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被迫在家蹲了近二十天,本想寫點東西,怎奈心始終靜不下來。
前段時間活在搶菜的焦慮中,后來又被各種新聞轟炸得茫茫然不知所之。
何以解憂?電影和游戲。
看電影可以疏導、矯正內心,玩游戲可以宣泄負面情緒,二者都是廉價且有效的心靈按摩方式。
說一說這幾天重刷的一部電影——《一刀傾城》(又叫《神州第一刀》)。
這是一部1993年拍攝的港片,講述了戊戌變法的背景下,俠士王五、名士譚嗣同、軍官袁世凱三個人的風云際會、壯志豪情、反目成仇,通過激蕩大時代下個人的抉擇與命運,展示了激進革命路線與溫和改良路線的碰撞,以及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的交鋒。
表面上看,這是一部清末武俠題材的電影,實際上,這是一部披著武俠外衣的政治電影。
從這部電影拍攝的背景資料看,它當時對標的是李連杰主演的黃飛鴻系列。
在黃飛鴻系列里,武俠和政治的平衡性做得比較好,雖然都涉及了政治,但政治的家國情懷只是用來升華俠義精神,政治并沒有喧賓奪主。
反觀《一刀傾城》,武俠的部分講得很少,且都是為政治服務的。
江湖風雨多,已無俠士的容身之地,俠士要么落草為寇,要么當權貴看家護院的走狗,要么像王五那樣卷入政治漩渦被權力碾碎。
《一刀傾城》給人的感覺很沉重、很壓抑,但編劇似乎覺得沉郁的程度還不夠,在結尾把一眾正派人士的結局安排得明明白白——死。
對于這樣的純悲劇,觀眾自然不買賬,這部被投資人寄予厚望的電影,票房撲街,賠了個血本無歸。不管是香港還是內地,皆大歡喜的結局都是主流,沒有多少人愿意花錢買不痛快。
當然,票房不代表水平,從畫面、構思、立意、臺詞等角度看,這部電影的水準頗為可圈可點。
02
算下來,這是我三刷《一刀傾城》,每一次看感覺都不一樣。
第一次看還在上初中,腦子里是簡單的“好人”與“壞人”的二元思維,覺得譚嗣同、王五死的不值,袁世凱真壞,都說邪不勝正,正派居然沒能斗過反派,可恨可嘆!
第二次看是大學時代,那時候覺得譚嗣同有點神經質,說話不過腦子,激進、幼稚、不通人情世故,這樣的人注定難成大事。譚嗣同為了蕓蕓眾生而犧牲自我,可蕓蕓眾生罵他亂臣賊子,拿爛菜葉砸他,說不定還要吃他的人血饅頭治癆病。真是莫大的諷刺。
相反,比較理解袁世凱,認為他更理智、更穩重、更透徹,在險惡的環境中懷德滅行,和光同塵,采用迂回的方式,慢慢出人頭地,實現了抱負,堪稱大智大勇。
這次再看,我又理解譚嗣同了。
看完電影,順手找研究譚嗣同思想的學術著作看了看,愈發覺得譚嗣同的偉大。
何也?袁世凱常有,而譚嗣同不常有。
可以這么講,大部分中國人心中都有一個袁世凱,成熟世故、人情練達、精致利己,說的每一句話、做的每一件事,都是為了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譚嗣同則不然,他很清澈,很純粹,很執著,對看不慣的事不妥協,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敢為理想獻身,篤信做大事不是大成就是大敗,即使敗了也很淡定,從容赴死,沒有抱怨,求仁得仁,死得其所。
電影中有幾幕戲很好地表現了兩人的思想交鋒。
第一幕是在京城的某個高級客棧,王五、譚嗣同、袁世凱三人小聚,譚嗣同把自己所寫的《仁學》遞給王五看,王五看后臉色大變。
譚嗣同也不隱瞞,說道:置之死地而后生,中國到了現在這個地步,已經病入膏肓了,我們再不能用頭痛醫頭這種古老的方法,一定要徹底推行變革,從頭做起。
然后大談皇帝如何重用康老師(康有為),如何支持新政。
袁世凱聽完,眉頭不由地一皺,語重心長地說道:譚兄,我袁世凱一向當您是兄弟一樣,你有機會替朝廷建功立業,我替你高興,但是凡事中庸,萬事三思啊。
譚嗣同并不認同:你的心意我很明白,但是袁兄,時不予我,再拖下去,中國就要沉淪萬世了。
第二幕是在王五強武學會的課堂上,袁世凱給學員們講帶兵之道,談到了當兵如做人,欲速則不達,一定要依法則去行事,不能讓一個人的意志去改變整個大局。
譚嗣同不同意:戰場如官場,行事要當機立斷,片刻耽誤不得,要變的時候就要去變,容不下半分人情或一點猶豫,否則時機一過,先機一失,那就不可挽回了。
袁世凱反駁道:國家大事,非比尋常,凡大事,必有其法則,不可輕越雷池半步,變是常事,但要循序漸進,不可一步登天。不然,將一失足成千古恨。
譚嗣同:畏首畏尾,進二退一,不是大丈夫所為。
袁世凱:做人宜直接,才可以交心,但做事要圓滑,這樣才可以避免無謂的損失及傷害。
譚嗣同:照你這么說,這跟做官不做事的家伙又有什么分別呢?
袁世凱:好一句做官不做事,壯飛(譚嗣同,號壯飛),今時不同往日,說話可要留神啊。
譚嗣同:天下人論天下事,何事不可談呢?
袁世凱:天子腳下難容是非,壯飛,你應該明白我的意思。
03
從后世的角度看,很容易得出袁世凱穩重務實、老成謀國以及譚嗣同激進急切、輕率幼稚的結論。
然而不要忘了,歷史事件,一定要放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去看。
譚嗣同生于官宦之家,他的父親譚繼洵官至湖北總督,良好的教育條件,使得譚嗣同接受了最為系統的傳統文化教育,思想比較正統。據他自己講,年輕時愛和人辯論,對方說大清這不好那不好,他很生氣,一定要和對方辯個高低。
以30歲這一年為分界線,譚嗣同的思想發生劇變,前后判若兩人。
這一年甲午戰敗,消息傳來,譚嗣同寢食難安,彷徨無措,他深刻反思之后,認為大清病了,病得不輕。
進而,他認為自己之前所學的那些東西,都是無用之學,純屬浪費生命。
從那時開始,他北游訪學,見識了火車、輪船、X光片等西方先進事物,閱讀了大量介紹西學的書籍,結交仁人志士,學習維新變法思想,鉆研救亡圖存之道。
他認為大清若再不迅速變革,四億人就要淪為白種人的奴役,像日本的蝦夷人(阿依努人),美國的紅皮吐番(印第安人),印度、阿非利加(非洲)的黑奴。
相比康梁而言,譚嗣同的思想走得更遠,他反對君主專制,反對三綱五常,認為:兩千年之政,秦政也,皆大盜也;兩千年之學,荀學也,皆鄉愿也。惟大盜利用鄉愿,惟鄉愿媚大盜。
意思就是,兩千年來的政治,都是暴虐的秦政,是強盜政治,兩千年來的學問,都是荀子的偽學,是媚俗趨時的學問(奴才),盜賊利用奴才,奴才獻媚盜賊,專制主義與奴性文化相互茍且。
因此,譚嗣特別贊賞法國大革命把君主推上斷頭臺,“誓殺盡天下君主,使流血遍全球,以泄萬民之憤”。
在大清,敢說這種話,可見譚嗣同有多猛。
連梁啟超也感嘆:其思想為吾人所不能達,其言論為吾人所不敢言。
以譚嗣同的家世和自身條件而言,他這一生本可以活得很好,即使不走科舉之路,他也能在學術上有一席之地,日后成就絕對不亞于梁啟超。
相比全國絕大多數人而言,他更有資格歲月靜好,大清再爛,巡撫大人的公子能受多大影響?
然而,作為既得利益者,他決絕地與既得利益做切割,賭上身家性命搞變法,立志救萬民于水火。
他是傻嗎?
不是,思想境界太高了,無法用常人“戚戚于貧賤,汲汲于富貴”的價值觀來看他。
我簡單瀏覽了一遍譚嗣同的《仁學》,壓根看不懂,里面有太多的佛學和哲學內容——沒錯,譚嗣同不僅是維新變法人士,也是哲學家和佛學大家,早就超脫了名利生死。
西方發展日新月異,列強已將世界瓜分殆盡,而大清渾渾噩噩,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沉淪,有識之士,憂心如焚,想迫切改變現狀,力挽狂瀾,所以譚嗣同才一再強調變法要當機立斷,不可耽誤片刻。
04
相比袁世凱的溫和改良,譚嗣同的主張的確不成熟,但不成熟的主張也有它的價值。
大清的肌體早已僵化,指望它自發改革,無異于癡人說夢,只有被洋人打疼了,它才清醒片刻。
從洋務運動、戊戌變法以及清末新政,可以清晰地看出,滿清權貴只有在受到外部強大壓力的條件下,才肯放棄部分既得利益,愿意在改革的路上邁出一小步,就像影片中譚嗣同所說的,“畏首畏尾,進二退一”。
反過來,如果沒有洋人的壓力,沒有國內更激進的主張,袁世凱的改良之路行不通——滿清權貴沒有改良的動力。
打個比方,魯迅在《無聲的中國》寫道:
中國人的性情是總喜歡調和,折中的。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須在這里開一個窗,大家一定不允許的。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會來調和,愿意開窗了。沒有更激烈的主張,他們總連平和的改革也不肯行。
譚嗣同,就是那個主張拆掉屋頂的人,如果沒有以他為代表的激進派,守舊派連窗子都不會開的。
有一個問題需要說明一下,譚嗣同雖然是維新派,但他骨子里是個革命派,他不僅想拆掉屋頂,甚至想把整棟屋子都摧毀掉,之所以和康梁搞維新,是權宜之策,為日后革命做準備。如果他沒有因戊戌變法而被殺,后來極有可能和孫中山合作。
作為先行者,譚嗣同無疑是勇敢的,而勇敢是非常稀缺的品質。
這里的勇敢,包括不懼強權,不懼死亡,更包括敢于與整個世道決裂,敢于沖決封建倫常的羅網,敢于向大清王朝發起挑戰,敢當孤勇者,雖千萬人吾往矣。
槍打出頭鳥,中國文化不鼓勵敢為人先,先行者的命運往往非常悲劇,小則被冷嘲熱諷,排擠打擊,大則身陷囹圄,家破人亡。
都說“為眾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凍斃于風雪”,可現實情況是,為眾人抱薪者成了看客眼中的另類,斥其愛出風頭,愛挑事,不安分守紀,先行者失敗了,對其猛踩以表忠心,先行者成功了,默默享受成果不知感恩。
可以沒有勇氣,但不要嘲諷先行者,孤勇者,沒有他們冒著風險踩線沖關,普通人的生存空間會更加逼仄。要知道,所有的松動,都是先行者抗爭而來的,而不是坐等來的。
05
《一刀傾城》中,王五強闖天牢劫獄,要把譚嗣同救出來。
譚嗣同謝絕了:走得出天牢,走不出天下。
王五:走得了今晚,我們才有明天。
譚嗣同:明天的事就留給明天的人去做,我今天要做的就是慷慨赴義,用我的血去激勵大家。
說完,他用王五的大刀把手指劃了一個口子,在墻上用鮮血寫下了“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
譚嗣同被砍頭時,圍觀的百姓和官差都為之動容,為了減少譚嗣同的痛苦,王五扮作儈子手,一刀砍下了譚嗣同的頭顱。
這些顯然是演繹的——譚嗣同死前被各種辱罵和扔爛菜葉,據《譚嗣同就義目擊記》記載,劊子手砍了三十幾刀,譚嗣同才人頭落地,死狀極慘。
那么問題來了:譚嗣同的死,喚醒民眾了嗎?
從當時來看,顯然沒有。
民眾往往后知后覺,朝廷說了,譚嗣同是亂臣賊子漢奸,人人得而誅之,他們也就信了。
把時間線放長,譚嗣同沒有白死,他確實喚醒了一部分人——后來的反清仁人志士。
譚嗣同的同鄉和摯友唐才常,后來組建了自立軍,要推翻滿清統治。
鄒容得知六君子遇難,寫出了《題譚嗣同遺像》詩一首;陳天華在《猛回頭》中稱譚嗣同是轟轟烈烈為國流血的大豪杰。
革命黨人從譚嗣同的事跡和思想中吸取了大量養分,很多革命宣傳話語,甚至是從譚嗣同的《仁學》中搬過來的。譚嗣同雖然死了,但他的反清、反封建君主專制思想被后來的革命黨人繼承了。
起初,革命黨人的力量很弱小,就是幾十上百個青年學生在策劃起義,暗殺滿清權貴,相比較而言,滿清是龐然大物,貌似堅不可摧。
革命黨人的行為,看似螳臂當車,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但他們以極強的意志力和大無畏的犧牲精神,前赴后繼,漸漸被民眾所理解。
如孫中山所言:第一次起義失敗之時,全國輿論都說我們是亂臣賊子,大逆不道,詛咒謾罵之聲不絕于耳·····庚子事變之后,我們起義再失敗,很少再聽到一般人對我們惡語相加,有識之士,多為我們扼腕嘆息,遺憾我們沒成功,前后必較,輿論轉向天上地下。
顯然,民眾在緩慢覺醒。
歷史是一個延續的演進過程,先行者不一定是收功者,先行者或許會湮沒,但精神火種會傳遞下去,直到大功告成那天。
就像影片中王五與譚嗣同訣別時所說的話:譚兄,您對,中國始終會走您的路。
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無道,以身殉道。譚嗣同之謂也。
所以,我說袁世凱常有,而譚嗣同不常有。
06
講完了譚嗣同,再談點別的。
這部影片的畫面和意境很美,武打場面也比較精彩,臺詞更是一絕。
影片開頭,王五率領黑旗軍偷襲日軍營地前,那夕陽西下、蒼涼悲壯的畫面,配上“喝不盡杯中酒,唱不完離別歌,放不下手中刀,殺不盡仇人頭”的口號,讓人震撼。
王五、譚嗣同、袁世凱一行人進京,走到城門前,譚嗣同問袁世凱:你說這道城門像什么?
袁世凱說:像一座里程碑,上面將記載我們三人未來的大事。
譚嗣同又問王五。
王五說:像一座墓碑,不知有多少人的夢想和生命都埋葬在這里,將來也一樣。
王五成立強武學會,譚嗣同來道賀,王五說:從來憂國之士,俱為千古傷心之人,康老先生這天路很難走啊。
湖中,船上,顏夕向王五傾訴:我是飄萍無依,身不由己。
王五:人生在世,有多少件事是從心所欲呢?
顏夕:五爺似乎也是傷心之人。
王五:當今中華大地,只要有血性的,哪個不是傷心之人?
王五去找袁世凱報仇前,與顏夕隔窗相會。
顏夕:你想聽什么?
王五:最動聽的已經聽過了。
顏夕:你會記得嗎?
王五:我生生世世都會記住,不過今晚之后恐怕一切都會隨云夢消散。
顏夕:云會散,夢會消,但是記憶是不會消失的。人生于世,追求的是希望,但是得到的,只有回憶。
王五:但愿生生世世回憶之中都有你。
顏夕:但愿年年月月都有五爺這樣的知音。
王五找袁世凱報仇,袁世凱說:袁某投筆從戎早已經置生死于度外。
王五:置生死于度外,所以也都視人命如草芥。
袁世凱:這一仗輸的是你們,如果你們贏,還不是一樣尸骸遍地嗎?
(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