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7日,什剎海冰場正式開放啦!
據介紹,今年的什剎海冰場開放前海和后海兩塊區域,總經營面積為16萬平方米。其中前海全部區域及后海的東側區域為綜合區,提供了單人冰車、雙人冰車、冰上自行車等娛樂設施。后海西側區域為速滑區。綜合區每天9時至18時開放,速滑區每天9時至17時30分開放。
票價方面,冰場延續往年價格,綜合區平日60元,周末及節假日80元;速滑區平日30元,周末及節假日40元,冰鞋租金每雙30元、押金200元。
什剎海冰場 北京日報記者 方非/攝
滑冰,是很多北京人冬天的娛樂。特別是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出生的人來講,滑冰更是他們青春記憶的一部分。
有資料顯示,1955年初,北京市公共冰場的面積達到了十萬零二百余平方米。有水域的單位特別是學校會建成天然冰場,沒有水域的單位甚至會在開闊的空地上圍出一塊地方,潑上水做成冰場。
到冰場滑冰的人不僅僅有兒童、學生,成年人滑冰同樣人數眾多。那時的冰鞋是奢侈的東西,條件好的人會買上冰鞋,條件差一些的人會租鞋或者自制冰鞋,如果有人掛著冰鞋在同學面前走過,那肯定是會贏得羨慕的目光的。
1954年北京市冰上運動大會少年組花樣滑冰。江定保攝
1955年,春節前夕首都舉行水上運動大會蘇聯和中國滑冰運動員參加表演。馮文岡攝
1956年,北京大學的滑冰場上。李祖慧攝
1956年,市人民委員會的機關冰上運動大會,這是男子500公尺速滑。馮文岡攝
1950年1月2日,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北京市工作委員會舉辦了盛大的新年大聯歡,在北海公園舉行的冰上運動就被列為主要活動內容之一,聯歡會的項目不拘一格,有速度滑冰,有冰上彩旗接力,還有人們喜聞樂見的冰上“拉龍”,幾十人手拉手形成的長龍游走于冰上,場面蔚為壯觀,參與者樂此不疲。
那時的冬天,北海公園、中山公園、勞動人民文化宮、什剎海、陶然亭等等公共冰場全部向社會開放,有的冰場還專門開放夜場,使愛冰的人可以一直滑到晚上九點。
1956年的北海冰場。馮文岡攝
1957年,活躍在中山公園冰場上的滑冰愛好者 。
1958年,滑冰已成了小朋友們每天活動的內容之一,這是他們木板冰鞋在滑冰。李桃攝
冬天,什剎海水面結冰,前海成為滑冰愛好者的樂園。不同于天然“野冰”,什剎海冰場有專人管理、維護,冰面寬闊平整,四周設有蘆席圍擋,晚場有燈光照明,高音喇叭播放著音樂。冰場設不同區域,技術嫻熟的人在冰上自由馳騁,不時做出各種動作;而初學者大都在劃定的練習區,由教練指導學習基本動作。不時有人失去平衡跌倒,隨即又起身繼續滑行。
滑跑刀者圍著冰場“跑大圈”,滑花樣刀者在冰場里“跑小圈”;有一些年齡稍大的少年或女學生乘坐“冰車”在冰面上“溜”來“溜”去,十分盡興:有時冰場還舉辦花樣滑冰表演,由專業花樣滑冰運動員為觀眾展示。1950年代國家倡導全民健身,滑冰成為青少年喜歡的冬季運動之一!全市冬季運動會的冰上項目經常在什剎海舉辦。
著名作家王蒙在自傳《半生多事》中記述:
1952年冬天,我唯一的一個冬天,差不多每個周六晚上去什剎海溜冰場滑冰。那時的冰場其實很簡陋,但是第一,小賣部有冰涼的紅果湯好買。冬天的紅果湯的顏色,那是超人間的奇跡。第二,服務部免費給顧客電磨冰刀,磨刀時四濺的火星也令人神往。第三,最重要的是冰場上高音喇叭里大聲播放著蘇聯歌曲,最讓我感動的是庇雅特尼斯基合唱團演唱的《有誰知道他呢》。?
1963年的北海公園的滑冰場。高宏攝
1964年,北海公園,北海冰場之夜。王振民攝
1964年,兩個小朋友在北海冰場滑冰車。王振民攝
1956年2月至4月,我國冰球和花樣運動員(田繼陳、劉敏)應邀參加在波蘭華沙舉行的世界大學生冬季運動會,進行了第一次國際交往。會后,對捷克斯洛伐克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進行了學習和訪問。
從1956年至1959年我國花樣滑冰隊伍迅速成長,除了業余體育學校之外,還有脫產訓練的體訓班。參加比賽的人數增加,技術水平也得到較快的提高。1959年2月,捷克斯洛伐克花樣滑冰隊應邀來我國訪問,在哈爾濱兩國運動員進行了共同表演,同時我國運動員也向他們學習了單人和雙人滑技術。
1953年,北京舉行首屆全國冰上運動會,冰球成為中國正式比賽項目。1955年開始了一年一次的全國性冰球比賽。中國北方幾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火車頭體育協會等,先后建立冰球隊,進行較為系統的訓練。捷克斯洛伐克維特科維茨“班尼克”冰球隊和日本冰球隊于1956年底和1957年初先后來訪,各進行了5場比賽,結果我隊皆負,最多的一場輸了26個球。由幾個隊的優秀隊員組成的中國聯隊也各輸一場,比分分別為0:15;0:16。這兩年與外國隊共賽30場,我隊沒勝過一場。
開展晚,起點低,更激發了中國冰球運動員發憤圖強的決心。1960年,中國冠軍隊哈爾濱隊迎戰當年世界冰球錦標賽的第五名民主德國冰球隊,雖然敗了,但比分差距縮小了,是0:3。1966年,波蘭國家冰球二隊(水平相當于當時世界錦標賽B組隊)來中國進行7場比賽,我隊取得6勝1平的戰績,保持了不敗紀錄。從比賽看,我隊開始形成了“快速、靈活、敢打敢拼”的技術風格。
1954年,北京市冰上運動冰球比賽。江定保攝
1956年,清華大學對中央體育學院的冰球比賽。江定保攝
1957年,捷克斯洛伐克維特科維澤市班尼克冰球隊來京。這是與北京隊比賽時捷隊隊員在北京市冰球隊大門來往進攻。馮文岡攝
1957年,日本冰球隊來北京,第一場與北京市冰球隊交鋒,圖為雙方隊員在爭奪一球。馮文岡攝
“文革”時期,停工的停工,停課的停課,社會上亂成一團。拍“三角”、玩彈球兒,滑冰,逛商場,成為許多青年學生的消遣。當時,北京有名的冰場有五處:北海、什剎海、玉淵潭的八一湖、紫竹院和頤和園,城里的學生滑冰一般都奔北海和什剎海。
溜冰場也成了中學生們拍婆子的主要場所。1970年的冬天,在冰場因拍婆子而引起的大規模械斗,用冰刀捅傷捅死的學生有十幾號。
這些人大概就是電影《老炮兒》里“六爺”們的原型吧?
1978年,北海公園化妝滑冰表演。胡敦志攝
1980年,北海公園化妝滑冰表演,旱船。胡敦志攝
1980年,北海公園化妝滑冰表演,龍舞。胡敦志攝
1980年,北海公園化妝滑冰表演,荷花舞。胡敦志攝
圖 | 北京日報圖片庫
資料來源 | 北京日報、《胡同根兒》《花樣滑冰》《當代北京什剎海史話》《當代中國體育》
編輯 | 黃加佳 張小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