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香文化,歷史悠久,是華夏文明的象征。
《說文解字》中所釋香字:“香,芳也,從黍,從甘。”中國人從萬物生息中,擷取出獨特的芳香,使中國人的生活,一方面充滿神圣的禮儀,另一方面,也充滿無盡的詩意。一香一靄,它馥郁清貴;一爐一瓶,它閑雅幽然。香在人們的生活中,已成為一種藝術化的享受,它是中國人的嗅覺審美。
香之為用,始于先秦,興于魏晉,歷經漢唐,兩宋時期,已蔚為大觀。
“焚香、品茗、插花、掛畫”是人們生活的“四般閑事”,并成一時風尚。人們以“鼻觀”之舉,將日常生活詩意化。
蘇東坡《和黃魯直燒香》詩: “不是聞思所及,且令鼻觀先參。 ”“鼻觀”指以嗅覺代替視覺,以鼻嗅香,得其氤氳。 及至 明清,香已成為大眾化的審美體驗。 錢謙益說: “以嗅映香,觸鼻即了,而聲色香味四者,鼻根中可 以兼舉。 ”這不僅是他個人的審美經驗,更是中國人的審美通感。
當香氣氤氳于一樓一閣,一庭一院之中,中國人的生活于趨于審美化。
1/
園 林 焚 香
清 心 雅 懷
燕居焚香,是古代文人的一種生活方式。
文人雅士常在庭院或幽齋之中“試香”,士人以香而聚,以香而集。高濂《遵生八箋》言:“齋室中燒香,不可一日無者”,焚香是明人日常里不可或缺的雅事。文人活動的居室,不外乎書齋、茶寮、臥室、客廳、園林,這些空間,串聯起文人的步步芳塵。“庭下焚香連宿霧,林間鳴佩起棲鸞”,庭下之樂,虛窗空明之下,又妙香鼻觀,自然能使人忘塵去俗。
虛室生香,裊裊于案前,怡然自得,儼然曦皇上人,不負人間好時光。
2/
書 房 添 香
靜 心 凝 神
古人將書房名為“蕓窗”、“蕓館”,緣于古人書齋熏染的香料——蕓。
文人的閑情,在撫琴、弈棋、觀書、作畫以外,還有品名、插花、掛畫、焚香。 古時文人讀書,講究平心靜氣,“焚香除妄念”,焚香對于靜心凝神,消噪去煩有著極大的作用。 北宋詩人陳與義的《焚香》詩更是寫出了焚香讀書的美妙意境: “明窗延靜書,靜坐消塵緣。 即將無限意,寓此一炷煙。 ” 山齋小筑,風簾玉簟,一縷香煙,最為愜意不過。
3/
閑 居 設 香
塵 心 盡 忘
何謂古人閑逸之生活?
明代《小窗幽記》有云:“書屋前,列曲檻栽花,鑿方池浸月,引活水養魚;小窗下,焚清香讀書,設凈幾鼓琴,卷疏簾看鶴。”窗明幾凈,風月入牖,此時焚清香一炷,自可浣盡十載塵腸。閑居樓舍,微風疏雨,鴨熏遞香,其味清潤。這便是中國傳統文人香事的幽眇之處,品香者以寫意的方式,感受著每一種香氣所營造出的空間意境。清寒時分的樓居焚香,領略的正是一種脫離人間俗世的瓊宇之境,此刻可將塵煩盡忘,時間如停駐一般。
“無事焚香坐,有時尋竹行。”對于古代的文人來說,焚香,不僅僅是一種感官享受,更是一種嗅覺審美。
文人空間第五輯——《文人香事·幽》,由文人空間團隊傾力打造,匯聚了兩岸三地眾多香事領域的學者、專家、藏家,以中外優秀的香事空間,兼具傳統與當代,多維度展示中國人的香事文化,值此歲末,為君遙寄馨香。
歷時四年
尋香而來
文人空間第五輯
長按下圖購買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