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一共3974字0圖,閱讀大約需要8分鐘。
這段時間年關將近,國內輿論場上確實各種亂象頻出。
一方面是國外相關部門到了年底出業績的時候,需要將手上的錢趕緊用出去,好繼續申請明年的經費;
另一方面也是我們自己最近確實有些事情沒做好,給了別人落下口實的機會,你有縫了,自然蒼蠅就飛過來了。
往前推一點時間,比較大一點的謠言就是關于“中國要退回計劃經濟”、“中國要走回頭路”,這些。
當時各種現象都用來往這邊扯,什么“騰訊被收歸國有”、“供銷社”、“某某大導演潤到美國”,等等。
當時本來也想聊聊,但沒找到什么獨特的方向。
正好最近看了一些書,知識體系又有了一定的更新,覺得可以再來聊一下計劃經濟這個問題。
一說到經濟政策,很多人腦海中總是把計劃經濟和社會主義綁定,把市場經濟和資本主義進行綁定。
但其實這樣簡單的綁定關系是有問題的。
美國羅斯福新政解決美國大蕭條的時候,通過《全國工業復興法》與藍鷹運動。
各工業企業制定本行業的公平經營規章,確定各企業的生產規模、價格水平、市場分配、工資標準和工作日時數等;
以防止出現盲目競爭引起的生產過剩,從而加強了政府對資本主義工業生產的控制與調節。
你說這算不算計劃經濟?
我們偉大的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爺爺,在南方談話中也專門說道:
姓“資”還是姓“社”的問題,判斷的標準,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
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那為什么到現在為止人們還普遍將兩者分開來看呢?我覺得主要是來自兩個方面的影響:
一方面是對曾經社會主義的先驅、老大哥“蘇聯”的固有印象,這是一個開創計劃經濟的國家,受到了計劃經濟帶來的好處,最終也被計劃經濟影響到發展;
另一方面則是計劃經濟本身是想要為了解決資本主義內生性矛盾所做出的的嘗試。
什么是資本主義內生性矛盾,可能有的理解就止步于“周期性的經濟危機”、“勞動剝削和商品過?!钡鹊?。
但造成這些問題的根源是什么?就一個道理——資本必然的擴張欲望。
其實這個道理很好理解,在完全自由的市場環境下,就是弱肉強食,就是贏者通吃。資本如果不尋求擴張,等待它的就只有滅亡。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假設一個國家只有A、B兩家服裝廠,在完全計劃經濟的情況下,他們每個廠每年生產5萬件衣裳,然后一共10萬件剛好可以滿足全國的需求。
但在自由市場環境下,如果B廠開始擴大規模,又或者是提升技術,最終它一年就生產了10萬件衣裳,在規模效應和技術進步的條件下,必然每件衣裳的成本就會下降。
這樣的話,由于全國對衣裳的需求還是只有10萬件,最終B廠就會以價格優勢,將這10萬件的需求全部吃進。
對于A廠來說,他一件衣服都賣不出去,除非降低利潤。但極端情況下有可能成本價都比不上對方的賣價。
此消彼長下,最終A廠就被擠出了市場,最終就只剩下了B廠。
所以如果是在自由市場下,對于自身最好的決策,就是要努力想方設法去擴大再生產,去提升技術能力,最終僅僅只是為了自己不掉隊,避免自身消亡。
而你想要擴大再生產又或者繼續技術進步,就需要額外的資本積累,于是乎,盡可能地將勞動者剩余給積累起來,對勞動者想方設法地進行剝削,就一定會發生。
資本競爭下,就會出現商品過剩;而對勞動者剝削下,又會出現消費能力下降。直到某一刻這種供需平衡完全支撐不住,于是經濟危機就這么來了。
了解了這個,那我們不禁要思考一個問題,那我們建國初期實行計劃經濟就僅僅是因為上述兩個因素嗎?
其實不然,更重要的還是——實現國家的工業化。
一個國家成為現代化國家的標準,我覺得主要有兩個指標:工業化和城市化。
后者如果你老天爺賞飯吃,地上有礦,達到目標可能還比較容易。比如中東的各種大戶。
難點就在于前者。一個國家要怎么樣才能真正實現工業化?
在西方的宣傳中,甚至我們的教育體系中,老是告訴我們一個線性邏輯:
你需要先發展輕工業,然后在發展的過程中盡量積累勞動者剩余,有了工業發展的原始積累,然后就能發展重工業,最終重工業再反哺。
就比如我們中學的歷史課本中,一聊到英國工業革命的時候,主要就是在講“羊吃人”的故事。說英國當年如何發展紡織業,然后逐漸成為世界工廠。
別人英國人也有話說啊,你看我們現在過得這么舒服,那是因為幾百年前我們祖先在工廠受苦受難換回來的。
你們這些發展中國家,現在苦點累點沒關系,只要你們好好干,你們的子孫后代也可以過上我們一樣的生活。
聽上去好像是這么一回事,但實際上你要是真按照現在發達國家給你制定的產業分工,你一輩子也不可能真的實現工業化、現代化。
最主要的問題就在于當今是一個全球化格局下的世界,不僅是商品自由流通,資本也能自由流通(這也是為什么某國有限制)。
一方面是產業轉移后的輕工業本身利潤就薄,再加上品牌和渠道掌握在西方發達國家手中,他們又拿掉了利潤的大頭,那你想要通過這個進行資本的原始積累,本身就非常慢。
另一方面,當你真正發展到一定規模的時候,結果你的勞動力成本上升了,勞資矛盾也慢慢凸顯出來了,然后產業自然就繼續流向了勞動力要素更廉價的國家。
所以為什么會有中等收入陷阱?你剛開始發展的時候是很不錯,但當你要摸著繼續工業化的門檻的時候,這時所有的問題就會出來,直接把你打回原形。
所以你看二戰后,走上面說的這一條路子的就沒有一個能真正實現工業化,成為發達國家,基本上都在經歷短暫的經濟繁榮后立馬頹廢了下去。亞洲如此、南美洲也是如此。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難道西方發達國家曾“驗證”過的道路是假的嗎?
其實是因為他們從來都不會告訴你,他們工業化的原始積累還同時伴隨著殖民擴張、奴隸貿易和全球掠奪。
全球掠奪獲取資本積累,奴隸貿易獲取廉價勞動力,殖民擴張獲取原材料和對應殖民地的廣闊市場。
是由這些組合起來,才能支撐起他們持續發展工業的源動力。
而這一套,在經歷過為了搶奪市場、消耗產能過剩的兩次世界大戰后,在人類發明了原子彈這種大殺器之后,在所謂聯合國框架下的世界中,基本上是不可能復制了。
于是,后發國家要想工業化,要想成為發達國家,只有一條路:掠奪不了別人,就只能壓榨自己人。
于是計劃經濟的作用就出來了,你只有盡可能地從自己國民身上積累勞動者剩余,你才能擁有進行工業化發展的原始積累。
我們所了解的“工農業剪刀差”就是如此,而其他的比如統購統銷等等也都是服務于這一套。
甚至到今天的世界,你會發現印度這個國家非常奇特,一邊他們是全世界最饑餓的國家,另一邊他們又是全世界糧食出口的大國。
其本質同樣也是在進行工業化原始積累,畢竟印度沒什么好拿得出手的商品,農業出口換匯后,才能購買生產設備、購買研發技術、繼續發展工業等等。
大家不要嘲笑這一套,其實蘇聯建國的時候本身也就是個農業國,能在短時間內躋身工業化大國,走得是同一條路子。
甚至我們了解的日本、韓國,這兩個代表性的在二戰后成為強大的工業化國家,在上個世紀的發展中,也各自經歷了一段壓榨自己人并發展工業的“黑暗時期”。
好,那現在又出現一個新的問題——那我們為什么后來又要“拋棄”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呢?
很多人可能會說,因為我們走了一條艱難的道路:
由于有蘇聯最開始的扶持,我們是先進行的重工業發展,而重工業沒辦法商品化,你的投入基本都算作負債,是收不回來的。
只有進行輕工業,去制造商品,你才能將投資轉化為利潤,最終形成繼續工業化的良性循環。
這些說法其實都對,但很少有人站在另一個角度來看問題——中國的人口問題。
我們以上個世紀90年代的數據來看。
1990年,中國人口為11.35億人,其中農業人口為8.4億多人。而與此同時,中國的可耕地面積為123678000公頃,不算城市人口,平攤到農業人口上,平均也就每人0.147公頃。
我就問,這點人均土地面積,你能養活自己嗎?
所以對當時的中國來說,最重要的還不是考慮工業化怎么樣,最重要的是如此嚴峻的人地矛盾,如何能提供就業,如何能養活這么多人。
于是,能真正需求大量勞動力人口的輕工業,就成了唯一的選項。
而這個時候,你的產業技術是別人的,你吸引的投資是別人的,就連你生產出的產品自己消化不了也必須尋找更為廣闊的市場。
所以中國只能被動地尋求納入以美國為首的世界產業格局中去。那你想要進去就只能守別人的規矩,再加上我們自己的產業也需要在這個環境中廝殺競爭。
那你還守著原來計劃經濟那一套,別人就不可能陪你玩,你也競爭不過能自由擴張的產業資本。
因此,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就必然得走到歷史的舞臺。
直到今天,我們每年看GDP的構成中,還是如此關注第二產業的比例,其實還是跟就業有關。
就算我們未來能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也不可能走美國金融收割全世界的路子,因為這人口數量就不允許,沒有什么服務業能支撐幾億的就業。
所以我們才要提出中國特色的現代化道路,走得是可持續發展,走得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得是合作共贏、共同富裕。
最后我們回到開頭說到的那個謠言:我們真的要回到計劃經濟時代?
這是完全不可能的,因為我國如此尖銳的人地矛盾沒辦法內部解決,只有擁抱全球化才是目前最好的狀態。
至于我們之前提出的“國內國外雙循環發展格局”,本身也只是為了避免當下世界緊張格局中,美國可能針對我們硬脫鉤而提前做出的應對。
所以什么狀態下我們真的可能回到計劃經濟?
要么是世界真的發生了驚濤駭浪,我們被動地要去適應全球化格局瓦解掉的世界,不得不考慮以內循環為唯一方案。
要么就是我們成功實現了生產力大發展,人類永遠不用為資源緊張而發愁,到那時,沒有剝削也沒有兩極分化,大家一同邁進共同富裕。
我是Marx乖巧,為您送上時政熱點的思考。
如果您覺得寫得還行的話,那就請點個關注點個贊吧,謝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