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約轟炸下的南聯盟
01
1999年3月,科索沃戰爭爆發。
科索沃是塞爾維亞下面的一個自治省,人口絕大部分是阿爾巴尼亞人(阿族人),作為非主體民族,他們認為塞爾維亞人(塞族人)壓迫自己,一直想獨立。塞爾維亞不允許科索沃獨立,梁子就此結下。
科索沃戰爭的實質,是阿族人和塞族人兩個民族之間矛盾激化,形成民族仇殺,進而引發了國際社會干涉。
具體而言,北約認為南聯盟(以塞爾維亞為主)對科索沃的阿爾巴尼亞人,實行種族壓迫和種族滅絕政策,為制止人道主義危機,于是對南聯盟實行持續性轟炸,迫使南聯盟從科索沃撤軍。
當然,這只是北約認為。
俄國就不這樣認為,它認為北約轟炸南聯盟是拉偏架,目的是除掉“異己”米舍洛維奇政權,徹底掌控巴爾干半島,擠壓俄國的戰略空間。
這里有一個讓人無法忽視的關鍵因素:南聯盟與俄國關系非同一般。
南聯盟的主體民族塞爾維亞人,屬于斯拉夫人,信仰東正教,與俄國人同種同教;冷戰時期,南斯拉夫與蘇聯有很深的香火情誼;冷戰結束后,南聯盟是俄國在巴爾干半島唯一的盟友,也是俄國在獨聯體之外僅存的盟友。
很多俄國人把南聯盟看作俄國的兄弟,并將北約打擊南聯盟視為在打俄國的臉。
所以,俄國的立場很鮮明,反對北約打擊南聯盟,譴責北約的霸權主義行徑。
戰爭爆發前,俄國總統葉利欽親自給美國總統克林頓打電話,聲稱“絕不允許任何人碰科索沃”。
此后,他又發出強硬警告:如果北約膽敢繞過聯合國對南聯盟實施軍事打擊,那么俄國就會以核武器對付北約。
他還下令俄國的航母、巡洋艦、驅逐艦、導彈部隊進入戰斗狀態,以隨時應對惡化的局勢。
然而,葉利欽的狠話無人理睬,北約按照既定的節奏轟炸了南聯盟。
葉利欽狠話放出去了,圓不回來,也下不來臺,進退兩難,處境極其尷尬。
眼見警告無效,葉利欽恢復了冷靜,他表示俄對南聯盟的支持僅限于政治和外交方面,俄不會向南聯盟提供軍事援助,只提供人道主義援助。
這話翻譯一下,就是俄國只能從道義上支持南聯盟,幫南聯盟吶喊呼吁,說說好話,別的就不要指望了。
北約狂轟濫炸,南聯盟扛不住,主動提議加入俄白聯盟(俄羅斯與白俄羅斯聯盟),俄國果斷拒絕了——它不想為了南聯盟而與北約軍事對抗,進而把自己卷入戰爭。
俄國的妥協退讓,引起了一些反美國家的口誅筆伐,他們指責俄國軟弱無力,不敢同北約針鋒相對。俄國國內民情洶涌,紛紛要求俄國果斷出兵,保護斯拉夫民族。南聯盟也狠批俄國不靠譜,拋棄曾經的盟友。
一時間,葉利欽面臨巨大壓力,他憤怒且無奈。
俄國畢竟不是當年的蘇聯,無力同北約抗衡,而且俄國的很多事情,還需要仰仗北約。
沒有足夠的力量,又有求于人,葉利欽硬不起來,即使被狠狠打臉,也只能默默扛著。
02
南聯盟問題與俄國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俄國雖然被北約撇在了一邊,但不可能坐視不理。
一來,這場戲美國唱了主角,風頭無兩,俄國連個配角都沒爭取到,活成了龍套丑角,俄國在國際舞臺上的話語權和影響力被壓得死死的,太沒面了,俄國無法接受這樣的結局。
二來,科索沃問題與俄國的車臣問題,性質相同,如果俄國在科索沃問題上態度不堅決,不強硬,車臣分離主義者就會受到鼓舞,氣焰更加囂張,車臣問題將更加復雜化。
所以,不管北約如何撇開俄國,俄國必須擠進去,參與進去,展現影響力。
方法也簡單,既然狠話不起作用,那就兩邊說好話唄——斡旋。
葉利欽任命前總理切爾諾梅爾金為總統特使,穿梭于南聯盟與北約之間,促進雙方講和。
就這樣,俄國從南聯盟的支持者,變成了南聯盟與北約之間的調停人。
調停人的基本要求是立場公正,不偏不倚,為了展現自己的公正,俄國在一定程度上認可了北約對南聯盟壓迫科索沃阿族人的指責,默認了“朗布依埃和談”中部分對南聯盟不利的條款。
葉利欽認為,俄國當調停人好處多多。
一旦促成雙方和解,可以彰顯俄國的大國地位和影響,穩住獨聯體國家;可以順便提出對俄國有利的和解方案,維護俄國在巴爾干地區的利益;可以利用調停人的身份,與西方在其他問題上討價還價,爭取更多的經濟援助;可以避免把俄國卷入戰爭。
然而,這一次葉利欽又失算了。
他本想利用第三方的地位兩邊通吃,但現實情況是兩邊都不給他面子,搞得他里外不是人。
南聯盟對俄國轉換角色很不滿——你不給我軍事援助就算了,還跳出來迎合北約指責我。
北約也看不起俄國——你說的話南聯盟根本不聽,你提的意見南聯盟也不接受,你調什么停,洗洗睡吧。
事實上,北約壓根就沒把俄國當調停人,只是把它當傳話筒。
葉利欽有葉利欽的打算,北約也有北約的算盤,俄國的和解提議屢遭美國否決。
6月初,北約與南聯盟達成協議:南聯盟軍隊、警察撤離科索沃,北約核實南聯盟撤離行動后停止空襲,在科索沃部署以北約為主的維和部隊,維和部隊的組成由北約確定。
俄國唯一爭取到的利益是俄國也可以派一些維和部隊進駐科索沃。
消息傳來,俄國人暴怒了。
俄國輿論認為,這個協議“不像是妥協或者修改后的利益平衡,而像是俄國代表放棄了俄國原來的原則性立場。”
換句話說,這個協議完全是按北約的意思來的,俄國忙前忙后屁都沒爭取到,毫無原則和立場,這是俄國外交上的巨大失敗。
面對洶洶民意,葉利欽又下不來臺了。
老下不來臺,可能真的要下臺了,因為俄國人無法容忍一個軟弱無力的沙皇。
兔子急了還咬人呢,葉利欽決定反擊。
03
科索沃首府普里什蒂納,有一個大型機場,這個機場是科索沃與外界聯系的唯一航空港。
占領普里什蒂納機場,對于接下來北約維和部隊和物資快速部署到科索沃全境至關重要。
根據協議,普里什蒂納及其周邊將由英軍占領。
6月11日夜間,一支英軍小分隊搭乘C-130運輸機,從阿爾巴尼亞的機場起飛,計劃占領普里什蒂納機場。
飛機起飛后,駕駛員才發現飛機裝載的軍用物資太多了,嚴重超載,繼續飛行可能機毀人亡,于是急忙掉頭折返。
飛機降落時,機翼又撞到了建筑物,整個飛機斷成兩截,好在機毀人亡,僅1人重傷。
英國佬太拉胯了,用劉華強的話說:給你機會你不中用啊。
6月12日凌晨,英軍改派第五空降旅的士兵,乘坐CH-47運輸直升機,去占領普里什蒂納機場。英軍第四裝甲旅同時向普里什蒂納推進。
科索沃戰爭期間,北約在馬其頓部署了快速反應部隊,英軍第五空降旅和第四裝甲旅,都是從馬其頓出發的。
另一邊,俄國也認準了這個機場的巨大價值,一旦俄軍搶先拿下機場,就可以打亂北約的部署,進而拿捏北約,提升俄國在科索沃問題上的話語權,向世界展示俄國的決心和力量,贏回一點面子。
6月11日早上,俄國駐波黑圖茲拉的維和部隊,接到了上面的命令:挑選200名精銳空降兵組成先遣隊,在北約部隊到達之前,搶占普里什蒂納機場并布置防線。
與英軍不同,俄軍走的是陸路,他們乘坐了10輛裝甲車和30輛卡車,從波黑圖茲拉出發,前往塞爾維亞的貝爾格萊德,然后南下科索沃,直撲普里什蒂納機場。
行至波黑邊境時,美軍哨卡發現了俄軍部隊,但并未強力阻擋他們,只是將情況上報。
北約高層得知俄軍部隊的規模、裝備以及行進路線后,很快判斷出俄軍的目的是普里什蒂納機場。
本來,如果英軍C-130運輸機一切順利,北約控制普里什蒂納機場是板上釘釘的事,俄軍此舉將會是白忙活一趟。然而英國佬掉了鏈子,北約現在能指望的只有英軍第五空降旅了。
此時停戰協議還沒有正式生效,理論上,科索沃還處于戰區,機場也可能存在零星的塞爾維亞武裝人員。
英軍指揮部擔心塞族武裝人員掃射運輸直升機,又擔心提前武力占領機場會導致南聯盟不滿進而退出協議,因此行動畏手畏腳,運輸直升機甚至不敢直飛普里什蒂納機場,而是降落在了通往普里什蒂納公路旁的一處高地上,等待與第四裝甲旅會合,然后一起占領機場。
英軍指揮官接到的命令是在俄國人之前占領機場,如果機場已經被俄國人占領,就是把俄國人趕走。至于怎么趕,命令沒說。
04
英軍第四裝甲旅要進入普里什蒂納,必須經過長達10英里的卡薩尼克峽谷,峽谷里面有橋梁和隧道,情況復雜,更重要的是一路上都有南聯盟軍隊鋪設的地雷。
盡管南聯盟軍隊已經將雷區用橙色條帶標識出來了,但英軍并不信任這些標識,他們每走500米就下來確認一下,尋找地雷、陷坑以及其他爆炸裝置,行進速度非常緩慢。
反觀俄軍,目標明確,行動果決,就是要不惜一切代價搶占機場,因此一路狂飆疾馳。
由于走得太急,俄軍連裝甲車上波黑維和部隊的標簽都沒來得及撕掉,只是在車輛最前面貼上了科索沃維和部隊的標簽。
6月12日下午,當英軍直升機抵達普里什蒂納機場時,他們發現俄軍已經在機場四周設置了防線。英軍要求俄軍交出機場,俄軍拒絕。
當天晚上,駐科索沃部隊最高指揮官杰克遜(英國陸軍中將),乘直升機飛抵普里什蒂納機場,會晤俄軍指揮官扎瓦爾津,以避免雙方擦槍走火。
北約歐洲盟軍最高指揮官克拉克認為,雖然俄軍搶先占領了普里什蒂納機場,但他們畢竟人數太少,起不了多大作用。
克拉克收到情報稱,俄軍已經準備了幾個營的傘兵,計劃乘坐伊爾-76運輸機前往普里什蒂納機場,增強俄國在科索沃的力量——這是克拉克最擔心的。
因此,他命令杰克遜用直升機封鎖機場跑道,杰克遜拒絕服從命令,稱:我不會為你發動第三次世界大戰。
克拉克也不愿妥協,堅決要求杰克遜服從命令,杰克遜不能硬頂,提議用坦克和裝甲車封鎖機場更有效——他知道英國政府絕對不會允許他這樣做。
果然,英國國防部只授權英軍第四裝甲旅隔離機場,但不封鎖跑道。英軍第四旅裝甲旅的一些指揮官也明確表示,寧愿接受軍事審判,也不愿意和俄國人開戰。
克拉克無奈,轉而向其他相關國家施壓,要求這些國家不允許俄國利用其領空運輸軍隊,保加利亞、匈牙利、羅馬尼亞紛紛對俄國說NO,俄國被迫取消了增援部隊。
事情僵住了,但總有解決的辦法。
俄國人并不是非要獨霸機場、給北約難堪,搶占機場是手段,不是最終目的,它的最終目的是以機場為籌碼,增強自己在科索沃的話語權和影響力,讓北約正視它,爭點面子。
要面子,給點面子就好了。
俄國想要一塊獨立的專屬維和區域,北約擔心此舉會導致科索沃分裂為俄占區和盟軍占領區,類似于二戰后的盟軍分區占領德國一樣,拒絕了俄國的要求。
經協商,雙方一致同意:俄羅斯維和部隊部署在科索沃全境,但獨立于北約,俄軍同意英軍進駐普里什蒂納機場,雙方共同負責機場防務。
簡而言之,就是機場共管,維和各玩各的。
俄國終于贏回了點面子。
05
2019年,俄國和塞爾維亞合拍的電影《巴爾干邊界》,就是根據這件事改編的。
電影不是紀錄片,它增刪、改編很多東西,變成了略帶好萊塢風格的熱血戰爭片,有點像《敢死隊》和《速度與激情》。
一支桀驁不馴的俄軍小分隊,執行任務時違背命令犯了錯,被勒令解散、開除。不久,俄國需要搶占普里什蒂納機場,命令下來,指揮官又逐一召集小分隊成員——他們能力出眾、身經百戰。
小分隊成功搶占了機場,聞訊而來的大批恐怖分子圍攻機場,小分隊以寡敵眾,浴血奮戰,就要團滅時,等來了姍姍來遲的俄軍大部隊——200名乘坐裝甲車、卡車的俄軍精銳空降兵。里面還穿插了一些愛情、英雄主義等情節。
當然,影片中北約、英軍以及阿爾巴尼亞人的形象比較負面,尤其是阿爾巴尼亞人,特別殘忍嗜血變態。
俄國人的形象則高大、偉岸,堪稱解放者,塞爾維亞人簞食壺漿以迎俄軍。
片子算不上經典,但里面的戰爭場景值得一看,尤其是俄軍特種小分隊激戰恐怖分子那段。
(本文圖片均來自于《巴爾干邊界》劇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