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 最 好 看 的 北 京 視 覺 歷 史 平 臺
本期向大家介紹的一組“招幌圖例”,是由清代民俗畫家周培春創作,他通過細致入微的觀察,將清代街頭巷尾的各式店鋪招幌描繪于畫紙之上,為今天的我們留下了一組豐富多彩、妙趣橫生的招幌圖形,也為我們研究這已經近乎絕跡的商業文化遺產留下了充足的圖形物證。
本文700字
需閱讀5分鐘
撰文 ▏眉有一點風
設計 ▏眉有一點風
編輯 ▏眉有一點風
“招幌”,指懸掛在店鋪門口、用以招攬顧客的形象標志,是我國商業體系發展與變遷的重要產物。
《韓非子·外儲說右上》:宋人有酤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謹,為酒甚美,懸幟甚高。這里描述的是周代宋國人開酒館物美價廉,非常受歡迎,其中的“懸幟甚高”,就是指他把酒館門口的招幌掛的非常高,以便能更好的招攬顧客。
唐朝大詩人杜牧在《江南春》中寫道:“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這里也提到了作為招幌的“酒旗”隨風飄揚的場景。
到了宋代,經濟政策更加寬松,商人們可根據自身需要自行設計,這使得繁華市井中的商鋪招幌更加多樣、更加多元。
在《清明上河圖》中就描繪了很多店鋪林立、招幌高懸的場景。
▲《清明上河圖》里的招幌
▲《清明上河圖 》里的 招幌
中國的傳統招幌通常采用約定俗成的大眾文化符號,以及通俗易懂的形象圖案,如 在藥店前懸掛膏藥圖案、在米鋪門口懸掛米袋子?以葫蘆造型來寓意酒店等等 ,一般做什么生意,通過懸掛的幌子便一望可知。
▲民國招幌老照片
▲民國招幌老照片
▲民國招幌老照片
以下組圖便是清代民俗畫家周培春創作的“店鋪招幌圖”,此外他還創作過清代官員品級圖、民間神像圖、古代仕女圖、市井人物圖等等。
為能更清晰地展示畫面內容,現將原圖(橫版)裁切拆分(豎版)展示,具體如下:
影像 | 城市 | 歷史 | 回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