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B2重型隱身轟炸機獨木難支的情況下,美國軍方如期公開了雙發中型B21轟炸機。按照美國軍方的說法,這是一種可以替代B2及B1B轟炸機的新一代主戰裝備,美國媒體甚至將其描述為6代飛機。
如果僅從航程載彈量來看, B21轟炸機比其前輩 B2轟炸機非但沒有優勢,反而還顯得相當的柔弱:它的載彈量和航程和B2相比簡直就是大跳水。但是美國為什么會對這種雙發中型轟炸機寄予厚望呢?除了B21采購成本更低之外,它在信息戰能力方面也是非常突出。美軍宣稱,B21轟炸可以作為21世紀中后期作戰的重要信息節點。這表明這種飛機在信息獲取和信息分發方面具有突出的優勢。正因為如此,美方宣稱這種新型轟炸機的采購量有可能會超過100架。
不過理想雖然豐滿,但是要想落到實處卻有很大的困難。比如按照美國隱身飛機的量產潛規則,在正式量產之前先要邁過一個坎:那就是要深入假想敵領空進行試探飛行,在確認敵方雷達和反隱身系統沒有反應之后,這種新型隱身轟炸機才能進入正式量產狀態。而在這個入侵試飛的過程中, B21轟炸機將會面臨嚴重風險。
隱身飛機在進入量產之前深入敵方領空進行試探飛行,這是美國人的一個慣例。美國媒體就曾披露, 當年B2隱身轟炸機在量產之前,就曾多次深入到蘇聯縱深空域和重要目標上空進行秘密測試飛行,在確認蘇聯防空部隊沒有察覺之后,B2轟炸機才正式進入量產。
美國B2轟炸機這種量產前的試探行為,雖然看上去具有很大的風險,但是從實戰角度上看卻有重要的價值:因為只有在對手雷達網中通過檢驗的隱形飛機,才是一種能真正適應戰爭的武器。相反如果不經過對方防空網的實際檢測,僅僅是利用本國的雷達和計算數據給隱身飛機打高分,那么在戰時肯定是會要付出代價的。在這方面俄羅斯的蘇57隱身戰斗機就可以說是一個反面教材。
作為量產規模達到上百架的美軍新一代隱形轟炸機,B2轟炸機在量產之前,肯定也會像它的前輩B2轟炸機一樣,會在某個時刻偷偷的潛入到假想敵的領空進行試探飛行。不過和當年B2隱身轟炸機服役環境不同的是:目前反隱身雷達和各種反隱身設備在各國已經開始裝備,還有一些更先進的反隱身系統也正在研發之中。因此對B21而言,深入假想敵領空進行試探是一個充滿風險的舉動,一不小心就有可能會被對方逮住,甚至有可能被直接擊落。
比如,美國的主要對手已經研制并裝備了多款米波反隱身雷達。雖然B21轟炸機在研發過程中也針對米波雷達進行了一些反制處理,但這畢竟都是理論上的東西, B21轟炸機能否在實際測試場景中不被對方米波反隱身雷達發現還是一個問號。
另外,各類先進的紅外探測系統也具備強大的反隱身能力。目前先進的機載紅外探測設備具備在100公里之外搜索隱身飛機的能力,如果B21轟炸機在入侵的過程中被對方機載紅外系統發現的話,也將會面臨插翅難的局面。
更讓B21感到膽戰心驚的是,其對手現在也擁有了先進的隱身戰斗機,對方隱身飛機在關鍵目標上空肯定會進行神不知鬼不覺的巡邏。如果B21在入侵的過程中遇上了對方隱身戰斗機,估計也只能在被擊落和被活捉之間做出艱難的選擇。
簡言之, B21轟炸機理論上確實比較先進,但畢竟是時代不同了:現在反隱身技術發展日新月異,隱身飛機也不再是美國的專利。在這種情況下,B21轟炸機能否在初期的入侵試探中挺過來,并順利進入量產階段,將具有很大的不可預測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