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哪一聲聲醉耳的鞭炮……
——留住遠去的“年味”
文/楊西京
圖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
多少回在夢里徜徉,
回到了童年過年的故鄉;
多少回在夢里撒歡,
追逐著鞭炮哪一聲聲過年的高嗓亮腔;
多少回夢醒,一手握著熱乎乎的“麥子炮兒”,
一手手掂著引火點捻兒的“半截香”;
多少回夢醒,鼻子還嗞溜嗞溜著
長空,那彌漫著鞭炮藥味的年味芬芳……
啊,年下的故鄉,
啊,故鄉年下的炮舞鞭唱……
為一代代農耕孩子們
造就了人生歡樂的海洋——
“臘八粥”煮著濃濃的傳說,
把過年的第一聲炮竹點燃;
這一天的“粥”,一人一天一勺,
一直延吃到除夕的傍晚。
哪三聲清脆的炮竹,
大寫著一代代農耕人生存的箴言:
一年四季要勤,勤,勤;
逢年過節要儉,儉,儉!
圖源:網絡
“二十三,祭灶官”;
“二十四,過年氣”;
“二十五,磨豆腐”;
“二十六,去割肉”;
“二十七”剃精細”;
一天天,家家為過年而忙碌,
一天天,孩子們扳著指頭在數數;
一聲聲,炮竹在門前升空慶祝,
一聲聲,炮竹在星光里傾情歡呼。
“二十八,貼花花”;
“二十九,裝香簍”;
“年三十,掃院子”。
一天天,
鞭炮伴著歡樂的童謠;
一聲聲,
童謠里漾滿了歡笑;
一天天,
鞭炮燃放著對新年的祈禱;
一聲聲,
童謠祝福著新一年的美好——
“大蒸饃,白盈盈,
一鍋揭了一鍋蒸……”
“小掃帚,拿起來,
三十后晌掃院宅……
一掃小院沒邪氣,
二掃天下無疫災……
五掃五谷大豐登,
六掃六畜膘滿懷……”
圖源:網絡
除夕夜,
一家人熬年,圍坐在做飯窯洞;
孩子們啊,
摩挲著口袋哪兩個核桃,一小把花生;
心沒二用的看著奶奶紡花的身影,
東張西望的聽著母親織布的機聲;
支楞著兩耳,
捕捉著村里誰家響起第一聲迎春的長鳴……
“噼里叭啦——”一串迎新的宣言,
迎來了正月初一的黎明,
一個個孩子,沖出門庭;
一群群,
結伴竄到這家院,攜手擁入哪家坪;
村頭,拾起一個個長鞭失落的“麥子炮兒”,
村尾,揀起一個個落了捻兒的“雷子紅……”
初一,一整天啊,
你點上一個不響聲的“出屢筒”,
我燃爆一個“一甩鳴”。
笑聲,驚落了房檐下的“喇叭珠”,
鬧聲,染得房前屋后殘雪一片紅。
?一籃初一到初四不能外倒的垃圾,
頂著“破五”凌晨的寒風;
站在村頭的十字路口,
踩著倒下的垃圾,伴著三聲炮鳴,
向著遼闊長空,放嗓長喊;
“送窮,送窮,送窮——”
“破五”這聲炮啊,釋放著代代農耕人
過日子的心聲……
正月十五,雪打花燈,
正月十六,“打茶”古風;
”正月十七,老鼠嫁妮”
“正月十八,老鼠戴花”,
“正月十九,老鼠喝酒”。
年味的尾聲里
白天,村里唱戲,
鞭炮伴著鑼鼓生風;
夜晚,“煙火”斑斕,
鞭炮伴著老少爺們兒家家出動……
一天天,
長輩向晚輩講述著“天人合一”的年俗故事,
一聲聲,
鞭炮在長空傳播著和草諧獸的原始生態文明。
啊,鞭炮長鳴,哪是
農耕先祖代代生存圖強的鑼鼓警鐘;
啊,鞭炮長鳴,哪是
農耕先祖輩輩踔厲前行的陣陣雄風;
啊,鞭炮長鳴,哪是
華夏民族過年的一道長虹;
啊,鞭炮長鳴,哪是
華夏名族文化自信的象征……
得留住啊,
過年的鞭炮聲聲;
得留住啊,
農耕年文化的一代代傳承!
得留住啊,
農耕年文化的一代代傳承;
得留住啊,
過年,哪一聲聲鞭炮長鳴……
來源:幸福鞏藝
文字:楊西京
圖片:網 絡
編輯:芳 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