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來全縣公路告成,則東連廣九鐵路,南達香港,西連太平,北接東莞,無不控制不及之處,得交通利便之益,商賈無道阻之患,金融有輸入之機,與乎文化實業,皆有發展之希望”。
——胡鈺(1929年寶安縣長)
1984年的深南大道
道路是城市的骨骼和血脈,一個城市的道路可以見證了經濟的發展和城市的巨變,也可以說是歷史腳步的記載者。從古道到現代國道,深圳的主干道的走向,也發生了不少的改變。
新安的古驛道
古代也有類似現在的城市主干道,那就是驛道。驛道重要作用是為了傳遞政府文書,是古代中國設置驛站的通途大道,古代陸地交通主通道。宋朝有驛傳制度,宋代稱郵遞驛站為“鋪”。元代其制度更加嚴密,州縣凡十里為一鋪,大事遣使馳驛,小事文書由鋪吏傳送。明、清因之。
古代廣東最重要的驛道——梅關古道
深圳地區明清古驛道,就是聯系東莞縣城、南頭古城、大鵬所城的明代驛道的主要組成部分。
在新安縣從東莞縣析出之前,根據天順《東莞縣志》、萬歷《廣東通志》、康熙《東莞縣志》的記載,在東莞縣城-東莞所城(南頭城)-大鵬所城之間,東莞縣總共設有35個鋪舍(即郵遞驛站)。
《天順東莞舊志》記載的東莞縣的郵鋪
清朝時,新安縣境內的驛站發生了不少變化,部分驛站被裁撤,同時又新增了一些驛站。根據康熙《新安縣志》記載,清朝時,新安縣有2舍12鋪,分別為息民亭次舍、閂門鋪次舍、急遞鋪、流塘鋪、白沙鋪、栗木崗、周家村、李松蓢、大涌鋪、月崗鋪、彭坑鋪、大鹿鋪、下崗鋪、大鵬鋪,其中,白沙鋪即息民亭,周家村即閂門鋪。
康熙《新安縣志》記載的新安縣郵鋪
明清時期,深圳地區的驛道,以縣城南頭為中心點,分東西兩線。
西線是非常重要的一條線,是溝通東莞、新安兩縣縣城的“主干道”,絕大多數的鋪舍都在此線。與現107國道不同的是,由于黃田與福永間有佛子坳與大茅山的存在,因此驛道在流塘村附近往北折,經現在的石巖、公明,最終從蓮花徑進入東莞。
明清新安-東莞驛道大致路線
@新安歷史文化研究
東線的作用主要是溝通大鵬所和南頭城。不過由于新安東部山路崎嶇,驛道也是貼海而行,沿途村少民稀,從南頭到大鵬,政府只設了六個鋪舍。
崎嶇難行的東線
整體而言,古代深圳的驛道設置,基本上是因地制宜。但也是由于地理環境的約束,縣城與經濟最發達的西路歸德場的陸上交通還是非常不便的,縣政府對歸德場一帶治安的管轄,也是比較吃力。直到民國,這一問題,仍亟須解決。
寶太-寶深公路
1911年,廣九鐵路正式通車,至此,絕大多數官員來寶安,都是先乘坐火車到深圳,再通過其他路徑到縣城南頭。
民國初年東路人民去縣城的大致路線
在1924年《寶安學會》雜志收錄一篇由曾子琴撰寫的《我邑公路芻言》。里面介紹了東路布吉、深圳一帶是如何前往縣城南頭的。曾子琴寫道,東路人民去往縣城,往往是選擇乘坐廣九線到達香江,再乘船橫跨后海,最后上岸步行至南頭。雖然曾子琴的說法有一定的夸張程度,但也不難看出,舊有的古驛道已經滿足不了寶安人民的出行。
佛子坳和大茅山是西路到縣城的一道天然阻礙
而全縣最發達的西路,也因為與縣城溝通困難,從而造成當地土匪橫行、地方百姓好斗的局面。直到1928年,南頭只有一段僅修了4里的從南頭到大沙河(計劃修13里)的南沙公路。總言之,當時從縣城南頭出發,無論去東路西路還是北路,都十分不便。對此,寶安縣政府決定,修路。
修路也有輕重緩急,對當時的寶安縣來說,最為重要的莫過于修筑南頭前往深圳和南頭前往東莞的公路。上世紀二十世紀末,寶安縣政府開始籌建寶太(南頭到太平)、寶深(南頭到深圳)兩條主干道。
黃:寶太公路
藍:寶深公路
據說,原來計劃的寶太公路的走向,與舊驛道類似,都是繞道石巖,經公明到松岡。后來經過新橋鄉紳曾克齊的建議改為修建繞道下十圍,經福永、沙井再到松岡的路段。這個走向是便利了縣城南頭和西路的溝通。早在1924年,曾子琴便建議修建由南頭到云霖墟的南云公路。
寶太公路的開通聯系了西路與縣城
1929年,寶太、寶深公路同時修建。但由于經費原因,兩條路的修建都面臨非常大的問題。直到1935年,寶太路(共四段)也僅有第一段可通車。幾年后的1938年底,日本侵略華南,原本就沒修好的寶深、寶太兩條公路都遭到了比較嚴重的破壞,路況堪憂。盡管戰后兩條公路都得到一定的修復,但路況依然不樂觀。
寶太公路遭受日寇轟炸的報道
在1948年創刊的《深圳通訊》雜志,多次提到了寶深公路的“慘狀”:“寶深公路歷久不修,路面凹凸,橋梁腐壞,當車行時,跳上跳落,如駕小舢,浮于驚濤駭浪中,隨時有覆車傷人可能”(第一期);“公路太壞了——寶深公路迄未通車”(第八期)。
《深圳通訊》的報道
1948年秋,廣東省政府將該線劃為省干線公路,1950年,寶深-寶太公路線被編入107國道。
廣深公路和深南大道
1953年,寶安縣政府從南頭遷往深圳,寶深-寶太公路線也最終被叫成寶太路。與解放前的土沙路不同,新建立的人民政府對寶太路進行的大力修建,路況較之前大有改善。此后,該線經多次改造,局部路基裁彎取直、降坡、加寬、加高等,達到四級路標準。
已納入107國道的寶太公路
(1955年分省地圖)
深圳市成立后,政府在原寶太公路的基礎上,建造了有名的廣深公路。上世紀80年代起,廣深公路是廣深經濟走廊最繁忙的通道,車流量逐年上升。相關資料顯示,1974年107國道寶安段日均交通量為582車次,1984年為5407車次,1994年為42150車次,2003年為75548車次。
1997年的創業立交
廣深公路對寶安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繁華的商業氛圍使得廣深公路成為了市內最忙的國道,其承載量早已飽和,交通堵塞情況經常發生。因此,改造107的聲音一直存在,許多人提議,參照深南大道,將107國道按照城市頂級市政干道的標準實施整體升級改造。
如今的107
深南大道也是原來107國道的一部分,起止點是深圳鎮和南頭,故稱深南。特區成立剛時,當時的這段路只是一條簡易公路,由碎石和泥土混合鋪墊。1980年,深圳市政府在蔡屋圍到上步工業區2.1公里的碎石路面上鋪上瀝青,深南大道由此誕生了。
80年代的深南大道
1982年,那條7米寬的道路被要求擴寬到60米,深南大道的名字也在那時逐漸響起。自80年代起,深南大道被劃為市政道路,此后,深南大道得到擴建和完善,并隨著城市化發展而逐漸延伸。如今,20多公里長的深南大道橫跨羅湖、福田、南山三區,它是深圳市最長的一條市政路。2004年,深南大道被評為“深圳八景”之一。
如今的深南大道
讓我們一起來談談深圳歷史
2022-11-29
2022-11-18
2021-11-03
參考資料:
《新安縣志》、 《寶安縣志》
《深圳通訊》、《寶安學會雜志》 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