹底的諒解,然而這一剎那夠他們在一起和諧地活個十年八年。”石虎筆下沉思的女性,是否也如同白流蘇般聽著悲涼的風,在兵荒馬亂的時代里,等待那個可以相守的人出現?
《臥禽柔腸磐棵細》
紙本水墨
76cm x47cm
2009
以上面四位文學經典中的人物對照著石虎的作品解讀,恰恰是為了證明文學、藝術從古至今都是交織在一起的。而讀石虎作品時,我也常有時空穿越、維度錯亂的感覺,是聶隱娘遺世獨立站在無垠的時間的原野中;是黃昏時,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陽烘成桃花色的薄云。她們或動或靜,醞釀著無限的風云,在石虎的彩墨世界里遇見,像是一場遠古的重逢,又忘記是從哪里開始的別離。
《沌望翠峰遲云端》
紙本彩墨
146cmx83cm
2020
石虎的人物是詩性的,用一點點顏色鋪染出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她們的處境,心事,故事,隱秘奧妙的內心世界,在石虎的筆下,靜靜地傾訴著。石虎把電影、小說中慣常用以渲染情節的樹、山、水、鳥、山巔的大霧、夕陽下的荷塘、曠野上的風等等自然物象,都從創作語境中抽離,在簡凈的畫面中將“寂”的情境烘托出來。用放大的人物畫幅來表達主體的“她”,占據世界全部,看似一個人,沒有同類的孤獨感知。在忽而熱烈,忽而冷寂的色彩中,把中國文化中的隱晦靜寂表現得入木三分。畫面構圖平穩,而所描繪的人物則任由水墨肆意流淌,看似隨意實則精心勾勒的線條,來確定和切割出畫幅莊重的古典美。人物的性格和虛空的語境,似乎是偶然而來,卻在起筆的那一刻就已注定了故事將在“哀而不傷”中結尾。人物的每一次眼波流轉,低首沉吟,都仿佛是穿越了長長的歷史時空出現在觀者的面前。在石虎看似張揚縱情的表達中,處處訴說著他對中國古典審美的熱衷,靜默與純粹的背后隱藏著含蓄與克制。
《圣山紋壁經淑蘊》
紙本彩量
146cmx64cm
2020
石虎有意將所有與“人物”本體有關的物體全部抽離,他要用一條線,一抹色彩,構造出一個全新的世界,或者說是通向另一個世界的窗口。溪流、蓼草、原野,久遠的、現代的愛情故事,故事里的愛恨情仇,都被他小心翼翼地剝離,但又留下些許的線索。這條線索是觀者被畫面勾起的一絲遐想,一點觸動,一份回憶,或者很多年前曾在哪里看過的一句話,聽過的一首歌……內心深處掀起一陣漣漪,層層迭蕩開來。在每一位觀者各自的情緒暈染下,推波助瀾中,故事里所有隱去的藤蔓瞬間被點燃。無心處的精心,意蘊豐厚的色塊,有意無意中的訴說,石虎給故事開了個頭,欲語還休,猶如世尊拈花,迦葉微笑。
《家有菩提》
紙本彩墨
76cm x48cm
2012
紙本彩墨
67cmx34cm
2019
石虎彩墨人物中的色彩運用,敘事,表意,抒情,都像是一場蓄謀已久的布局,用色塊來凝固住美的瞬間,又用線條來寫意出流動的詩意,最后以偶然天成的方式傾注筆端。黑白對照出空靈與神秘,黃色在中國文化語境中象征著王權的高貴與尊嚴,點綴以紅色又跳躍出最強勁的生命力。他似乎并不滿足于僅僅停留在繪畫技法層面所要訴說的人物故事,大面積的色彩,綴以墨色,這種看似落差、對照的表現手法,也正是畫面詩意美學得以凝結的所在。在自然而然的情境之下,傳遞出東方美學的距離與冷靜,品味出悠遠深邃空茫寥落的惆悵。觀者被這些素樸自由、華美絢爛的靈魂牽引著,走向遠古時代,感受詩經中安寧、寂靜的情境。在古井不波的畫面中,隨著觀者自身的投射、注入,情感交融,發酵,最后被深深地感染和說服。
《二零二零年石虎試筆》
紙本彩墨
146cmx66cm
2020
彩墨寫意,書法線性的描摹,彰顯出畫面的古典意蘊。石虎的彩墨人物是去時空,去語境,去故事的,但又像是一個巨大的隱喻。她們鮮少有與觀者正面對視的場景,在看似冷漠疏離的表達中,石虎高度保護了人物的潔凈與神性。他以如此巨大的“空”,等待著接收千千萬萬觀者走入這個世界,激活人物性靈。
『更多作品賞析』
紙本彩墨
67cmx34cm
2019
紙本彩墨
67cmx34cm
2019
《櫻櫻春胯雛萼己》
紙本水墨
76cm x47cm
2009
《扣冷問朝安 》
紙本彩墨
76cm x47cm
2012
《石虎筆象》
紙本水墨
76cm x47cm
2009
紙本彩墨
67cmx34cm
2019
紙本彩墨
67cmx34cm
2019
紙本彩墨
67cmx34cm
2019
《母子》
紙本彩墨
84x146cm
2020
《曾經山鄉見風雨》
紙本彩墨
146cmx94cm
2020
紙本彩墨
67cmx34cm
2019
紙本彩墨
67cmx34cm
2019
紙本彩墨
67cmx34cm
2019
紙本彩墨
67cmx34cm
2019
紙本彩墨
67cmx34cm
2019
紙本彩量
123cmx78cm
2020
你可能還喜歡:
民國畫事,專業藝術自媒體,
歡迎各藝術機構,展覽拍賣聯系合作
有任何問題 請掃碼添加畫事君微信
民國畫事,深情講述藝術家,專業解讀藝術品,直接深入藝術市場。致力于做最好的藝術自媒體,寫最好看的藝術文章。——人生不長,你需要讀點好東西。關注我們,持續接收好文章。
民國畫事評論區,我們來聊聊藝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