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看完了一本書,中文標題叫做《里根政府是如何搞垮蘇聯的》,
這本書是彼得.施魏策爾(Peter Schweizer)的作品,他當時是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的研究員,也是特朗普的前首席戰略師和高級顧問史蒂夫班農的好友,彼得施魏策爾2012年和班農一起創立了一個名叫Government Accountability Institute(政府問責研究所)的研究機構。
在特朗普時期,彼得寫的這本書對特朗普政府的對外政策產生了一些影響,特朗普本人可以說算是里根的“粉絲”,而里根政府的對蘇聯極限施壓,通過外部壓力放大蘇聯自身的經濟和制度缺陷,加速其崩潰的做法,也多少體現在了特朗普政府的對外政策中。
這本書在寫作過程中,里根政府時期的國防部長卡斯帕.溫伯格(Caspar Willard Weinberger),以及里根政府的國家安全顧問約翰.波因德克斯特(John Poindexter)等人都審閱了初稿。
需要指出的是,這本書在美國也是有不同意見的,有歷史學家認為蘇聯解體是一個綜合性事件,是多種因素的綜合,但我認為書中揭示的里根政府采取的種種對蘇聯的攻勢手段,是的確很有效果的,在客觀上起到了加速蘇聯崩潰的效果。
大國最大的危機確實是來自內部,但外部壓力其實是有稻草效應的,有時候你只要再加上一根稻草,那頭駱駝就會倒下死去,如果你不加,則駱駝是可能渡過危機繼續存活的。
下圖是里根政府時期對蘇聯采取的一系列攻勢行動,看下跟今天西方各國對俄羅斯的做法有什么不同,實際上他們對中國也會是類似的做法。
1:扶持波蘭的反對派“團結工會”,波蘭是蘇聯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衛星國。
2:對阿富汗的抵抗組織提供資金和軍事支持,同時設法把阿富汗境內的戰爭燒到蘇聯邊境以內。
3:和沙特合作壓低石油價格,并且限制蘇聯向西方各國出口石油和天然氣,減少蘇聯的硬通貨收入。
4:通過各種精神戰,在蘇聯領導層中引起憂慮和緊張,使得其不敢果斷做出決定。
5:技術封鎖,減少蘇聯獲得西方技術的途徑
6:大量散布假的技術情報,不僅使蘇聯識別真實技術文檔的成本提高,而且使其做出根本達不到性能要求的產品,浪費了蘇聯研發和經濟資源。
7:開展進攻性的高技術國防力量建設競賽,加大蘇聯的經濟壓力。
這本書有兩百多頁,因此我不可能一一的復述其內容,這里寫一下我看完這本書之后的一些感受。
第一個感受是對蘇聯乃至于現在的中國不同的認知,會導致策略的不同
里根在1981-1989年擔任美國總統,他對蘇聯的態度可以說非常仇視,認為共產主義的蘇聯就不應該存在,因此里根時期的美國對蘇聯采取的是一種進攻性的,以顛覆和分裂蘇聯為主要目的的政策,這就不同于其他時期的美國政府。而且更重要的是,里根認為壓跨蘇聯是可能的。
對一件事情的目標和現狀認知不同,會導致采取實際行動上的極大差異,里根政府經過大量的情報搜集,尤其是經濟情報的解析,認為蘇聯經濟本身就存在嚴重的缺陷,因此通過一系列的高壓政策,使得蘇聯經濟無法繼續運行,從而搞垮蘇聯是可能的。
這就不同于一些美國官員,學者以及歐洲國家的認知。
在當時西方內部很多人看來,蘇聯擁有巨大的韌性和經濟能力,因此不要寄希望于能通過施加外部壓力就短時間內把蘇聯搞垮,而是要面臨極為長期的競爭,在這種思維的指導下,他們傾向于沒有必要對蘇聯及其衛星國采取極限施壓的強硬政策,因為這會讓西方付出更高的成本,而是認為應該一些眼前的現實利益也是應該獲取的,比如向蘇聯和其盟友提供資金貸款,向蘇聯出售從機床到油氣開采的各種先進生產設備等等。
尤其是德國,法國,意大利等西歐國家,盡管他們距離蘇聯更近,從理論上說他們比美國面臨更大的來自蘇聯的軍事壓力,但是卻依然向蘇聯提供各種貸款,銷售先進的產品和設備獲得利潤,在他們的心中,蘇聯并不是那種你不提供貸款,不銷售設備和產品就會崩潰的對手,因此他們傾向于繼續和蘇聯維持經貿關系。這讓里根政府耗費了很大的外交資源,來說服歐洲各國和美國統一行動,徹底的切斷向蘇聯和以波蘭為核心的東歐國家提供貸款融資支持,銷售先進設備,轉讓技術的渠道。
我覺得這一點對目前的中國是有啟示的,
那就是歐洲各國其實是可以爭取的對象,不僅是美國人需要投入外交資源說服歐洲,而且歐洲國家自己也會權衡和蘇聯的經濟利益。
現在中國和歐洲的經濟往來非常大,歐洲公司在中國市場有巨大的收益,這是一個有利因素。
不只是歐洲,像我們周邊的韓國,東南亞等等也是類似的,讓他們認識到中國是不可戰勝,不會崩潰的對手,會使其傾向于和中國和合作,反正都搞不死,那自然通過合作獲取利益就是現實的選擇。
另外就是破壞美國搞反華同盟的努力,其實展示中國的實力,讓世界各國意識到中國難以戰勝非常重要,因為反華是要付出代價的,如果我付出了代價也贏不了,那我為什么要這么做呢?八十年代歐洲各國就認為反正蘇聯又垮不了,那我為什么不向其提供資金貸款,出售技術和設備撈一筆錢呢?
以前我們是搞韜光養晦,試圖隱藏自己的實力,低調的發展,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美國對中國的態度逐漸的發生了改變,也就是說,中國已經逐漸處于想韜光養晦而不得的階段,而這個時候的策略也應該隨著外部形勢的變化而變化。
讓西方普遍認識到,中國的發展是不可遏制的,跟隨美國制裁壓制中國,除了讓自己耗費極高的成本之外,也是不會成功的,因此不如和中國展開貿易,加強經貿聯系,從中國不斷獲取現實的利益,從中國的發展和這個全球最大市場中獲利。
這種認知不僅是在歐洲國家形成很重要,也需要在美國內部促成越來越多的形成這種認知,當哪天這種認知在美國成為主流之后,其實中美之間發生大沖突的可能性就很低了。
韜光養晦與高調秀肌肉,是不同時期的不同策略,是一個國家需要根據不同的國際形勢發展做出的不同反應,就像一個商人,以前他采取的策略是低調不讓別人知道自己有錢,但是有一天劫匪已經很清楚他身上有錢了,已經當面持刀威脅他把錢交出來了,這個時候他的策略就不應該再是尋求低調,試圖說服劫匪相信自己沒有錢,這樣已經沒有用了。
而是應該拿出自己的槍,以及一揮手身后跳出來十幾個持槍保鏢。
我國在2019年國慶閱兵展示了各種新式武器,這幾年在臺海不斷的軍演,以及不斷的官宣各種新武器入列的信息,都是在展示我們的力量和秀肌肉。
第二點感受是:對內一定要穩定,對外不要輕易戰爭和擴張
在書中出現兩個最多的國家名字,就是波蘭和阿富汗。
波蘭是蘇聯集團在東歐最大,經濟實力最強的國家,可以說是蘇聯在東歐的核心,然后在波蘭由于經濟形勢的欠佳,一個叫做“團結工會”的反對黨長期組織各種罷工,和從事反政府的活動,而在本書中,里根政府通過各種手段向團結工會提供了資金,通訊工具,以及政治支持。
美國通過聯合歐洲國家對波蘭的強硬經濟制裁,這讓波蘭政府即使大量逮捕了團結工會的領導人員,卻又不得不釋放和特赦,以免于遭受來自西方的聯合經濟封鎖,導致更為嚴重的經濟打擊導致經濟崩潰。
1982年10月,波蘭宣布反對黨團結工會為非法,結果第二天美國就宣布暫停波蘭的貿易最惠國待遇,波蘭對美國出口產品關稅大幅增長,直接導致波蘭對美國出口大幅下滑。
而蘇聯為了保持波蘭的運行,則不得不向波蘭提供大量的資金和貸款,每年需拿出10-20億美元的資金來支援波蘭政權的持續運行,這就導致波蘭持續的成為了蘇聯的一個失血點。
對于蘇聯來說,在自己的勢力范圍以內出現了持續的反對運動,內部政治局勢不穩,而又因為擔心西方的經濟制裁不敢徹底的壓制波蘭的反對派,結果成為內部的一大亂源。
這也反應了蘇聯的經濟實力基礎其實是不牢靠的,使得其盟國波蘭不得不忌憚來自美國和西方國家的經濟制裁,沒有辦法強力的鎮壓本國的反對派。
而值得注意的是,在波蘭問題中,美國之音和自由歐洲廣播電臺都被用來向團結工會的激進分子下達指令,而且作為中立國的瑞典(不是瑞士),成為了美國向波蘭團結工會運送通訊工具等物資的通道。
世界上其實沒有真正中立的媒體和國家,各國的媒體都是為本國的國家利益服務,瑞典這樣的中立國,也是表面上的。
另外一個地方就是阿富汗,八十年代蘇軍持續的在阿富汗作戰,耗費了大量的軍費,而美國中情局則親自上場訓練阿富汗的游擊隊員,并且向阿富汗提供了大量的武器,同時書中提到中國也成為了美國的聯合對象,中國也向阿富汗游擊隊提供了火箭筒等武器。
這里面非常值得注意的是穆斯林世界在阿富汗戰爭中表現出來的一體性,埃及在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初期和蘇聯緊密軍事合作,因此有大量蘇制武器。
美國CIA在埃及購買蘇制武器,再在巴基斯坦情報機構的協助下通過巴基斯坦運送給阿富汗抵抗軍,同時沙特在此過程中也承擔了部分的資金。
可以看出在此過程中,蘇聯做出的錯誤決定,不僅是和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敵對,也和中國敵對,同時在阿富汗戰爭中也和穆斯林世界對立了起來,這對于蘇聯來說在戰略上是不正確的。不過有意思的是,穆斯林世界在表現出一體性的同時,卻又體現了自利性,埃及對購買武器的美國人漫天要價,提供的卻是過時老舊的武器清理庫存。這使得美國中情局局長凱西去埃及會見總統薩達特時也對此提出抱怨。
另外有意思的是沙特對于阿富汗的支持,這并非完全是因為同為穆斯林的緣故,而是親美的沙特,認為自己處于蘇聯的包圍之中,蘇聯向沙特周邊的伊拉克,也門,敘利亞都派遣了軍事顧問,這讓沙特感受到了威脅。
同時,美國在阿富汗戰場還直接提供了對空的毒刺導彈,并且還進行了培訓,這讓阿富汗游擊隊掌握了對蘇軍的巨大威脅,因為一架飛機連同飛行員的價值高達幾百萬乃至幾千萬美元,毒刺對空導彈擊落蘇軍戰機,讓蘇軍遭受極為嚴重的損失,首批提供給阿富汗游擊隊的200枚毒刺導彈竟然有75%擊中了目標。
第三個感受是,蘇聯經濟存在缺陷,賺取硬通貨能力差,依賴油氣出口獲取外匯成為蘇聯的致命命門,同時還依賴歐洲的貸款。
美國致力于減少蘇聯的油氣收入,是因為細致的分析了蘇聯的經濟結構,在七十年代因為全球石油價格上漲,蘇聯的石油出口收入竟然因此增長了272%,而實際出口量僅僅增長了22%,全球石油價格每桶增長1美元,則蘇聯每年可獲得差不多10億美元的外匯,而往反方向推論,則全球石油價格每桶下降10美元,則蘇聯將每年損失100億美元。
在大部分的年份里面,蘇聯出口石油和天然氣賺取的外匯占到了60%-80%。
總之,“世界石油市場的價格對蘇聯經濟的生存能力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降低油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里根政府面臨著來自美國內部石油生產商的壓力,因為油價降低意味著國內能源生產商的收入下降,甚至當時的副總統布什也反對降低油價,因為美國生產石油的得克薩斯州是他的政治基地。
同時說服沙特人降低油價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幸而當時沙特面臨著財政收入危機,原因很簡單,七十年代全球油價上漲,而北海油田的發現使得英國和挪威石油產量上升成為石油產出大國,沙特為了支撐油價做出了減產的決定,從1981年的日產1000萬桶下降到了1985年的每天200萬桶試圖支撐油價,但不管是其他OPEC(石油輸出國組織)國家,還是英國和挪威等國都并未跟進減產,造成了沙特全球份額下跌,財政收入大減。
美國說服了其盟友沙特在1985年大幅增產石油,通過增產來搶占全球份額,降低世界石油市場的價格,日產量從每天不足兩百萬桶,在幾個月內上升到日產量900萬桶。
1985年11月國際油價尚且還有30美元一桶,到五個月后竟然下降到只有12美元一桶。
石油價格的降低,使得蘇聯和西方的貿易在1984年還是順差,到1985年卻變成了逆差,不僅如此,蘇聯出口僅次于油氣的第二大商品是軍火,而大量的蘇聯軍火是出口到伊朗,伊拉克和利比亞等依靠石油獲取收入的國家,在七十年代石油市場繁榮的年景,蘇聯的軍火出口增加了五倍。
而八十年代這些國家石油收入的降低,導致進口蘇聯軍火的能力下降。
到1986年,蘇聯軍火的出口也下降了20%,到1986年7月,蘇聯進口一臺西德的工業設備所需要出口的石油竟然比一年前多出5倍,硬通貨(外匯,黃金等)的缺乏導致蘇聯幾十個工業項目暫停,其中包括雷諾汽車公司的一個12億美元汽車廠改建項目。
不僅如此,美國還說服盟國減少向蘇聯集團的成員國提供各種資金和貸款,外資流入的減少打擊了東歐各國的經濟,制造了困難,1982年春天西方停止向匈牙利提供11億美元的短期貸款,而羅馬尼亞原本可以獲得的15億美元貸款被撤回。
不僅僅是蘇聯的盟友,美國也在歐洲設法切斷各國流向蘇聯的優惠貸款,美國官員在歐洲的訪問,發現西歐各國向蘇聯提供的貸款竟然低于市場利率,法國為了建設蘇聯到歐洲的天然氣管道項目提供的貸款利率只有7.8%,美國提議這樣的優惠貸款補貼一律停止,這樣蘇聯就不得不以17%的利率獲得資金。
當時蘇聯有一個最大最關鍵的項目,就是向歐洲提供天然氣的烏連戈伊-6號項目,這個項目從西伯利亞北部的烏連戈伊天然氣田通向捷克斯洛伐克,全長3600英里(超過5700公里),會連接到西歐的天然氣網上,每年向法國,意大利和西德輸送天然氣,每年將為蘇聯帶來大約300億美元的收入,這可是一筆巨額的資金。
而這條管線也成為美國人重點破壞建設的對象。
由于這條管線和歐洲的直接利益相關,因此當美國人決定對用于管線上的驅動氣體的渦輪機上的轉軸和葉片進行禁運(是通用電氣公司制造的),蘇聯人派出代表團在法國尋找替代品,最終在法國的阿爾斯通公司那里買到了,該公司是GE之外唯一具備該產品生產能力的公司,由此可見歐美利益的不一致性。
而美國當然要破環和阻止歐洲盟友向蘇聯提供關鍵設備。
第四點感受是,蘇聯的科技發展是偏科,高度集中在軍事領域,而民用技術領域非常落后,高度依賴西方的民用技術,這使得美國一旦切斷西方向蘇聯的技術流動,蘇聯將耗費極高的成本獲取技術。
獲取西方的先進技術對于蘇聯來說確實至關重要,因為如果每一項技術都要自己從頭研發,其投入的資金將是天價,而耗費的時間也更長。
這就跟我們需要去學校學習一樣,在學校可以短時間內學會前人總結研究出來的科學知識,而不是自己還要從頭發現一遍牛頓三大定律和麥克斯韋方程組。
我國1949年建國后,也是同樣的思路,耗費資金引進了蘇聯的156個大項目,以及四三方案引進西方26個大項目,都極大的促進了我國的科技和工業發展。
美國人估計蘇聯有大約10萬人在從事技術文件的翻譯工作,以學習西方科技。
但即使是美國人也承認,蘇聯對于它能夠獲得的東西并不采取竊取的辦法,而是花費至少幾十億美元大量購買,絕大多數是從歐洲國家購買的,而蘇聯對于那些自己難以突破又無法從西方通過合法途徑獲取的瓶頸技術,則通過間諜情報工作來獲取。
美國人決定說服歐洲各國一起嚴厲限制和封鎖向蘇聯的技術流動,尤其是對于石油天然氣工業這樣的關鍵領域,蘇聯的油田和氣田隨著不斷開采,容易開采的部分逐漸耗盡,而要維持油氣產量,則需要不斷的發現和開采新的儲量,這些儲量都埋藏在開采難度高的地質條件中,而這就需要復雜先進的西方技術。
美國人估算蘇聯人為了維持油氣產量,在70年代初期每年需要投入46億美元,而到了1976年-1978年,每年的投資達到60億美元,而到了八十年代初期,每年的投入進一步增長到了90億美元。蘇聯人在可以穿透堅硬巖石長期使用的回轉式鉆機,路上勘探技術和海上勘探鉆井技術方面都比較薄弱。
如果不能從西方獲取這些產品和技術轉讓,那么蘇聯自己需要耗費數十億美元進行研發,這是一筆巨大的開支。
美國人執行技術禁運這一想法的機構是巴統委員會這個國際組織,西方的盟國都在該委員會,
美國提出首先要嚴格執行出售先進計算機及其電子部件,光導纖維,半導體和各種冶金方法給蘇聯的禁令,同時限制西方在蘇聯集團境內建設工廠,
其次美國建議所有與蘇聯簽訂的價值1億美元以上的合同都必須在巴統委員會審批,這就實際上讓美國人擁有了否決權,美國人還要求擴大禁運的技術范圍。
應該說在以上的過程中,美國并不是一帆風順,西歐各國由于自己國內經濟形勢的影響,有和蘇聯做生意的愿望,當時英國的失業率快到 14% ,法國是 9% ,西德幾乎是 8% ,而新建天然氣管道可以在歐洲創造幾萬個就業機會。
而在限制天然氣管道建設上,歐洲各國也采取了和美國不一樣的立場,他們提出歐洲國家已經參與的項目還是繼續,只是美國公司宣布退出的油氣項目,歐洲公司不得去填補空缺。可見在對待蘇聯的態度上,歐洲國家和美國始終是不一致的。
而美國人當然否決了這種提議,他們要的是對蘇聯更加強硬。
決定蘇聯命運的還是自身的能力建設
蘇聯連運送油氣的大口徑管道都不能自己制造,美國在八十年代估計,到八十年代末的剩余時間蘇聯總共需要從國外進口1500萬-2000萬噸鋼管,同時還需要精密的勘探設備,高負荷潛水泵,以及還可能需要用于氣體壓縮機的大馬力渦輪機。
決定蘇聯不可能什么都自己制造的原因,我想還是其經濟總量和人口總量都落后于西方國家,這使得蘇聯缺乏足夠的資金在所有的領域都搞技術開發實現自主化,只能有所選擇和取舍,另外缺乏市場經濟制度,也使得蘇聯即使連自身人口的經濟潛力也未能充分發揮出來。
在書中,美國人還記錄了蘇聯采取的EOR(增加石油采收率)的計劃,希望采取新技術以增加老油田的產量,以及對含有重油的油田進行開發,但是缺乏技術能力,蘇聯不能制造熱力采油所需要的蒸汽發生器,也沒有能力生產用于油氣開采的表面活性劑或者聚合物,不得不試圖從西方獲取技術。
第五點感受是,美國通過1983年3月里根總統講話宣布的SDI(戰略防御倡議),也就是熟知的星球大戰計劃,成功的把蘇聯拖入了軍備競賽。但這個是有深刻的背景原因的,因為蘇聯方面有的軍官認為在發生在二十年代的第一次軍事革命中,坦克和飛機取代了騎兵和戰馬,而在五十年代的第二次軍事科技革命中,核武器和導彈出現了,超過了轟炸機和常規炸彈的威懾力,在這兩次軍事科技革命中,蘇聯都跟上了西方的步伐,
但是在第三次軍事科技革命中,微電子和計算機技術占了主導地位,而恰恰不是蘇聯的強項。
一些蘇聯官員也認為美國的SDI計劃會有讓蘇聯在軍事技術方面大大落后的風險。
不僅如此,美國方面還實實在在的增加了軍費支出,在里根執政的前幾年里,美國的軍費每年增長達25%,1985年比1980年的國防支出翻了一倍,到八十年代中期,美國的軍費開支超過了蘇聯,這是自60年代末來的第一次。
與之對應的是,蘇聯1981-1985年的軍費支出也增長了45%。
來自美國的軍事研發競賽壓力,使得蘇聯不得不維持高額的軍費支出,這減少了蘇聯可以用于民用科技和民生的資金。
最后我再簡單的總結下,美國搞垮蘇聯用的這些路數,其實今天也用在了中國的身上:
1:提供資金給蘇聯勢力范圍內最大的反對派---波蘭團結工會,通過不斷的罷工和抗議,使其成為蘇聯的一個失血點。今天美國在新疆也是類似的套路,其實新疆本來沒有什么事,恐怖分子是各族人民共同的敵人,但美國卻持續不斷的通過制裁等各種手段,試圖使新疆成為中國的一個不穩定點。
2:直接提供各種武器和培訓給阿富汗人,讓阿富汗游擊隊替美國打仗,造成蘇軍的嚴重傷亡,目前美國也是這么對臺灣的,提供各種武器和培訓。
3:通過說服沙特壓低世界石油價格,打壓作為蘇聯主要外匯收入的油氣出口收入。 中國今天的經濟結構顯然比蘇聯強不少,美國 2018 年是通過貿易戰加關稅的形式來打壓中國的出口,想促使中國的產業鏈外遷,回流到美國或者搬遷到東南亞等地區,但實踐證明了效果不好,不過今天美國仍然在堅持走這一路線,蘋果現在就感受到了美國的走向,就在逐漸的提高中國大陸以外的產能。
4:聯合歐洲盟友對蘇聯實施技術和關鍵設備的禁運。
這一點美國現在也在聯合其盟友對中國做同樣的事情,當然這個主要是集中在半導體,軍工技術等方面。
5:通過SDI(戰略防御倡議)也就是星球大戰計劃,大幅增加軍費把蘇聯拖入軍備競賽,這個美國現在的軍費是全球前十位除了它自己的另外九個國家之和。顯然中國并沒有跟進,我們的軍費增加有自己的節奏,其背后的原因是中國目前并不追求全球霸權,而只是追求自身的國家統一,以及保持周邊亞太地區的和平穩定。
還有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我國民用科技在飛速進步,其實為我國軍事科技進步節約了大量的資金,因為很多技術在生產民用工業品從市場獲得收入的過程中就研發出來,不需要再重新研發。
我覺得美國也是類似的,美國的軍事科技和民用科技是雙向流動的,不少軍事科技轉化為了民用科技產生了巨大的利潤,而反過來民用工業品的進步也可以用于軍事用途。
今天美國的實體清單把一堆中國的人工智能公司放了上去,我覺得背后最大的原因是美國方面認識到人工智能在軍事領域有著巨大的應用價值。
最后,我覺得蘇聯之所以輸掉冷戰,背后最核心的原因還是自身的真實實力其實和西方有著巨大的差距,但是卻要勉力維持一個龐大的霸權和勢力范圍,這顯然本身就超出了蘇聯的國力,違背了有多大能力辦多大事的原則。
今天中國和蘇聯的區別就非常大了,
首先我國的體量和實力是遠遠超過當年的蘇聯的,我國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形成了科技到產品到市場的正向循環,出口的主力是工業品,其中尤其以機械電子產品等技術含量較高的產品居多,是世界第一大工業國和第一大出口國。
另外我國不搞擴張,我們沒有像蘇聯入侵阿富汗那樣長期在外國耗費大量資金和人力,也沒有像蘇聯那樣為了維持在波蘭的勢力范圍不得不持續投入資金,我國即使連實現臺灣統一這件事都是非常慎重的,在全力的做各種準備,并沒有輕舉妄動。
因此總體上我國目前的情況是比當年的蘇聯可以說是差異非常大的,我國2021年經濟總量已經是美國的77%了,也不追求擴張和謀求世界霸權,未來完成國家統一,邁入發達國家門檻總體還是比較穩的。
往期文章鏈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