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曾說過,不管是政治還是軍事,論文論武,鄧小平都是一把好手。
在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方面,小平同志所表現出來的睿智和幽默令人敬佩,正所謂不說則已,一說驚人。
尤其是到了老年,他歷經艱苦歲月的千錘百煉,早已經成為一位睿智大度、開朗坦率的領導人。
對此,鄧林深有感觸,他說:“父親老了,這才和子女的話多一點,平時在家,他向來不說廢話,他沉默寡言,一表態就是決斷。”
鮮為人知的南昌歲月
60年代末,鄧小平同志來到南昌生活,這段歷史鮮為人知。
他居住的這所公寓是當年專門為支援中國的蘇聯專家建造的,后來留給了校長居住,這位校長后來晉升了少將,所以大家便把這里叫做“將軍樓”。
有位文人說過:“什么是生活,生活就是柴米油鹽醬醋茶,鍋碗瓢盆交響曲,和家人一起過著柴米油鹽的平凡生活。”
也許這是再簡單不過的事情了,對于鄧小平來說,一家人其樂融融就是最幸福的事情。
在拖拉機制造廠的工資并不高,一般工人月工資28元,大專畢業也只有30元。
有一天,一個孩子買回來了一碗豆腐,一不小心把豆腐瓶子打碎了,父親上去就是一巴掌。
鄧小平從報紙上看到這個故事,笑著對卓琳說:“這個父親也太兇了。”嘴上說著,但鄧小平還是十分擔心孩子們的成長。
1970年元旦,是鄧小平來到將軍樓的第70天,秘書告訴他,工資換了模式,現在大家的工資都調整了。
他和卓琳開始控制孩子們的生活費,規定每個月的伙食費25元,抽煙零用錢10元,剩下的三個老人的開支,合計100元,再加上兩個孩子的大學生活費,基本上就花完了。
作為父親,鄧小平帶頭節衣縮食,從柴米油鹽醬醋茶開始。
等到院子里的梧桐樹葉開始大片大片地落下時,迎來了第一個冬天。南昌和北京相隔千里,這里的寒風似乎要和北京比個高下。
在中南海時,有暖氣有熱水,到了冬天可以舒服地洗個澡,但是在將軍樓,冬天要洗澡,必須全家“總動員”。卓琳去接水,奶奶燒熱水,然后鄧小平再一桶桶地拎到衛生間去。
卓琳還特地囑咐:“老爺子,記得用熱水,年紀不饒人啊。”但鄧小平一直讓卓琳用熱水,自己卻不用熱水。
他對孩子們開玩笑說:“我這叫以冷制冷,我冬天洗冷水澡就不怕冷,而且可以預防感冒不生病。”孩子們不敢試,只有男孩子才會“響應號召”。
鄧小平65歲了,幾十年如一日,只需要莫大的勇氣。江西省委書記黃知真得知后來看望他,讓他去招待所洗熱水澡,鄧小平拒絕了,他說:“只有精神上不畏嚴寒的人,才能戰勝嚴寒。”這句話讓黃知真感慨萬千。
為黨工作的基本條件就是有健康的身體,身體才是革命的本錢,鄧小平雖然用冷水洗澡,我行我素,但他并不是不懂這個道理。
此前他有過兩次和死神擦肩而過,第一次是在法國,當時工作很忙,他突然高燒不退,醫生把他拉到醫院,被診斷是傷寒病。
醫生說:“如果再不治,很危險的,腸穿孔都有可能呢。”鄧小平積極配合治療,等到痊愈后,他用法國人那一套說:感謝主啊。
第二次是在甘肅慶陽時,當時西安事變還沒有發生。西北地區的冬天極其寒冷,鄧小平接連幾天高燒不退,醫生檢查后說還是傷寒病。
可是貧瘠的地區藥物極少,甚至連個面包都找不到,吃飯只能吃硬米飯,毛主席得知后,專門讓人給他捎來了一些乳罐頭,這才讓他從死神的魔爪中逃了出來。
兩次和死神的抗爭,讓鄧小平養成了健康的好習慣,雖然用冷水洗澡,可他作息有規律,不貪杯,不挑食,晚上那是睡覺,閑下來就打打牌,散散步。
就像江西省委書記勸說的那樣,身體才是革命的本錢,只有養好了身體才能繼續為人民服務。
1973年,鄧小平重新走進大眾視野,毛主席隨后還專門接見了鄧小平,對他的期望很高。
接受外國記者采訪
1980年秋,北京正是秋高氣爽的時候,一輛高級轎車載著一個神秘人物進入了中南海,她就是意大利女記者法拉奇。
在此之前,她已經采訪過很多領導人,在國際上也有一定的名聲,這次鄧小平接受她的采訪,也是為了看看這位叱咤風云的女記者到底多厲害。
抗戰時期,埃德加斯諾,史沫特萊等已經成為了中國人民的好朋友,斯諾和毛主席當年在陜北的相會可遇不可求。
如今面對這位外國女記者,鄧小平早已經做好了全面的準備。據說這位意大利女記者向來以刁鉆的問題出名,甚至說話潑辣,很多人都招架不住,但鄧小平卻不以為然。
8月21日開始,鄧小平第一次接受法拉奇的采訪,沒想到法拉奇的單刀直入,第一個問題就讓大家驚訝不已,法拉奇問:“請問天安門上的毛主席像,是否要永遠地保留下去。”
其實這個問題特別刁鉆,雖然毛主席已經逝世,但他的精神永遠留在每一個中國人心中。
鄧小平不假思索爽快地說:“當然要永久保留下去,過去毛主席像掛得太多,到處都掛,并不能表明對毛主席的尊重,但天安門上的毛主席像會永久保留下去。”
法拉奇緊接著又拋出了一個更加嚴肅的問題,她問:“請問毛主席紀念堂在不久后是不是要拆掉?”
她之所以問這個問題,是因為當時有很多傳言說,不日將拆除毛主席紀念堂,純粹是個謠言,鄧小平搖搖頭說:“我不會贊成把它拆掉的,很多人說我們會把它拆掉,我們完全沒有這個想法。”
法拉奇雖然都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但很明顯她依然在試探性地尋找一些比較刁鉆的問題。
隨后,法拉奇又問了一個特殊的問題,她說:“像您這樣的人為什么總是處于二把手的地位?”
比起來前一個問題,這個問題更具有個人攻擊性,縱觀鄧小平的革命歲月,他常常是在秘書長的位置,說他是“二把手”其實也有道理,但鄧小平卻笑著說:“我的崗位并沒影響到我的工作,不僅如此,我還會自己退居二線,讓年輕人頂上來。”
說到這里,鄧小平喝了一口茶淡定地說:“有一點可以告訴你,我這一生問心無愧。”
接連幾個問題,讓法拉奇甘拜下風,最后她只能草草問了幾個關于個人的問題,她說:
“你對自己打幾分?”
鄧小平毫不回避地說:“我自己嘛,對半開!”這句簡單的回答既沒有說自己多好,也沒有過多說自己的缺點,可以說回答的相當恰當。
十幾天后,法拉奇在報紙上發表了和鄧小平的談話內容,各國報紙紛紛轉載。
多年以后,當鄧小平又回憶到這些細節,他依然問心無愧,意大利共產黨總書記曾到訪中國,鄧小平回憶說:“當年,法拉奇問了我很多刁鉆的問題,我總算是通過了考試。”
鄧小平一語雙關,他不僅是通過了女記者的考試,更是通過了中國人民的考試啊。
晚年兩件事
第一,恢復高考
1977年5月,剛剛復出不久的鄧小平堅定地說:“要在黨內造成一種空氣,尊重知識,尊敬人才。”
其實說白了就是要通過考試,把優秀的人集中在重點大學里,所以在鄧小平的倡議下,中國終于恢復了高考,這句口號,也成為了社會風尚。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社會面貌之所以發生重大變化,鄧小平的一系列政策應居首功。
正所謂喝水不忘挖井人,很多同學都是從農村考上大學的,沒有見過“世面”的孩子們打心底里感謝鄧小平。
每個家長都告訴孩子們,到了北京如果有幸見到小平同志,一定要問好,當時同學們認定,在國慶周年慶典,鄧小平一定會出現在天安門城樓,所以當天廣場上堆滿了大學生,口號一聲比一聲響。
當時很多同學寫的口號是“鄧小平同志您好”,但很多人總覺得這7個字太呆板了,不太親切,有人索性提出:“那就寫四個字。”最后改成了“小平您好。”
一張張鮮艷的紙板,一幅幅醒目的橫幅,都是大家對小平同志無限的感謝。
當北京大學的游行隊伍走到金水橋頭時,同學們突然亮出了事先準備好的“小平您好”的橫幅,向著天安門,向著全中國,向著全世界,展示了自己的衷心祝愿和熱情贊頌。
同學們的苦心沒有白費,鄧小平在檢閱臺上看見了同學們打著的橫幅,也情不自禁地不住地向同學們招手致意。敏感的攝影記者將這一場面及時地攝入了鏡頭,從此,這一鏡頭傳遍了全世界。
第二,綠化祖國,造福人民
可以說,鄧小平同志是全民義務植樹的倡議者。
1981年夏天,四川和陜西等地,遭到了歷史罕見的洪災,長江和黃河的特大洪峰,給周邊的群眾造成了前所未有的重大災難。
鄧小平時刻把人民群眾的安危放在心間,他認真考慮了發生自然災害的原因,一個文件讓他感慨良多。
多年來,由于沒有一些政策,很多農村地區到處亂砍濫伐,很多樹木遭到破壞,水土流失洪水襲來釀成了慘劇。
鄧小平首席提出全國義務植樹,這年9與,鄧小平對萬里同志說:“中國的林業要想搞上去,那就規定每人每年種多少樹,種的多了就獎賞,不履行就懲罰。”
隨后,根據鄧小平的建議,國務院頒發了專門的文件,凡是中國公民,除了喪失勞動力之外的人,都應該承擔植樹義務。
一時間,一場前所未有的“綠色革命”拉開了序幕,上到城市花園,下到農村校舍,老人們,孩子們,都開始義務種樹。
不僅如此,鄧小平還親自走上西山腳下,和家人一起種樹,挖樹坑,澆水等等。工作人員擔心他的身體,他說:“我不累,我們大家每個人種樹3到5棵,必須完工后才能回家。”
鄧小平為全國人民樹立了榜樣。
1984年,鄧小平視察了深圳和珠海等經濟特區,臨走的時候還想在廈門的山上種樹,但因為下雨,這件事被秘書臨時取消了。
鄧小平說:“下點小雨算什么,上山!”80高齡的鄧小平拎著鐵鍬就上山了,他還脫了衣服,賣力地干了起來。
他開玩笑說:“我的鞋子上沾著南國的泥巴,現在要登上北去的專列了。”
堅持不懈,持之以恒,這是鄧小平對植樹活動的要求,在一次植樹活動中,他說:“植樹造林,綠化祖國,是造福子孫后代的大事,堅持100年,1000年,一代代干下去。”
古人云,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如今幾十年過去了,當年鄧小平同志親自種下的樹苗,想必應該也枝繁葉茂,郁郁蔥蔥了。
臨終前的遺愿
時間到了90年代以后,鄧小平就很少在公共視野露面了,尤其是1994年以后,由于身體原因,鄧小平一直在家養病。
有孩子們和孫子們圍繞在周圍,也算是享受了天倫之樂,但是沒有想到僅僅兩年后,鄧小平的病情就突然加重。
那是1996年12月12日早上,鄧小平起床后感覺到身體不適,他一如往常去辦公室看報紙,可是他的腰突然劇烈疼痛,家人馬上把他送到了301醫院。
醫生檢查是“帕金森綜合征”突然嚴重了,當天便住進了醫院,卓琳也沒有想到,鄧小平這一走,便再也沒有回來。
1997年元旦,中央電視臺上映了紀錄片《鄧小平》,由于耳鳴眼花,鄧小平問護士:“電視上那是誰啊?”
護士笑著說:“爺爺,那就是您啊。”鄧小平從聲音中也可以分辨個八九不離十,他想說什么,可一直說不出來。
2月19日晚上,病房里圍滿了家人,鄧小平的生命到最后一刻,彌留之際,鄧小平和孩子們交代:“一定要聽黨的話,做德才兼備的好學生。”
卓琳撲在病床上喊著:“老爺子!”可是他再也聽不到了。
第二天早上,北京的市民在天安門廣場一如既往地觀看升旗儀式,與此同時,電視機前的觀眾也在觀看,突然護衛隊喊了一聲:降——半——旗!
當全國人聽到這個低沉的聲音后突然就明白了,敬愛的鄧小平爺爺去世了。這一天,成為了全中國人難忘的一天。
鄧小平逝世后,卓琳以極其悲痛的心情給黨中央寫信,說鄧小平生前有三個遺愿:
第一,中央不用給他搞繁瑣的后事,遺體告別儀式不用搞,靈堂也不用設,骨灰也不用保留,全部撒入大海。第二,遺體可以捐獻給醫學機構,為國家做最后的貢獻。第三,一個愿望:希望香港澳門早日回歸。
3月2日,81歲的卓琳帶著鄧小平的骨灰登上了飛機,鄧林、鄧樸方、鄧楠、鄧榕等,懷著悲痛,含著熱淚,將鄧小平同志的骨灰和繽紛的花瓣一起,緩緩撒向碧波萬頃的大海。
女兒鄧榕流著淚說:“爸爸,您回歸大海,回歸大自然,您的遺愿得到了實現,您安息吧!”
美國各界華人、華僑獲悉鄧小平逝世的消息后,分別以各種方式表達沉痛悼念之情,盛贊鄧小平的豐功偉績,稱他是海內外所有炎黃子孫心目中的偉人。
多年以來,卓琳一直對兒女囑咐,或許我也等不到這一天了,如果你們等到香港澳門回歸,一定要給爸爸上一炷香,告訴他一聲。
1997年7月1日,卓琳等到了這一刻,她給江澤民同志寫信,希望可以代替鄧小平去香港,看到這光輝的一刻。
那天,卓琳穿著很得體的服裝,親自去了香港,當她看到五星紅旗冉冉升起的那刻,卓琳眼眶濕潤,她心里默默地說:“老爺子,你看到了嗎?”
從那響亮的國歌聲中,人們仿佛又聽到了震撼過無數人心靈的聲音:“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
小平同志的一生是偉大的、崇高的,他的名字將永遠烙印在人民心中。
讓我們再道一聲:小平您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