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田鶴城甌江之畔,保存有一段修筑于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的古城墻(以下稱為青田縣城),長983米,其間有6座城門,基本保持原狀。另在上山頭還有一段約20米的殘墻,在新建嶺原丹山門舊址上側(cè)后般坑上公路下還有一段7米左右墻體。因為丹山門上側(cè)這段城墻是建在溪坑之上,為了讓城內(nèi)有活水流入,筑城之時,特意在此段城下修了兩個入水口,以保證平常日子城內(nèi)有水可用。不過如果出現(xiàn)匪寇圍城的情況,這水源是很容易被切斷的,所以在筑城三年后,知縣丁一中就下令在城內(nèi)挖井,以備不時之需?,F(xiàn)在,青田縣古城墻僅為青田縣文物保護單位,其價值可能是被低估的。
關于青田縣城的修筑,清康熙版《青田縣志》有如下記載:“城高二丈八,厚二丈。明嘉靖三十五年,縣丞熊纓筑。表以四門,東曰龍津門;西曰錦屏門;南曰清溪門;北曰丹山門。水門:行春門;石柱門;中坊門;大埠門。續(xù)開趙山門。嘉靖三十八年,知縣丁一中改筑城門(初,城東、北二門地稍下,門外山高于城,俯瞰城中,矢石可及??苤两怨ゴ硕T。后移筑丹山門于龜山之麓;又移龍津門城于學山之北,增高樓堞。記詳《藝文志》)?!?/p>
邑人陳中州(約生于1491年,卒于1558至1559年間),嘉靖七年(1528)貢生,是青田縣城建造的親歷者,著有《筑城記》記錄了筑城的背景故事和期間發(fā)生的事情:“嘉靖以來,倭寇猖獗,乙卯(1555)夏四月,倏抵青界。是冬再寇及沙埠殺掠無算?!痹谶@樣的情況下,地方耆老王華、董存懷、陳孔成、章孔高、葉宏謹?shù)壬陶堄谥h李楷(吉水人)、縣丞熊纓(長汀人),眾人認為“不一勞者不永逸”,當聚人力物力修筑城池,御敵安民。嘉靖三十五年(1556),在熊纓的主持下,以集資分段興建之法開工筑城,經(jīng)過一年努力而成。嘉靖三十七年(1558)四月,倭寇萬余自永嘉竄犯青田,圍城七晝夜,造樓車云梯攻城。官民據(jù)城而守,在熊纓的鼓勵指揮下,奮力死戰(zhàn),主動夜襲,終將倭寇擊潰。
青田地方文史專家葉耀章在《青(芝)田與城池》一文中也講到了青田城墻的一些相關數(shù)據(jù)及其他基本情況:“青田的城墻,合長993丈5尺(舊計量長度,下同),外墻高1丈6尺至2丈4尺不等,內(nèi)城高5尺至1丈不等……城墻的材料,下部為長條及方塊花崗巖,上部為特制大塊泥磚,每塊長40公分,厚10.5公分,闊20公分,計重16公斤,質(zhì)量堅固。東西南北四門和中坊埠都有城樓,供觀察守備。東以龍津橋為池,西以永濟橋為池,北負丹山,南憑甌江,形勢險要。全城自東經(jīng)北迄西,普設城垛724個,炮臺4座,以供防守;南面因有甌江憑依,僅在墻上鋪上龜背式長石塊,雖名城墻,實是防水巨壩……大埠頭之西于民國二年(1913)開辟了一小水門,名叫登瀛?!?/p>
根據(jù)上述文獻史料的記載和現(xiàn)場勘察的情況來判讀,青田縣城有以下的特點:
一應急筑就,戰(zhàn)火考驗。
嘉靖以來,倭寇襲擾東南沿海日甚。青田地接溫州,也深受倭寇之害。嘉靖三十四年(1555)夏與冬,倭寇竟然兩次侵犯青田,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為應對現(xiàn)實威脅,青田于嘉靖三十五年(1556)開工建縣城以自保,歷時一年即完成。嘉靖三十七年(1558)四月,倭寇又來侵犯,圍城攻打。因為有城據(jù)守,青田人終將倭寇擊退。
二民間提請,眾志成城。
青田縣城的修筑,不是出自官方的規(guī)劃考慮,而是民間人士地方耆老主動提出請求,由縣丞熊纓主持,官民形成合力,采取集資分段興建的辦法,高效完成任務。而且在一年后倭寇來犯之時,青田人精誠團結(jié),同仇敵愾,充分利用有城池的優(yōu)勢,據(jù)城而守,奮力死戰(zhàn),終破賊寇。
三因地制宜,天人合一。
青田鶴城,依山傍水,地勢狹長,大致呈東西走向,山地多,平地少,無縱深,根本沒有足夠的平地用以筑城。針對如此不利的地形,在縣丞熊纓的主持下,青田縣城的修筑充分考慮到自然環(huán)境地形地物,南以甌江為護城河,東西兩側(cè)以龍津坑、水碓坑為壕溝,北面上山把軍事制高點太鶴山擁入城中。整個城池坐北朝南,負陰抱陽,符合中華傳統(tǒng)筑城選址的理念要求。全城大致呈弓形,南面臨江城墻即為弓弦。擁山面水,南北落差有百米左右(太鶴山海拔144米,鶴城地面海拔30多米左右)。這樣極不規(guī)則、卻又這么好地利用了地勢形勝的城池是為少見。
四一次建成,因需改動。
青田縣城在嘉靖三十五年(1556)開工建造,一年即全面完成,共設東西南北四座城門及四座水門。嘉靖三十八年(1559),丁一中(江蘇丹陽人)出任青田知縣,以“龍津、丹山二門其地稍下,門外山高,俯瞰城中,矢石可及”,決定“移筑龍津門于學宮之北,約60余丈;丹山門于龜山之麓,約90余丈”。嘉靖三十七年(1559)倭寇來犯青田,主攻方向就是龍津、丹山二門。丁一中到任后,肯定會了解當時的戰(zhàn)況,并在作實地勘察后根據(jù)軍事守備的需要,作出“移建兩座城門”的決策。這也說明丁一中有較強的戰(zhàn)備意識。同時,丁一中還下令在城里挖井六口,后人稱丁公井,這應該也有戰(zhàn)備的需要。
青田縣城建成之后,又因為百姓生產(chǎn)生活的需要,在西面加開趙山門(大致位置就在現(xiàn)西門橋頭附近),這樣城里人去水碓坑就方便了。水碓坑顧名思義就是水碓多的溪坑。在過去,舂米磨面主要靠水碓,縣城的水碓就集中于水碓坑。趙山門一開,百姓去舂米磨面就大大方便了,所以過去青田人也把此門稱為搗米門。趙山門修造于何時,目前還沒有發(fā)現(xiàn)相關史料記載。但從清康熙版《青田縣志》里就有提到“續(xù)開趙山門”的內(nèi)容來判斷,此門在明末清初應該已經(jīng)就有了。
到了民國二年(1913),又在大埠頭之西于開辟了一水門,名叫登瀛門。這也是為了甌江水運和方便附近居民下河的需要。這樣,青田縣城也就由初建時的八門,增加到了十門。
五門多通暢,大氣開放。
青田縣城初建八門,不久增建一門,到了近現(xiàn)代還加開一門,成為“十門縣城”。北京城有九門,溫州府有七門,處州府有六門。小小的青田縣城竟然有十門之多,數(shù)量驚人。不能說在全國的古城當中,青田縣城的城門最多。但是,在縣城級別的古城之中,青田縣城城門之多或可稱為第一。如果以3尺為1米計算,青田縣城城墻總長993丈5尺即為約3312米,那就是平均間隔331米就有一座城門,密度之高,實屬罕見。修城是為了防備,城有封閉的象征。開門是為了通暢,門有開放的象征。青田縣城城門的數(shù)量多、密度大,顯現(xiàn)的正是青田縣城的人間煙火氣和大氣開放的地方精神。
六形制特別,個性鮮明。
青田縣城不但門多,而且城門還具有特色??滴醢妗肚嗵锟h志》把城門分為兩類,一類即為城門;另一類稱為水門。按照正常的理解,城池的水門應該是通水的,而且大多數(shù)所謂的水門是可以通航,能讓船只進出。蘇州、紹興古城的水門就是如此。但是,青田的水門只是朝向甌江,連接埠頭,能夠望得見水而已。如果說面向甌江,下有埠頭就能稱為水門,那也不是。因為青田縣城南墻朝甌江共有六門,自東向西分別為行春門、石柱門、清溪門、中坊門、大埠門、登瀛門。其中除清溪門外,其它的都稱為水門。而清溪門又被稱為南門,從來不叫水門。
那么,為什么清溪門臨江而又不稱為水門?目前還找不到史料說明。不過從現(xiàn)場實地來看,清溪門與其它的水門在位置和形式上的確是有區(qū)別。五座所謂的水門,從建筑形式上看,屬于最常規(guī)的“隨墻門”,城門低于墻背,完全融入墻體。因為江邊與城內(nèi)地勢有高差,臨江城墻(南墻)的墻背與城內(nèi)地面差不多持平,再加上這段墻頭只鋪龜背石而不砌城垛,站在城里根本就看不到這幾座水門的存在,也感覺不到有南墻的存在。也因為如此,民間還有“青田只有半條城”之說??梢?,如果把這些水門也稱為城門,或把這些水門的其中一座作為南門,那么就會出現(xiàn)在青田縣城里看不到南面有城門的現(xiàn)象。
按照中華文化傳統(tǒng),古代筑城,通常至少都要開有東西南北四座城門,而且以其中的南門最為重要。因為一般說來中國人擇地建城基本上都會以坐北朝南為首選,所以南面通常是一個地方、一個城市的正面,南門即為一座城市的大門、正門。對正門當然就會重視。青田有一個村莊名高湖,古時候就在村子的南面用石頭壘砌了一座“鎮(zhèn)南門”??赡芫鸵驗檫@個原因,為了體現(xiàn)南門的存在感,讓人在城里也能夠看得到,且與所謂的水門有區(qū)別,青田城池的規(guī)劃者就特意在南墻的城背上建起一座石質(zhì)拱券門——清溪門作為南門。再在其上修建城樓,這樣整座城門樓就有拔地而起之勢,在過去非常顯眼。這樣的“單建城門”的建造之法,在全國范圍也屬罕見。因為城與門,古時候都是連于一體修造的。現(xiàn)在,清溪門的門樓部分早已經(jīng)被毀,而且整個建筑已經(jīng)成為一座四層現(xiàn)代建筑的一部分,但是幸運的是老城門的基礎部分還在。
需要說明的是,這座單體而立的南門,比其它幾座處于縣城地平面以上連著城墻的城門(都已經(jīng)毀棄)也的確更為重要,它是古時青田的迎賓禮儀之門。因為青田是山區(qū),地處偏僻,陸上交通極為不便,過去通往縣外共有六條古道,沒有不需要翻山越嶺的,乘坐車馬根本就進不來。而甌江航運相對便利,人員往來物資運輸基本靠船運。南門就是官員迎來送往和其他人員進出青田的最重要的口岸碼頭,所以這里也被稱為官埠頭。陳中州的《筑城記》刻碑(已毀)立于此;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青田知縣王覲光刻“明誠意伯劉文成公故里”碑(現(xiàn)存于劉府祠)也立于此。
七一城“兩制”,巧為妙用。
青田縣城的修筑所用到的最大宗建材為花崗巖石塊和青磚。在南墻也就是臨江一面,因為要抵擋洪水,所以全部用石塊壘砌。這段城墻兼有防洪的功能,等于也是防洪大壩,一墻兩用。甌江流域是洪水多發(fā)地帶,所以,從實際使用情況來看,青田臨江城墻的防洪作用要遠遠大于軍事城防的需要,這也是這段城墻能夠保存至今的重要原因。在其他三面城墻的壘砌之時,宜石則石,宜磚則磚,磚石都有用到??紤]到南墻有甌江為“護城河”,防御的壓力較輕,城墻之背就不設城垛(其它三面都設),僅以龜背石鋪設。這樣的做法,使得全城沒有統(tǒng)一的形制,缺乏整體感,少了形式視覺上的“美感”,但無疑節(jié)省了成本,體現(xiàn)了當時青田人做事的實在,非常難得。
結(jié)語
青田縣城的修筑,“因山為城,阻水為池”,坐南朝北,考慮并利用了地勢水流,體現(xiàn)出中華筑城智慧。縣城雖小,周長不過993丈5尺,但是,開門卻多,總計10座,充分照顧到人們出入城的方便和生產(chǎn)生活。而10座城門,有6座在南城,面臨甌江,也反映出過去甌江航運對于青田發(fā)展的重要性。青田縣城的城墻城門也很有意思,由于地勢落差,臨江南墻與城內(nèi)地面齊平,立于城內(nèi)南望,似無城墻存在,更看不到隨墻水門。為了體現(xiàn)南墻南門的存在,特意在臨江城背起門樓,形制特別。而為了節(jié)約成本,降低造價,臨江城墻不施城垛,只鋪龜背石。凡此種種,能夠說明,青田縣城形制獨特,個性鮮明,對于研究中國的筑城歷史和青田的地方文化,具有重要的文物參考價值。
城墻上的龜背石
大埠門(水門)
中坊門(水門)
清溪門(南門)
上山頭(趙山)殘存城墻
原丹山門邊后般坑上的古城墻
參考文獻:
清康熙版《青田縣志》
清光緒版《青田縣志》
1990年版《青田縣志》
葉耀章著:《芝田史話》, 2008年刊印
《青田縣文物志》,1998年刊印
《古韻探索——青田縣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成果集》,中央文獻出版社, 2013年3月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