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足球最吸引人,能成為世界第一運動?
一、所有競技體育中,足球是身體直接對抗最激烈最易受傷的,超過全身防護的美式橄欖球和冰球,也超過動手不動腳的籃球,更別說排球。
現代體育運動本就是男性好戰基因轉移發泄的渠道,如此激烈的對抗,意味著刺激!熱血!爽!
二、所有競技體育中,足球幾乎上場人數最多(英式橄欖球最多可有15人),意味著團隊技戰術配合的復雜性最高,比賽觀賞性極強。
男性好戰基因平時多單挑,但大規模戰爭就需要組織策略和團隊配合,所以足球的排兵布陣,進攻防御,本質是在模擬人類戰爭行為。
男人看一群人打仗啥感覺?
我的兄弟我的團,打死鬼子王八蛋!沖啊!還是刺激!熱血!爽!
三、所有球類項目中,足球對場地和設備要求最低,在全世界群眾基礎最深厚。
籃球還要支個架子,排球還要掛一張網,即使乒乓球,也要有張平整的桌子。
但足球只要有個球,有片空地就能踢。
沒球門?隨便拿兩塊石頭一放,不就行了?
四、所有球類項目中,足球不確定性最高,最易爆冷。
因為足球破門難,可能90分鐘戰罷互交白卷,也可能打出7-0。
1-0保持到90分鐘,本以為這下穩了,沒想到補時4分鐘被連進2球逆轉,這種奇跡型比賽史不絕書。
史上最經典的戰爭,都是事先不被看好,結果以弱勝強的逆襲奇跡,比如希波戰爭、奧斯特里茨戰役、赤壁之戰、淝水之戰……
強者總能贏弱者,觀賞比賽的刺激性就弱了很多。
看到沙特逆轉阿根廷,日本絆倒德國,你是沙特/日本球迷,你什么心情?
刺激!熱血!爽翻天!
最熱門的漫畫叫王道熱血漫,最受歡迎的游戲,從超級瑪麗魂斗羅,到星際魔獸王者榮耀,都是通過模擬戰斗(戰爭)行為獲得精神愉悅感。
所有比賽中,世界杯又最接近真實世界的戰爭——絕大多數戰爭,都以國家名義發起。
加入國仇家恨等場外意識形態因素,比賽就不只是比賽,極具政治象征意味。
比如波蘭打俄羅斯,日本打韓國,美國打伊朗……
克勞塞維茨說,戰爭是政治的延續。
世界杯,則是戰爭的延續。
人群一定正態分布,總有一部分人是體育迷。
體育迷中,總有一部分更迷足球,一部分更迷籃球,一部分更迷網乒羽……
一輩子都喜歡踢球,是鐵桿球迷的人,永遠是極少數。
所以每當4年一次的世界杯來臨時,就會突然冒出烏央烏央像我這樣湊熱鬧的“偽球迷”~
但人生有那么一段歲月,身體在快速發育,渾身都是用不完的勁,內心充滿理想主義的熱血激情(俗稱“中二病”),又還不用背負養家糊口的壓力,有時間精力追逐世界杯。
沒錯,就是青少年時期。差不多到小學高年級或初中低年級時,身體開始發育,直到大學畢業,前后10-12年時間,差不多能經歷2-3次。所謂青春,就是那2、3屆世界杯。
在我爸影響下,我1996年開始看球。1995年底,中國職業足球聯賽第二年,上海申花隊提前兩輪甲A聯賽奪冠。
不狂不放不申花,那時的申花隊群星璀璨,我在虹口和八萬人都看過申花隊比賽,還在襄陽路買過一件山寨藍魔球衣(窮)~98年,我14歲,在我爸帶領下,第一次深夜看世界杯。
那時家里剛買電腦,還不能上網,只能用光盤裝各種游戲,有個叫FIFA98,是我玩的第一款足球游戲。
這款游戲的theme非常好聽,同齡人可以聽下,會不會喚醒你遠古的記憶?
Song 2 (From "F.I.F.A 98)
Fandom - Football Video Game Soundtrack
還是王菲那英相約的那年,一陣東瀛刮來的籃球旋風,席卷中國!
《灌籃高手》橫空出世,吸粉無數,甚至很多學生為了看動畫片不肯寫作業,引發家長集體抗議,電視臺只能邊放邊通知,暑假會重播,請同學們以學業為重,報社也連篇累牘深入分析……
當時我最迷的不是湘北五人組中任何一個,而是娘炮藤真~
上大學后,接觸到來自全國各地的同學,才知道,原來我小時候看過的很多動畫,并非同齡人都看過。
有個西部山區來的同學,聽我們說以前看過的各種作品,像在聽天書。大一那年,花了大量時間在電腦上補習龍珠、圣斗士、灌籃高手、柯南等上海學生幾乎都看過的動畫。
對了,他還補習了星爺全部無厘頭電影,以前從沒看過……
事實上,他家沒電視,當然都沒看過,而上海很多家庭90年代初都看上彩電了。
小學時的體育課,我幾乎都在踢足球,但灌籃大熱后,體育課自由活動時間,我幾乎都在打籃球。
直到大學,一直保持著“打籃球,看足球”的習慣。
世界杯間隙,號稱小世界杯的歐洲杯也會引起一陣熱潮。
2000年歐洲杯,中考前夜,我還在看法國和葡萄牙的半決賽,葡萄牙慘遭淘汰。
那時起,我就成了葡萄牙球迷。
印象最深刻的,是02年世界杯,因為第一次在亞洲舉辦,沒時差,不用深夜看球。
更重要的,這是中國首次打入世界杯。
第一場對哥斯達黎加,就是這次被西班牙踢0-7的中美洲國家。原以為實力最接近,全村希望都靠它。
那年我高二,下午停課,全校集體組織看球,那個激動啊,這輩子都忘不了!
0-2
第二場對巴西,向足球王國致敬,我們也看了。
0-4
第三場對土耳其,學校不好意思再組織集體觀看。
0-3
冷門這種事,在中國隊身上從未發生過,比分差距就是實力差距。
歷史一再證明,從沒有一支世界級強隊能在世界杯點球大戰中戰勝中國!
本以為是起點,沒想到是絕唱~
04年歐洲杯,葡萄牙主場作戰,決賽卻幫希臘上演神話,黃金一代在最有機會證明自己的時刻,功虧一簣。
上面幾次大賽,都是和我爸一起看的。
06年世界杯開幕前,我爸不幸去世,我第一次獨自一人看世界杯。
那時,我已參加實習工作,每天忙到深夜,不得不提前擔負起養家糊口的全部壓力。
在賺錢壓力下,開始對理財產生濃厚興趣,發瘋似地自學大量理財知識,然后悉心規劃職業生涯。
8年后,就是你們看到的,“力哥說理財”橫空出世。
06年世界杯記憶已很模糊,只記得深陷腐敗丑聞的意大利爆冷奪冠。
葡萄牙黃金一代完成最后謝幕,德科為首的波爾圖幫成為核心班底,年僅21歲的C羅哭得像個孩子……
06年后的世界杯,記憶更模糊了。
10年世界杯,我在烈日下采訪上海世博會。1
4年世界杯,我在創業起步階段。
18年世界杯,股災和P2P雷潮占據我更多心力。
我的青春,就是那2、3屆世界杯,永遠記憶深刻,永遠不會再來。
青少年時期的人生經歷,你認識的那些人,遇到的那些事,看過的那些作品,可能充滿偶然性,就像初戀一樣,卻會成為至死難忘,歷久彌新的核心記憶,影響一生三觀。
對我來說,就是圣斗士、灌籃高手、仙劍、星際、張學友、周杰倫、肖申克、老友記、葡萄牙、喬丹、貝克漢姆、蘇軾、王小波、雨果、尼采……
14歲有幸目睹“神”之“最后一舞”,長大后再看詹皇庫里只能微微一笑
基于同理心,我猜其他人也一樣。
讓城市偽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就是個笑話,一代人的歷史悲劇,最該讀書的時候沒書讀,只能種地或瞎胡鬧,甚至還要挨餓影響發育。
但今天很多六七十歲的插兄插妹不這么看,他們晚上做夢還會夢回知青歲月,無比懷念。那時雖然物質貧乏,但理想充盈,激情燃燒!
就像這首《南京知青之歌》唱的——
告別了媽媽 再見吧
家鄉金色的學生時代
已伴隨著青春史冊 一去不復返啊
未來的道路多么艱難 曲折又漫長生活的腳印
深淺在偏僻的異鄉 跟著太陽出 伴著月亮歸
沉重地修理地球 是光榮神圣的天職啊
用我的雙手 繡紅了地球 繡紅了宇宙
幸福的明天 相信吧 一定會到來
幾乎所有有過知青經歷的知名企業家接受采訪時,都會說到那段歲月讓自己受益良多,鍛煉了自己吃苦耐勞,永不放棄的精神,如此云云。
他們說的很可能是事實,但不夠全面。
他們無法跳出自身局限,客觀評價那段歷史,是因為那段歷史恰與自己最美好的年華重疊了。
完全否定那段歷史的價值,也就徹底否定自己過往青春的意義——那是記憶最深刻,也最彌足珍貴的一段人生經歷。
這是大腦本能的自我保護。
人最愜意的生活狀態,是對當下十分滿意,對未來充滿希望。
就像年初一總是最開心,預期后面還有6天假,好日子還長著呢~
其次是對當下不甚滿意,但對未來充滿希望。
就像周五晚上拖著疲憊身軀到家,雖然很累,但一想到明天周末可以睡到自然醒,心情立馬好起來~
再次是對當下不滿,對未來也憂心忡忡,但畢竟有過美好的昨天。
所以不如意時,人就容易懷舊,回味曾經的美好時光。
但過往真有那么美好嗎?
不一定。
只是那些痛苦記憶,大腦傾向于加速遺忘,快樂記憶,則放入長期儲存空間。
否則,現在不如意,將來沒希望,過往歲月也是不堪回首的一坨屎,人就難免會懷疑自己生存的意義。
只有痛苦,沒有快樂的人生,又有啥好過的?
但總有一些人,從小父母離婚,物質極其匱乏,遭受校園霸凌,又丑又矮又笨又……過往成長歲月真的毫無快樂的閃光點,他該怎么辦?
給自己營造一個詩意世界。
寄情于山水、文學、音樂、電影、游戲……
《聽說,你也政治性焦慮?》一文,就是對此開的藥方。
如果對現實無比失望的人,連詩意的虛擬世界都沒有,就很危險了……
很多人的懷念和贊美,不見得是當年所做真有那么好,沒準當年也充滿批評聲,只因你對現在不太滿意,對未來充滿憂慮,移情到過往歲月,通過對比,表達自己的好惡和期盼。
20-32年前,對70后來說,剛剛走出校園,進入職場,工作包分配,房價何其低,那時輕松上車的人,真是歷史的幸運兒。
對80后來說,正是學生時代,只見巨輪和自己日漸發育的身體一樣,其道大光,前途無量。
對90后來說,那時自己剛出生,其實對那位并無多少感性認識,但不重要,我對現在不滿意,大家都說那位好,我就跟著說好。
厚古薄今,以古諷今,自古而然。
個人奮斗固然重要,也要考慮歷史的進程。
泰勒斯說,人最難的,是認識自己。
耶穌說,人們總能輕易發現別人眼中有小刺,卻看不到自己眼中有巨木。
古諺則說,旁觀者清,當局者迷。
說到底,每個人都會為自己的行為尋找能說服自己的理由,殺人犯也不例外。
哪怕漏洞百出,也要強行自我洗腦,這世界就是如此荒謬,我是被逼的,我也沒辦法……否則殺人犯很難說服自己,痛下殺手。
從這個角度看,人最可貴的品質,是謙卑。
時時反省,時時謹慎,不以自己所知所想為唯一真理,盡可能傾聽各方不同聲音。
但過于謙卑,就容易不自信,過于包容,就可能優柔寡斷,最后什么都做不成。
到頭來,再偉大的人,但凡想做出點什么,都總要被一部分人贊美,被另一部分人痛罵。
想要討好所有人,最后誰都不買賬。
既然如此,不妨還是跟隨本心,至少問心無愧。
就算我的決定造成不可挽回的巨大損失,至少本意是好的,理想是好的,我也不想看到這些悲劇,不能都怪我……如此,人就實現了能說服自己沒做錯的邏輯閉環。那么,本心來自哪里?
大概來自青春期奠定的三觀。遵循那種價值觀做出的決策,會讓自己覺得知行合一,內心愉悅,充滿成就感和滿足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