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剛來臨時,藝術家草間彌生曾通過倫敦藝廊Victoria Miro寄出此般問候——
即便身處世界失落面,無盡宇宙中仍遍地希望。
因為萬物可瞬間消散,存在即為無常,草間始終深信她所熱愛的藝術能治愈人心。
YAYOI KUSAMA for Harper's BAZAAR
作為當今最知名的藝術家之一,雖然現下無人不曉她的鋒芒,但其漫長的藝術生涯,絕不是數件作品、寥寥幾句便能涵蓋。
歷經了七十多年的起落后,已至九十三歲高齡的草間也從不停歇,持續讓生與死的哲思貫穿于筆觸,令過往創傷成為一瞬靈感,為苦難送上藝術的良藥。
而當草間遇上LV,時尚即為藝術,其與LV在十年前的聯乘系列堪稱經典。時隔十年,LV 近來又與草間再度攜手,官方釋出的宣傳片更是摩登有趣,不禁引人疑問:以藝術想象重塑的時裝,又將訴說出怎樣的故事?
那么這次不妨隨著這位藝術家的腳步,回顧過往展望未來。
"有限人生,要無限精彩?"
藝術,沒有止境亦不分對錯。而創傷,同樣是藝術家們的靈感之源。
好比奈良美智,先前曾是孤獨到對著蘋果樹喃喃自語的「鑰匙兒童」;受到火災記憶影響一生的塩田千春,此后創作也大多圍繞這段創傷經歷......
作為波普藝術先驅揚名世界的草間彌生,同樣如此。
生于長野縣的一個糧商家庭,草間幼時便經歷了戰爭的荒蕪,父親愛尋花問柳,母親則愛將怒氣發泄在她身上,絕望的她十歲時出現幻聽幻覺,常覺得桌布上的紅色花朵仿佛能蔓延至墻壁、地板,甚至自己身上,最終將一切湮沒。
每當被噩夢般的幻象壓倒時,她便坐在畫布前將藝術當作視覺日志。
圖源繪畫系列,來自YAYOI KUSAMA MUSEUM
“我每天都在與痛苦、焦慮和恐懼斗爭,唯一能緩解的方式就是創作藝術。”
面對家人的不理解和陳舊的社會羈絆,在人生導師Georgia O’Keeffe的建議下,草間選擇了離開。即便語言不通,二十八歲的她仍憑著一股干勁,帶上六十件和服和累積下來的兩千幅畫,在洋裝、鞋尖內藏著美元,毫無懼色便朝著大洋彼岸出發。
臨行前甚至還燒毀了數千件早期作品,因為篤信未來會帶來更好的作品。
目睹太平洋時創作《無限的網》,自此無限為其標志風格
之后的故事相信大家都有所聽聞。
草間在Zoe Dusanne畫廊擁有了第一次個展,與Joseph Cornell談過十年柏拉圖式戀愛,和藝術家Donald Judd結為摯友,她曾身穿霓虹和服擁抱那個年代的迷幻漩渦,也出版小說詩集,還與Peter Gabriel合拍過電影,甚至設計了一輛公共汽車......
草間彌生以無限概念創作的藝術裝置
但因物質上的極度貧困,外加六十年代極簡主義藝術風格的興起,身穿和服的嬌小女子獨身漫步在白人社會,彼時只顯得孤立無援,不被認同的異類感也令藝術家迫切尋求與外界的親密聯系。
于是頂著「失意藝術家」的稱謂,草間折返故鄉,之后自愿被長年被“囚困”在精神療養院旁的工作室中。
1965年,草間彌生在紐約畫廊展出《無限鏡屋》裝置
而后或許是八十年代全球性解放運動的又一次興起,西方藝術界開始將目光再一次投注到她身上。草間彌生也憑借南瓜、波爾卡圓點、無限鏡屋、重復圖騰等標志性元素縱橫藝壇,人們在世界各地的展廳前排起長龍,只為一覽「波點女王」的風采。
1993年,草間甚至還成為了首位代表國家參加威尼斯雙年展的女性藝術家。
草間彌生以波爾卡圓點為靈感的藝術創作
但在其自傳《Infinity Net》中,草間卻將自己的狀態定義為一種“人格解體”——
「因靈感源于虛空的幻覺、恐懼與不安,但創作卻是為了傳播快樂和愛。」
借著雕塑、繪畫、裝置藝術、攝影及寫作,草間將自身當作藝術的延伸畫布,用柔軟的、繽紛的、無意義的和未知的圓點尋找通往無限的道路,繼而通過無限空間“抹殺”其覆蓋的一切。
而在有限的人生里,草間也過出了無限度的精彩。
"時尚和藝術,LV與草間彌生?"
和藝術一樣,草間彌生對時尚也有著終生癡迷。
“我從十幾歲起就自己設計衣服。當時,大家普遍認為時尚和藝術是兩種完全不同的類型,但我從未將兩者區分開。我不認為它們是獨立的,因為只有這樣我才能探索新領域?!?/p>
六十年代草間曾成立過「草間時尚」,Bloomingdale's 還專門為此設立“Kusama Corner”(草間角)來出售圓點服飾,但常規設計滿足不了藝術家的想象,她甚至設計過“像睡袋一樣的情侶裝”,用“融合”取代“分開”。
而讓藝術走出展廳,讓時尚離開秀場,LV同草間一樣也有著此種情懷。因此2012年,史詩般的相遇自然發生。
當年七月推出的LV x 草間彌生聯名系列絕對稱得上是繼村上隆后再次讓時尚界與藝術界陷入瘋狂的聯乘合作。
該系列以草間最為人所知的經典polka dot為靈感,主題用「無限的圓點」貫穿。以紛呈圓點裝飾的絲巾、眼鏡、手環以及包袋應有盡有。
2012年LV與草間彌生合作系列
LV還在全球選定的七門店內,為期六周用充滿著藝術家特定色彩的風格再塑空間,甚至放置了一尊以草間本人為原型的假人模型,整個系列的完成度可說是相當之高。
Kusama Popup store
而藏于字面意義下的“無限”,也挾裹著草間不懈的藝術精神。該系列摒棄流于表面的規律圖案,讓圓點似浪潮般襲卷,洋洋灑灑沾染上LV的一切。
緊接著初見浪潮,時隔兩個月LV又推出與草間的第二波合作,更深入地去重現她帶給世界的幻覺,主題換變為「無限的網」,原本只是撒了一地的圓,開始排列化作各種幾何,以沖擊視覺的方式再次呈現。
無限的圓點也從七月時的漆皮畫布,攀上了LV經典的Monogram,象征著品牌與藝術精神更緊密的契合,也呼應了草間彌生認為圓點能「重生」的理念。
此番合作中,LV眾多經手袋如Speedy、Neverfull、Lockit和Pochette Accessoires都被重新演繹成色彩鮮明的抽象藝術品,Monogram帆布和Monogram Vernis包也融入標志性的波爾卡圓點印花,變得更為醒目。
也因此次合作,藝術開始走出既有框架,在時尚的漣漪中泛起新的浪花。
"從時尚里來,到藝術里去?"
自1854年創立以來,藝術氣息就同旅行文化一樣,被牢牢鐫刻進了LV的品牌基調中。
LV經常會同藝術家推出時尚聯乘,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有與涂鴉藝術家Stephen Sprouse合作的系列、LV x 村上隆、還有SS08靈感來自Richard Prince的護士系列。
Nicolas Ghesquière接手后,LV還曾與Jeff Koons、Urs Fischer等知名藝術家跨界聯名。
LV與藝術家聯名系列
2019年,品牌還專門為經典Capucines手袋設立了Artycapucines項目:每年邀來六位來自全球各地藝術家,根據其創作風格,重新演繹經典Capucines手袋。如今已步入第四個年頭的Artycapucines,每季依舊能帶來不少驚喜。
2022年的Artycapucines系列
而今年,恰好適逢LV與草間初次合作十周年,品牌也再度攜手這位波普主義藝術先驅,將藝術與時尚結合,創作出更具活力色彩、獨特質感和意料之外的時尚畫面。
與LV再次進行靈感碰撞的草間彌生,則在橫跨十年歲月長河的兩度合作中,為LV再次注入其獨具一格的藝術氣息。
眼尖的朋友,一定會注意到前不久在圣地亞哥舉行的LV 2023早春女裝發布會上,數款裝飾著圓點設計的包袋顯得格外搶眼,這便來自LV與草間二度聯名。
LV 2023早春女裝發布會上率先亮相的合作款包袋
相較于十年前,本次聯名系列更生動地還原了草間的真實筆觸,讓時尚不再是單一復刻,而是通過創作引起靈魂共振。諸多經典包袋如Side Trunk都紛紛染上五彩靚麗的圓點,為奢華底蘊注入嶄新風格。
自九十年代起便受到草間鐘情的迷幻花朵元素,據悉也將以嶄新的手繪效果再現。
最近釋出的廣告大片中,超模Rianne Van Rompaey還與草間彌生以極具對比性的姿態出現,強化時尚的藝術感,也讓聯名系列更加富有時髦趣味。
眾所周知,草間對于南瓜有著近乎癡迷的執著,童年時期第一次遇到長在藤蔓上的南瓜時,它便“以最生動的方式”對她說話。從那時起,觸感柔軟、色澤誘人的南瓜也成了她的創作主角。
而當Rianne Van Rompaey從草間彌生的手中接過印有LV Monogram圖案的南瓜手袋時,藝術便與時尚交換體溫,于流動中煥新面貌。
為了預熱全新合作系列,LV近來更是將整個東京都鋪陳出了藝術展覽的氣氛:新宿站、澀谷,東京塔與增上寺…無一不被南瓜、波點以及LV Logo等標志性元素覆蓋。
北京和上海兩地同樣能看到本次LV x 草間彌生聯名系列的身影,在動靜之間傳遞著藝術與時尚的激情和愛,也以摩登姿態征服城市的日夜。
本次合作,預計涵蓋LV男女全品類,之前秀上看到的可能以經典包型和新包款為主。完整聯名合作系列,將于2023年1月起正式販售。
那么這一次不如一同期待,在創意總監 Nicolas Ghesquière 的詮釋下,草間與LV又將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簡而言之,草間對藝術永恒的愛,才是她最值得贊頌的作品。然其經歷也讓人深覺:原來生活的趣味,有時并不在于平順無劫,更關乎一種不妥協的姿態。而這些,同樣是LV正在向往并傳達的堅韌精神。
- End -
撰稿:esom
圖片:Louis Vuitton
聯系:info@fakeshion.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