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天下長河》三兄弟,各有際遇,康熙眼中的治河能臣三弟陳潢落得個一席破席子潦草收場,一日七遷的二哥高士奇,最終也含恨離場,而看似窩囊了整部劇的徐乾學卻笑到了最后,真可謂是伴君如伴虎,古人誠不欺我。
徐乾學、高士奇、陳潢三兄弟最終的結局,讓人不禁落淚,從始至終一心做事的陳潢,落得如此下場,第一次離開京城,身無分文,乞討為生,最后一次離開京城,一卷破席子,一本來不及提名的治河之書。
回過頭再來看,這三兄弟,徐乾學大智若愚,隱忍不發;高士奇處事圓滑,工于心計;老三陳潢一心扎根治河,沒有絲毫為官之道。
所以,最悲情的,就是陳潢,他是被整個官場拋棄,也被康熙放棄!
01
破廟誓言,預示了結局
三兄弟因無錢,被趕出客棧,流落至破廟安生,老大徐乾學心念為官,一心想要功名加身,對于京城中索爾圖、明珠等人的府邸情況仔細研究,想要找到一個機會,出人頭地。
陳潢對此卻根本不在意,有種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感覺,他心中雖然也對科舉充滿向往,但更多的還是想要扎根黃河,功名不過是一個捷徑,僅此而已。
高士奇呢?平衡在老大和老三之間,一面表達了自己為官之道,另一面卻鼓勵著陳潢這種充滿激情的實干家。
這時候三個人的路,其實已經被預示。
徐乾學中了探花,順利成為官,哪怕僅僅只是一個小米渣,卻也脫離了民的身份,高士奇郁郁不得志,卻又工于心計,既然科舉之路走不通,那么只能借助外部力量,讓康熙看到自己。
事實上,高士奇工于心計的做法,確實很有成效,在索爾圖府上,品階明珠一波助攻,最終一展身手,備受康熙喜歡,一日七遷,從白丁變成了高相。
只有陳潢,雖然康熙不遠千里找到他,最終也就是個河道總督府知事,無官無品,雖然康熙說這是為了保護他,可從側面來說,不也是為了方便放棄他嗎?
02
三兄弟,三種人!
陳潢三兄弟,老大徐乾學中了探花之后,總想著升官,拜訪明珠,拜訪索爾圖,只為了謀求一次升職。
可當機會擺在眼前時,徐乾學的弱點也就出現了,兩次謀官皆失敗,第二次作為欽差,如果不是高士奇出手保了他一波,最終去修明史,估計涼了。
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初期的徐乾學雖有才華,但卻只是紙上談兵,于為官之道,根本一竅不通。
而他自己從河道回來之后,也明白了這一點,所以隱忍不發,去了最冷清的地方,蟄伏起來,以求日后圖變。
相比于徐乾學的隱忍,高士奇這種沒有通過科舉,而是被康熙賞識上位的人,對于到手的東西,更加小心,他要時刻與康熙保持一致,這個官,他自己才覺得穩。
劇中出現了很多次,高士奇對康熙心思的把控,甚至結交內監,只為知道康熙讀了什么書?看了什么奏本,從而揣摩上意。
可他卻不知道,有時候過于完美,本身就是一種破綻。
就連康熙自己都覺得,他還有很多東西需要學,而高士奇卻能做到隨問隨答,這也為他后續被貶埋下禍根。
相比之下,扎根治河的陳潢顯得意氣風發,事實上也是如此,他的前半生遇到兩個貴人,一個是靳輔,一個惜才的老大哥,一個能為他遮風擋雨的兄長;另一個就是不可一世的,一心治河的康熙。
陳潢能夠活到治河結束,靳輔的保駕護航功不可沒,他知道陳潢不能圍觀,處事莽撞無理,所以需要他出面,但他同樣知道陳潢這樣的人,才是治河的能人,所以陳潢在靳輔手下,只用專心治河就行,不會被外界所影響。
這和現實中很多公司創始人組合一樣,有些人善于研發、編寫,但于人際交往、營銷等等一竅不通,這就需要一個人,來承擔起這個重任,各盡所能。
03
悲情開端,三兄弟不同卻又回到本質的命運
蟄伏很多年的徐乾學復出,出手就是王炸,指使學生郭琇彈劾明珠結黨營私,這是一步險棋,也是一擊致命的高棋。
這些年徐乾學蟄伏修明史,就是為了復出,懂了歷史,也懂了為官之道,他不再是那個懵懂的菜鳥,一擊致命,成功復出,也開啟了為康熙掃蕩明珠和索爾圖的大旗,直擊康熙內心。
徐乾學的崛起是康熙最想看到的,索爾圖、明珠兩黨之爭,已經徹底白熱化,高士奇看似事不關己,可實際上于康熙來說,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根本幫不上忙。
這時候徐乾學的崛起,讓康熙看到了三人之外的另一個選擇。
這才有了借助索爾圖以及徐乾學,先拿下明珠,不至于朝政反彈,之后順利將高士奇罷官,踢得遠遠的。
扶持徐乾學上位,最終形成徐乾學和索爾圖兩股勢力,最后再收拾索爾圖,就這樣,康熙幼年就權傾朝野的明珠索爾圖,也就成為過去式。
康熙之所以急于處理這兩黨,原因就在于大阿哥和太子之爭,明珠代表了大阿哥、索爾圖代表了太子,黨爭已經波及到皇權繼承。
徐乾學上位,高士奇罷官,三弟陳潢因私田被捕,三兄弟的命運似乎又回到了科舉剛過的時候。
或許從一開始,三兄弟的命運就注定了,徐乾學始終是官,高士奇從始至終一無所有,是個白丁,而陳潢當年因病差點離世,時隔多年,依舊逃脫不了命喪京城的命運。
令人唏噓!
對于三兄弟來說,這些年所經歷的事情,就像是一場鏡花水月,夢醒了,三人都回到了起點,該為官的依舊還是官,無官命的,到手了也會失去,該落魄離世的,總逃不過命運。
相比于徐乾學和高士奇,陳潢這一生,無官身、無錢、無權勢,潦倒而來,落魄而去,他的性格決定了,為官,并不是他最好的選擇。
其實早在頂撞康熙,拒絕挖開海堤,說康熙不懂治河,就已經注定了他最終的命運,為上位者不喜!
一代治河能人,最終潦草收場,最悲情莫過于陳潢,陳天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