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世上已然沒有了魯迅,但是還有魯迅的著作。
看到先生的名字,就覺得仿佛在面對一座高不可攀的豐碑,不敢輕易落筆,唯恐損了先生的一身正氣。謹(jǐn)以一些輕薄的文字,以表紀(jì)念。
魯迅
一大早,隔窗就聽見鄰居家的孩子在斷斷續(xù)續(xù)地讀著魯迅的文章,突然就想起了年少讀書的時候。那個時候,曾被魯迅的文章嚇怕過,晦澀難懂的內(nèi)容在那個愛玩兒的年紀(jì),怎么也看不懂嚼不透,而他那張冷峻、堅硬的臉更是給人一種不買賬、無所謂的形象。所以,那時候就認(rèn)為魯迅的形象很配他的文章。
過了而立之年,在一次收拾書房的時候,突然看到以前買的魯迅的著作。一時興起,便放在床頭細(xì)讀,不禁驚訝于先生的文章原來是這么一回事,我不但能看懂了,還能理解了。
于是,我專注地看下去,去細(xì)嚼那些看似無情的文字,豁然間竟發(fā)現(xiàn)深埋其中的還有先生的深情。
那一刻,他的冷峻、堅硬便隨之消散,剩下的都是浸潤在愛情、親情、友情里的溫暖和柔軟。
魯迅一家和馮雪峰一家
1902年,先生還不叫魯迅,也沒有胡子,他叫周樹人,得到了官費(fèi)留學(xué)日本的資格,成為了日本東京弘文學(xué)院的一名中國留學(xué)生。
來到東京,周樹人看到了不一樣的世界,日本民族的尚武精神原來是從柔道開始的,于是,他與好友許壽裳等30多人全部報名參加了弘文學(xué)院新開辦的柔道館的學(xué)習(xí)。在學(xué)習(xí)中,他終于明白了同為東亞的中國人為何被西方人說成是東亞病夫了。因為別人都在向健康、富強(qiáng)的目標(biāo)邁進(jìn),而當(dāng)時的中國卻還在固守陳規(guī)。
于是,留學(xué)生周樹人剪去了辮子,還特意跑去照相館拍下了一張照片,并在后面題了一首七言詩:
“靈臺無計逃神矢,風(fēng)雨如磐黯故園。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
此后的30多年,無論經(jīng)歷了多少變化,“我以我血薦軒轅”都從未離開過這個熱血青年的心底。
剛剪了辮子的魯迅
告別了260多年的辮子,魯迅甚是興奮,第一時間找到正在自修室的許壽裳,摸了摸自己的頭頂。壽裳深諳其義,調(diào)侃地說了句“啊,壁壘一新”,然后,兩人相視而笑。
可是很快,魯迅就體味到了消失的辮子還依然存在著。
1906年,母親的一封“病危”電報召回了東京的魯迅,令他與訂婚已經(jīng)七年的28歲姑娘朱安成婚。孝順母親的魯迅并沒有作過多的反抗,可是婚禮上,他還得戴上束有假辮子的新郎帽。
1909年,魯迅學(xué)成歸國,小宣統(tǒng)還坐在龍椅上,載灃的辮子也還在旁邊威風(fēng)地豎著。要想謀得一番生計,有無辮子就成了成敗的關(guān)鍵,魯迅毅然斥資四塊大洋買了一根假辮子戴在頭上。
身體發(fā)膚,本該融合,可離了人皮的辮子,無論怎么戴,它都感覺極差。折騰了個把月,魯迅干脆將它取了下來,與其假裝著難受,不如痛痛快快地大方出行。可是,迎接他的卻是滿天的污言穢語和冷笑惡罵。
面對如此愚昧又落后的社會,魯迅不免感到灰心絕望。入夜,他提筆在紙上發(fā)出了生平的第一次吶喊:
“夜正長,路也正長”。
寫在照片背后的詩
此后,魯迅便將匕首投槍般的文字?jǐn)S向了所有敵人。漸漸地,世人眼中的周樹人便成了另類、老辣、刻薄、易怒、誰都懟、不近人情又從不妥協(xié)的代名詞,甚至從他的臉頰根本找不出笑意和柔軟,只有冷峻和堅硬。
可是,人們都錯了。
他們沒有發(fā)現(xiàn)魯迅的文字里還會這樣寫道:
“夜里睡不著,計劃著明天吃辣子雞,又怕和前回吃過的那一碟做得不一樣,愈加睡不著了。”
原來,魯迅也是一枚吃貨。
不只這個,我們從小學(xué)過的《孔乙己》,里面用四種寫法描述了“茴香豆”,如果不是對吃有著極其深刻的熱愛,想必魯迅也不會寫得那么生鮮動人了。除此之外,在上海魯迅紀(jì)念館里珍藏的兩本《魯迅家用菜譜》里,你便會看到他從1927年11月到1928年6月,歷時七個月的伙食明細(xì)。
魯迅紀(jì)念館里的菜譜
除了吃貨,魯迅還喜歡畫插畫,喜歡設(shè)計書籍封面。北大校徽就是魯迅設(shè)計的,他巧妙地將“北”字與“大”字的篆書進(jìn)行了些許變化,這樣看起來就像是一人在背負(fù)二人,給人造成了“三人成眾”的意象,如此一來,就更具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特色了。此校徽直到現(xiàn)在也一直沿用。
總之,魯迅熱愛美好的一切,其中當(dāng)然也不乏愛情。
北大校徽
人生已走過大半,魯迅才收獲了愛情。
這與所有的熱愛不同,中年到來的愛情,讓四十多歲的魯迅一下子就充滿了孩子氣。
1923年,執(zhí)教北京女子師范大學(xué)講師的魯迅認(rèn)識了時為該校學(xué)生的許廣平,這個逃婚出來的叛逆女學(xué)生往往會提出一些與別人迥乎不同的觀點,他還給魯迅寫了一封信,問他有什么法子在苦藥中加點糖分?魯迅不但給她回了信,還在信中稱她為“廣平兄”。
此后,他與廣平兄的書信往來就越發(fā)頻繁、越發(fā)密切,魯迅對許廣平的稱呼也更加多樣化了。有時稱她“小刺猬”,有時稱她“乖姑”,而叫得最多的便是那個萌新的別號——“害群之馬”。
魯迅在大學(xué)里演講
魯迅和許廣平
孫伏園編輯的《晨報副刊》上有一個“愛情定則”的討論,魯迅與廣平兄同時參與其中。沒想到自身都是逃婚者的許廣平卻提出了順從的觀點,而身陷禮教婚姻的魯迅則堅持逆風(fēng)而行,兩個人竟然就這樣鬼使神差地“杠”上了,尤其是廣平兄好似一直樂在其中。
后來,魯迅受邀林語堂,赴廈門大學(xué)任教。而這時誰又會想到,廣平兄竟會以兩天一封的書信助燃著魯迅的愛情。她開門見山的崇拜以及開朗活潑的性格,硬是將那張冷峻、堅硬的臉給融化了。火熱的青春和調(diào)皮的發(fā)問,讓僵硬的魯迅先生不得不變得柔和幽默起來。在他們的“魚雁傳書”中,他竟俏皮地回復(fù)廣平兄:
“課堂上女生共五人,我決定目不邪視,而且將來永遠(yuǎn)如此。”
這樣的魯迅,從未有過。一時間,愛情的溫度就升騰了起來。
魯迅的V領(lǐng)毛背心
1926年秋天,魯迅收到了廣平兄從廣州寄來的一件毛背心。當(dāng)他知道那是對方在燈下熬夜一針一針織出來的時候,他的心瞬間就被溫暖給拴住了,以至于拍照時,他都會特意露出那件V領(lǐng)的毛背心。
可能也是因為戀愛的關(guān)系,魯迅在廈門大學(xué)待了不到半年就離開了。
臨行前,他和林語堂以及幾個學(xué)生去到南普陀西南邊的一個小山崗游玩,因為那里長著魯迅十分喜歡的植物——龍舌蘭,只是中間矗立著許多像饅頭一樣的墳?zāi)埂σ话闳藖碚f,幾乎沒有人愿意在墳地上拍照,可魯迅和他的朋友們卻專門要在此地留影。拍照時,魯迅獨(dú)倚一塊墓碑,當(dāng)仁不讓定格在了C位。
然而,無畏的背后,都是深愛。
魯迅在墳?zāi)沟牧粲?/p>
為了解放孩子,他特意在文集《墳》的《我們怎樣做父親》里寫道:
“肩住了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其實這個時候的魯迅,他自己還沒有孩子。
然而封建社會的教育風(fēng)氣,無時無刻不在污染著孩子們純潔的心靈,1918年,周樹人發(fā)表了《狂人日記》,向社會公開呼吁“救救孩子”,并署下了“魯迅”這永留于世的筆名。
在49歲那年,魯迅才有了自己的孩子,帶娃便成了一代文豪的日常。
都說中年得子,必定格外疼惜,魯迅自然也是如此,因此帶娃的崩潰他也深有體會,不然也不會寫信向朋友訴苦:
“我們都好,只有那位‘海嬰氏’頗為淘氣,從上個月起就把他當(dāng)作敵人看待了。”
然而,這在旁人看來,哪里是崩潰,明明是滿滿的父愛嘛。
魯迅的另類曬娃也著實是一種老來俏皮。
魯迅扶著周海嬰的第一張站立照
海嬰6個月大時,魯迅正被國民黨通緝,殺機(jī)四伏,朋友勸他在避難處多呆上一段時間。可是魯迅卻婉拒了,他說:
“眷屬在滬,并一嬰兒,相依為命,離則兩傷。”
隨后,他從避難處跑出來與家人相聚,于是就有了這張蹲在兒子身后,雙手托著他拍下的人生第一張“站立照”。
“無情未必真豪杰,憐子如何不丈夫?”
這是魯迅寫給郁達(dá)夫的《答客誚》。
當(dāng)年,郁達(dá)夫去魯迅家做客,看到海嬰將魯迅的書弄亂,灑在地上到處都是,許廣平?jīng)]有制止兒子,魯迅也絲毫不生氣,這樣的寵愛讓客人有點不解,魯迅便寫了這首詩作解釋。
對于兒子,他是慈父;對于廣平,他是愛人;對于朋友,他肝膽相照。
魯迅、瞿秋白
1932年,魯迅在北川公寓第一次見到了瞿秋白,兩人一見如故,相談甚歡。他們從日常生活談到彼此遭遇,從淞滬抗戰(zhàn)談到中國革命,用許廣平的話說,他們兩人就像她從菜市場買回來的兩條魚,放到池中見著水,游得歡快。
后來,瞿秋白面臨危險,魯迅曾4次收留他到家中避險,直到瞿秋白去江西中央蘇區(qū)工作。
離開時,瞿秋白最后一次去到魯迅家,兩人都倍感不舍,從黃昏談至深夜。為了不影響瞿秋白的行程,魯迅執(zhí)意睡在地板上,將床鋪讓給了比自己年輕近20歲的瞿秋白。
可是,黎明一別竟成了兩個人的永別。
1935年6月,瞿秋白被叛徒出賣,不幸被捕,不久便在福建長汀慷慨就義。
得知噩耗的魯迅無比悲痛和憤怒,他立即聯(lián)系秋白的幾位好友,與他們商議后決定收集秋白的譯文,為他出版《海上述林》。魯迅說:
“人給殺掉了,作品是不能夠給殺掉的,也是殺不掉的。”
《海上述林》兩卷
如今,在瞿秋白紀(jì)念館的展廳里依然懸掛著一副對聯(lián):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dāng)以同懷視之。”
這是魯迅親筆手書贈送給瞿秋白的。在那個白色恐怖籠罩的年代,魯迅夜以計日地編輯、校改,因為他的肺病已經(jīng)很嚴(yán)重了。
終于,作品以諸夏懷霜社名義出版了,兩卷,近60萬字。“霜”便是取自瞿秋白的原名瞿霜。魯迅說,這是對秋的紀(jì)念,也是對我的紀(jì)念。
發(fā)行完文稿,魯迅的病愈發(fā)嚴(yán)重了。
1936年,第二回全國木刻流動展覽會順利舉辦。10月,展覽會巡展到了上海。
中國木刻版畫,魯迅是奠基人之一。
除文學(xué)青年外,在上海,魯迅還關(guān)懷和培育了一大批木刻青年。魯迅認(rèn)為:
“當(dāng)革命時,版畫之用最廣,雖極匆忙,頃刻能辦。”
大笑 的魯迅(沙飛攝)
魯迅帶病來到展覽會,立刻被一群青年木刻家簇?fù)碇翢o保留地與他們交談。談到投機(jī)處,一向?qū)橙恕皺M眉冷對”的魯迅竟在這些后生面前開懷大笑。
原來,魯迅也會笑,還會大笑,這在他的一生中是極其罕見的。因為攝影者沙飛拍了連續(xù)照片,才讓我們清晰地看到魯迅這不為人知的一面。
11天后,55歲的魯迅與世長辭,他以終生的奮斗踐行了“我以我血薦軒轅”的宣言。
如今,后代的孩子們依然在咀嚼著魯迅的文字,就如當(dāng)初的我一般。只有等到經(jīng)年以后,嘗過了人生的酸甜苦辣,才會知道冷峻和堅硬是為了守護(hù),而那些犀利深刻、嬉笑怒罵的文字背后,都是綿長又厚重的柔軟和溫暖。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