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由江蘇省外事辦公室、江蘇省文化和旅游廳共同主辦的江蘇省和日本友好姐妹城市青少年繪畫展在東京中國文化中心開幕。開幕式上,吳昌碩藝術基金會、日本華人文聯攜手邀請到了吳昌碩先生的四世孫吳超,與現場觀眾講述了吳昌碩早年從藝歷程,在“歲月印痕”中讓我們更加真切的感受大師們的創作理念和心路歷程。
東京中國文化中心主任羅玉泉、丁鶴廬研究會會長丁如霞、日本華人文聯主席晉鷗、日中友好協會常務理事永田哲二、在日華人攝影家交流協會會長馮學敏、日中水墨藝術協會會長王子江、日本國際經濟文化促進協會會長日野由美子、陜西省新聞書畫家協會主席陳五季、中文導報社副編輯長張石、日中青少年文化藝術交流協會理事長潘桂芳、日中青少年文化藝術交流協會會長高橋陽子、東京國際慈善協會會長長野靜子作為嘉賓出席了本次活動,并與吳昌碩先生的曾孫吳超一同為本次江蘇省和日本友好姐妹城市青少年繪畫展剪彩。
剪彩儀式結束后,吳超做了《吳昌碩與海派藝術》的主題講座。吳超從吳昌碩的早期的人生經歷,到藝術創作歷程,以及海派書畫藝術的興起,再到吳昌碩對海派書畫藝術的貢獻,讓我們近距離感受吳昌碩先生在詩、書、畫、印各個領域中筆耕不輟,刻苦修煉的精神以及精湛的藝術造詣。
海派代表了中國近代以來最具活力的地方文化之一,它堅持了本土也接受了外來文化,對中國近代的文化與風氣有很大的影響與領頭作用,直到今天依然在影響中國的文化。在海派書畫史上,一代宗師吳昌碩的光芒無疑是最為耀眼的,他的藝術影響到他以后的二、三代人及近代海派諸家。
海派書畫的特點——
在傳統的基礎上破格創新,流派自由,個性強烈,注重品學修養,融合民間藝術,適應時人的審美情趣,力求雅俗共賞。同時,善于借鑒,吸收外來藝術的長處。
吳昌碩——
海派藝術領袖之一,近代詩書畫印巨匠,是公認的一面旗幟。晚清民國時期著名國畫家、書法家、篆刻家,“后海派”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長,與厲良玉、趙之謙并稱“新浙派”的三位代表人物,與任伯年、蒲華、虛谷合稱為“清末海派四大家”。他集“詩、書、畫、印”為一身,融金石書畫為一爐,被譽為“石鼓篆書第一人”、“文人畫最后的高峰”。其廣收博取,創設“吳派花卉”,雄渾樸茂,氣勢逼人,饒具金石氣息。奔放處不失法度,精微處能得氣魄。用筆、施墨、敷色、題款,均有高超造詣。書法篆刻,尤為別具一格。在繪畫、書法、篆刻、詩文、金石等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詣。作為海派后期的大師級人物,海派藝術領袖之一,對海派藝術的發展有著深遠影響,當代眾多書畫大家都從他的作品中汲取營養。
1912年,吳昌碩是以年近古稀的高齡正式移居上海。在上海,憑借 “昌碩”二字行世的他,可以說才是真正成為了吳昌碩,并由此完成從藝術大家向海派藝壇旗幟性人物的嬗變。在上海,吳昌碩完成了藝術上的“暮年變法”,擎起海派藝壇大旗,凸顯了海派文化兼收并蓄、與時俱進的精神。
吳昌碩“暮年變法”——
在傳統的文人潑墨大寫意中,參以酣暢淋漓、郁勃陽剛的金石筆法,糅合進西洋紅等鮮艷奪目色彩,強化視覺效果,最終呈現出雅俗共賞的風格。吳昌碩的學生陳師曾稱其為“紅花墨葉派”,由此也影響了齊白石畫風。值得引起關注的是,早在定居上海之前,吳昌碩就時常往來上海,與這座城市有了千絲萬縷的聯系。暮年立足上海,吳昌碩更不僅僅作為藝術大家個體而存在,還打造出一個大師級藝術團隊,開創了近代中國美術史大師輩出、成就卓然的重要時期。他一人培養的大師級人物就包括陳半丁、陳師曾、潘天壽、沙孟海、錢瘦鐵、諸樂三、王個簃等。缶翁門下弟子多達百余人,就連梅蘭芳、荀慧生也曾數度登門求教。梅蘭芳每次來滬演出,都第一時間拜訪吳昌碩,或請益書畫,或談詞論曲,吳昌碩也常以書畫相贈。在吉慶里的狹小寓所,可謂海派熱鬧的“藝術沙龍”,一眾名家在此揮毫潑墨,詩文唱和,對20世紀整個中國繪畫發展進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粗枝大葉圖》——
吳昌碩83歲時所繪的藤本芙蓉,是其純熟藝術風格的代表,上世紀30年代曾在萊比錫國際藝術展中摘得銀獎,也曾于1984年登上郵電部發行的《吳昌碩作品選》特種郵票。芙蓉花是木本植物,吳昌碩此前畫過不少,在這幅畫中,他卻突發奇想,將芙蓉花想象成了藤本植物,粗藤與書法線條般筆墨產生的風動搖曳效果精彩至極。
《紅衣達摩像》——
高約1.5米,吳昌碩平生所作最大的人物畫。借這幅畫,彼時定居上海不久的吳昌碩是在吐露心跡,達摩一葦渡江、九年面壁修法的決心,正是其準備開創 “霞紅海碧”之新局面的決心。畫中達摩的紅色袈裟以朱砂涂就。最令人拍案稱絕的,是以瀟灑又厚實的中鋒石鼓線條揮就的幾條衣紋,果斷又醇韻十足。
《鶴壽圖》——
吳昌碩八十歲時曾寫了80個“壽”字分贈親友,其中這幅特別精彩。石鼓“壽”字線條如千年古藤,百折不撓,力能扛鼎;字形顯長形,意寓長壽。王一亭在“壽”字下添一回頭鶴。鶴壽千歲,樸拙之狀與上方壽字相得益彰。王一亭是吳昌碩“道緣亦隨”的知音。正是王一亭力邀吳昌碩“移家海上”,最終定居山西北路上的吉慶里,并給予他生活上的支持和經濟上的幫助;他們也同為豫園書畫善會的主要創辦者,這是海派畫壇第一個以書畫義賣慈善濟世的組織。
《食金石力,養草木心》——
吳昌碩84歲時贈予弟子王個簃的隸書四言聯。充分說明他的藝術主張與教育行路方向。金石力,指的是鐘鼎上的金文與刻在石碑上的文字所具有的味道,是由傳統而來的學養;草木心,指的則是對于百姓生活與自然的觀照。此二者并重,使得吳昌碩在世俗和傳統間找到可相通之處,以傳統文化的智慧去體察現實生活、人的真情實感,從此與海派繪畫共同成長。
在中國美術史上——
海派是一座高峰,高聳入云,蔚為壯觀;
海派是一條河流,曲折迂回,奔流不息;
海派是一面旗幟,迎風招展,舞引清風。
海派藝術的啟始,即以石破天驚的影響力震動整個神州畫壇,在中國近現代大大小小、地域性的畫派中,海派陣容強大,不乏開宗立派的大師,而且代有傳人。這在我國美術史上,甚至在世界美術史上也是罕見的。
講座結束后,吳超為現場觀眾帶來了兩張特別的郵票,它是在上世紀的1984年也就是38年前為紀念吳昌碩先生誕辰140周年,由時任西泠印社社長沙孟海題字,北京郵票廠印制,杭州郵票公司發行的,并鈐蓋了吳昌碩先生的自用印《梅花手段》,使得愈顯珍貴。吳超還為現場觀眾帶來了自己親筆書寫的“福”字,為大家送上提早的新年祝福。
吳超,1952年生于上海。字蘇梅,號缶丁。海派藝術大師吳昌碩先生四世孫1988年赴日留學,多次在日本各地舉辦吳昌碩藝術講座及舉辦《吳昌碩四代展》和《吳超書法展》,受到日本各界好評。回國后長期致力于研究并積極參與吳昌碩藝術研究會和上海吳昌碩紀念館的工作。曾無償向吳昌碩紀念館、西泠印社等藝術團體捐獻吳昌碩、吳東邁、王個簃等藝術大家的作品,并多次在文匯報、新民晚報、上海人民廣播電臺等媒體上發表關于吳昌碩藝術研究的文章。在研究及鑒賞吳昌碩藝術方面有相當的造詣。現為中國西泠印社社員、上海書法家協會會員、上海市吳昌碩文化藝術基金會理事長、上海吳昌碩藝術研究協會副會長、海上書畫名家后裔會名譽會長、石鼓文書法體非遺傳承人。同時還應邀擔任了新加坡國際文聯顧問及澳大利亞中華情總會高級顧問。
(MC東京 陳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