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生產的降落傘自己先跳
在華為旗下專注于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挖掘研究的諾亞方舟實驗室里,任正非談及人工智能發展重點,是表示我們所有的人工智能要自己的構思自己先吃,自己生產的降落傘自己先跳,基于巨大的網絡存量,現階段人工智能要聚焦在改善服務上,服務是公司最大的存量業務,也是最難的業務。
如果人工智能支持GTS,把服務做好,五年以后自己的問題解決了,人工智能也有不是世界一流,2016年十月份,任正非在未來研發大會上,又用了降落傘的說法。他說,今天我們集借2000多名高級專家及高級干部走向戰場,讓他們真正去理解客戶的需求,背上他們自己制造了降落傘,空降到戰火紛飛的戰場。
春江水暖鴨先知,你不下水,怎么知道天氣變化?自己生產的降落傘,自己先跳是來自美國部隊的典故,這個故事是說二戰期間,美國的某部空軍被德軍擊敗,巴頓將軍臨危受命,擔任了該部空軍的軍長。
巴頓發現空軍士兵的死亡率極高,原來很多士兵在飛機出事后打算跳傘,但很多傘包根本打不開,得知真相的巴頓將軍暴跳如雷,他找到生產降落傘的廠商質問原因,廠商的回答是他們在質檢的時候合格率已經達到了99.99%,但是無法保證每一個降落傘都沒有問題。
巴頓將軍憤怒的從降落傘生產線上,順手拿下幾個成品丟給廠商負責人說,穿上你們自己生產的合格產品,給我從飛機上跳下去,制造降落傘的廠商嚇的立馬求饒,因為誰敢保證自己背的這個降落傘不是那個0.01的概率。
這件事情之后,巴頓將軍再也沒有聽下屬報告過降落傘打不開的問題了。
任正非用自己生產的降落傘自己先跳這個典故,意思是提醒華為人,務必對華為的產品和服務用心,要提高品質,保證不出任何差錯。
自己的降落傘自己先跳,現在已經成為了華為內部經常說的一句話,那么華為自己是如何做到的?華為的做法是自己的產品和服務,先服務于華為自己,先接受公司內部的實踐檢驗,任何一項新的技術、產品、服務或者是解決方案,華為都會反復的檢查驗證,持續優化,在效果最優之后,才會交付給合作伙伴和客戶。
華為旗下,有一個自營的電子商務平臺華為商城,這個商城所用的it架構解決方案,大多數都來自華為內幕,華為商城一開始就率先使用了華為云,之所以用華為云就是要看看華為自己的東西是否好用,是否穩定,尤其是能否經得起高峰期的考驗。
2016年華為發布保時捷版華為商城,單日用戶量激增了五倍,高峰期有數百萬的用戶同時在線搶購,九個小時的業務交易量上億元,而華為云支撐了這些業務,傳統電商企業支撐如此大的動態流量,需要幾十上百人的團隊來負責系統的運維管理,而華為商城的運維團隊只有不到十個人。
因為華為云提供的解決方案,可以極大的簡化華為商城的運維工作,讓管理變得簡單,華為在自己的華為商城驗證優化了華為云等產品之后,才開始把這些產品和服務用于自己的客戶。
這個原則在華為手機芯片上也體現的非常充分,早在2004年,華為就與ARM公司開展合作,啟動基于ARM架構相關的芯片的開發,這個產品的開發,涵蓋了智能終端、通信、存儲、服務器等各個領域。
2009年的時候,華為推出智能手機處理器K3,也就是麒麟芯片的前身,如今麒麟芯片已經把手機帶入了智慧時代了,2016年華為推出了鯤鵬916服務處理器,之后又重磅發布了鯤鵬920,這一系列芯片,首先被應用到了華為自己的手機上,剛開始的時候,芯片性能的確不佳,導致早期華為的手機出現了很多問題。
但是這也讓華為的芯片可以迅速的迭代,最終研發出了性能優異的高速芯片,大大提升了華為的手機性能,當這些芯片在華為系列手機中應用非常成熟以后,華為才開始給客戶供貨,華為的這種做法,其實是將產品不成熟帶來的潛在風險全部攔在了公司內部,由自己來承擔所有的風險。
顯然呢,這需要智慧,需要勇氣,更需要巨額的資金投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