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和廟一般都是祭祀活動的場所以及從事祭祀活動人員的住所。
寺和廟所形成的祭祀文化也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對外宣布的全國文物保護單位當中,寺廟以及相關設施就占到了總量的一半,由此可見其重要程度。
隨著歷史的發展,寺和廟建筑已經形成了非常鮮明的民族風俗和民族特色。
現如今由“寺”和“廟”合稱的“寺廟”,也逐步發展成為了佛教寺院的稱詞。
但是在古代,“寺”和“廟”的區別還是非常大的:“寺”在古時候是官府管轄,屬于朝廷行政機構,而“廟”只不過是人們日常用來祭祀神明的地方。
比如《紅樓夢》中,就有有鐵檻寺、葫蘆廟、饅頭庵、清虛觀、土地祠……
秦可卿出殯前的棺槨就寄放在鐵檻寺;葫蘆廟里的葫蘆僧幫著賈雨村判假案;饅頭庵是王熙鳳與靜虛老尼公然弄權之處;清虛觀是賈府上下端午打醮游玩的地方……
那么,這其中的寺、廟、庵、觀、祠到底有何區別呢?
廟和寺的區別
廟作為人們進行供奉和祭祀的場所,主要分為三大類:宗廟、賢廟、神廟。
宗廟,是用來供奉和祭祀祖先的處所。
在《過秦論》當中記載道:“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而其中的“七廟”便是指天子的宗廟,《禮記.王制》當中也有著“天子七廟”的說法。“七廟隳”則是指天子的宗廟被盡數毀掉,有國滅家亡之意。
紅樓中的葫蘆廟便是十里街的一處宗廟。
賢廟,主要用來供奉和祭祀一些有才有德之人的地方。
例如我們熟知的祭祀孔子的“孔廟”還有“圣廟”、“文廟”,祭祀關羽的“關帝廟”,岳飛的“岳王廟”,還有將關羽與岳飛放到一起祭祀的“武廟”等等。
神廟,主要用來供奉神佛仙家的地方。
著名詩人陸游在他的《過小孤山大孤山》中有句:“廟在山之西麓,額曰‘惠濟’,神曰‘安濟夫人’。”這里的“廟”便是指“神廟”的意思。
而“寺”則是專門供奉和祭祀“佛”的場所。
佛法傳入中國后才有了“寺”,最初是宣講佛教的機構。
漢明帝時期,天竺僧人從絲綢之路用白馬馱來四十二章經書,為了安置這些高僧便在帝都建了著名的古剎“白馬寺”。
佛教逐漸普及后,興建了大量的佛寺,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就能一窺“寺”的繁盛。現存的比較著名的寺有河南嵩山少林寺。
而除了寺廟之外,還有“庵”、“祠”、“觀”等。
庵、觀、祠的區別
“庵”自然就是我們所知的尼姑、女道修行的居所。
像《紅樓夢》的饅頭庵里的靜虛老尼和智能小尼、櫳翠庵里住著帶發居士妙玉。
“觀”是道教的廟宇。一般為了修行地處僻靜,主體建筑是三清殿,供奉著道家的三清道祖。寧國府的賈敬喜好燒丹煉藥,便在玄真觀修煉。
而“祠”則是祠堂,特指在宗法制度之下,同一先祖的后輩們共同祭祀祖先的場所,有時候也指公眾或者是某個階層為共同祭祀某個任務而修建的房屋。
著名詩人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有句:
“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
“佛貍”是當時北魏太武帝的小名,當時其在擊敗宋文帝之后帶兵一路追到瓜步山,在山上建立了行宮,也有是現如今的“佛貍祠”。
一言以蔽之,“寺”和“廟”兩個宗教活動場所最大的區別還在于人!
“寺”屬于佛教建筑,當中主要的修行人群是和尚,信仰佛教;而“廟”的建筑類型屬于道教建筑,修行的人群以道士為主。
道教屬于我國本土宗教,歷史非常悠久。佛教是唐朝時期才開始大量從印度引入,而在秦朝大統一時期則已經有了廟,所以在我國廟的歷史要比寺悠久的多。
兩者所供奉的人也不大相同,寺當中所供奉的一些佛教神明大多都是佛或者菩薩。
這些角色在名著《西游記》當中均有出現過,例如觀音菩薩、文殊菩薩、地藏菩薩、彌勒佛、阿彌陀佛等等。
而相對的廟當中所供奉的則是另一部分神或者一些著名的歷史人物。
例如《西游記》天宮里的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山神、河神、龍王、財神等等,還有著名歷史人物,孔夫子、關羽、岳飛等。
寫在最后
在佛教沒有引入我國之前,我國最早的“寺”主要是官吏辦公的地方,例如大理寺、鴻臚寺等。
寺在史籍中也有“侍”的解釋。《經典釋文》有注解:“寺,本亦作侍,寺人,奄人也。”到了漢朝的時候更是有了所謂的“九寺”、“九吏”的說法。
我們熟知的“卿”,古時候朝廷中級別非常高的行政官員的辦公地點,就是在“寺”當中。他們會在“寺”里處理公務,其中包括掌管國家錢財、糧食、刑獄、保衛等等事務的官員也都在此處。
《毛傳.隱公七年》中寫道:“白漢以來九卿所居謂之寺”,我們得知“寺”最早作為佛教的寺院是從東漢開始的。
相傳在永平年間,漢明帝命羽林郎蔡、泰景等人出使天竺,帶回來四十多卷佛經以及釋迦牟尼的雕像,迦葉摩騰和竺法蘭兩位天竺高僧也來到了洛陽鴻臚寺。
因為佛經使用白馬馱來的,所以給印度僧人修建、專門用來弘揚佛法的寺院取名為“白馬寺”,吃穿住行形同官署,規格非常高。
隨著佛教在我國的傳播,寺的建造也越來越多。唐朝時期寺院原本的機構職能不斷地淡化,反而佛教氣息漸漸濃厚起來。
在之后,雖然官署仍然將其稱之為“寺”,一直到清朝末年的時候,才將其改稱為大理院,但在民間意識中,“寺”早已經成為了佛家之地。
“廟”的歷史則比“寺”早上許多,最初是指帝王、貴族們供奉祭祀先祖神位的宮室。在《古今注》中說道:“廟者,貌也,所以仿佛先人之靈貌也。”
廟有著貌的諧音,古時候人們認為在這里能夠見到祖先的容貌,所以將這類建筑稱之為廟。
隨著時間推移,佛家與儒家思想的大融合,民間漸漸將“寺”和“廟”衍稱為寺廟,用以泛指燒香拜佛的地方了。
文化融合的過程也是一個兼收并蓄的過程,在歷史的淬煉下才形成了我們現在獨有?的華夏文明。
-End-
看古今世事,讀書中天地,歡迎關注@沁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