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戶三不向,睡床三不放”這句俗語,分別指民居開窗戶和安放床的一些禁忌習俗。
在不同的社會背景下,民居建筑材料、式樣、生活條件、思想觀念的不同,開窗和安床會有不同講究。主要分為傳統民居的開窗安床和現代民居的開窗安床兩種類型。
1、窗戶三不向
窗戶指墻壁上或層頂上建造的洞口,也就是通氣透光的裝置,墻壁上窗戶叫壁窗,層頂上的窗戶叫天窗。
窗戶從本意來說,分別指窗和門,后來在民間口語演變中,窗戶不再包括門,而是單指窗。
從民國時期開始,我國有很多有識之士就開始研究古民居建筑,并對我國古民居進行過調查,并撰寫過很多這方面的研究文章。
很遺憾的是,當時研究者可能是因條件有限,或者是因受研究對象的制約,研究人員大多認為,我國古民居留存下來的最早從明朝開始,宋元以前的民居已基本不存在。
因此,古民居研究者只能從宋元時期,留下的文獻資料來研究,沒有實物可供參考。
凡事都有意外,在湘西南大園古村(國家歷史文化名村、列入第三批我國傳統村落名錄)中,就還保存完好的宋時期的一座古民居。
據有關方面的專家的粗略鑒定,這座古民居歷史應在800年以上。具體是宋代的古民居,還是元代的古居,沒有人繼續作進一下的研究。
這座古民居房屋內為一層木結構,四架三間(當地俗稱四排三間)的正屋,外面四面均砌有封火墻,前面的封為墻中間開了房子中唯一的一道門,也就是整座房子只有一個進出口。門的兩邊設置了兩個窗口,也是這座房子僅有的兩個窗子。其他三面既無門也無窗。
此古民居被當地村民形象地稱為“燕子屋”,也就是類似于燕子所筑的巢穴一樣,只有三面全封閉,只在前面有一個出口。
從這座宋元時間的古民居來看,古代鄉村民居的“窗戶”指的就是窗子和門。窗子和門所開的方面應該是一致的,所以才有“窗戶”一詞。
“窗戶三不向”,在宋元時期鄉村民居,應該指不在房屋的左右和后面三個方向開窗子和門。
這種“燕子屋”優點是像一座堡壘,可防盜和野獸,比較安全。其缺點是不透氣,不采光,屋內光線很暗。
大園古村還保存了大量明清時期磚木結構的古民居正屋,但在建筑結構上已采用仿徽式建筑結構,封火墻由四面改為三面,即房屋的左、右、后三面為封火墻,前面不再砌封火墻。正屋也從一層改為二層,并在正屋兩側配有兩層的廂房,形成三合院,也有在前面有兩屋的倒座房,形成四合院。
一般來說,正屋所開的窗戶要講究一些,廂房所開的窗戶主要是根據生活的需要,要隨意一些。
正屋前面的門有的增加為三道,即堂屋兩扇對開的大門,堂屋左右開間各開一道單扇小門。但有的房屋仍然只有一道。
窗子從兩個增加到四個,也就是堂屋開間的大門左右各一個,堂屋左右開間各一個。左、右、后三面依然不開窗子。改進的地方為砌有“磚眼”來通氣采光。
所謂“磚眼”就是在房屋左、右、后三面的磚墻上,根據房屋實際情況,開一個稍微大于一塊老式磚那么大的小洞眼。
比如,如果老式磚為三六九磚(厚三寸,寬六寸,長九寸),那么所開的洞眼剛好能夠塞入一塊三六九磚。通常來說,這種“磚眼”為豎磚形,上下為長,左右為寬。一座房屋有數個到十多個不等。
過去民居封火墻顧名思義就是為了防火,如果鄰居家發生火災,通過磚墻可有效地阻斷火源,同樣,如果自己發生火災,也可阻斷火源危及鄰居。
如果在房屋的三面封火墻開窗,就起不到“封火”的作用,火災可能通過窗口蔓延。
而在封火墻上留有“磚眼”,既能夠起到窗子的作用,可讓室內通氣采光,又能起到防火的作用,一旦發生火災,可從里面用一塊磚塞進去堵起來,也可以用外面一塊磚塞進去堵起來。
這種“磚眼”對氣溫和濕度也有一定的調節作用。如果室外氣溫過高或者過低,濕度過大或太干旱時,都可能通過打開或封閉“磚眼”來調節。
這種“磚眼”還有很好的防御功能,整座房屋就像一座碉堡一樣,既可觀察外面的情況,又可對外發起攻擊,還要躲避外面的進攻。
通常來說,民間不把這種“磚眼”視為窗戶,更不會納入民間“風水”習俗中的窗戶范圍內。
因此,這類的古民居“窗戶三不向”,依然是指古民居中正屋的左面、右面和后面三個方向開窗戶。
從我國傳統民居來說,正屋的屋后不開窗是一種比較普遍的說法,民間有俗語說:“門前不栽樹,屋后不開窗”,指的就是正屋(正堂、主屋、北屋)。
現在保留的一些傳統民居中的正屋,前后左右的墻上都安裝了窗戶,大多是后人改造時加裝上去的。
現在民居,比如農村樓房,因窗房的建筑材料和思想觀念與過去不一樣,房屋怎么開窗也大不一樣。
現在民居開窗房的選擇因素,主要是根據房屋通風采光,以及周圍環境、個人喜好來決定,以不影響居住者的情緒來衡量。
以農村民居為例,人們不喜歡開窗看到墳墓、廟宇、垃圾場、養殖場等,也不愿意看到路沖、水沖、塔、電線桿、大樹等。還有的人喜歡早晨的太陽能照進房間,不喜歡下午的太陽照曬。如此等等。
這樣說來,“窗戶三不向”中的“三”,就不僅僅指三個方向,或者三種事物了,而是一個概數。
2、睡床三不放
“睡床三不放”指在房屋內如何安放的問題。這種說法,主要是指傳統的民俗禁忌。
民間比較忌諱的通常是與喪事有關的一些做法,老人去世后,遺體在家里向哪個方面擺放,人們就忌諱睡覺的床按相同的方向擺放。
床的擺放方向,通常指床頭和床尾的擺放方向,也就是人在床上睡覺的方向。
我國很多地方傳統習俗,人快死時,有把老人抬到堂屋(正堂)斷氣的做法,也有的地方在老人去世后,把老人移到堂屋(正堂)的做法,等候入殮。
如此,在傳統民居之中,老人將死或去世后,所躺的方向,或草鋪或木板所對的方向,正向是堂屋的門和窗房,同時也正好是橫放在房屋梁下。
由此,民間忌諱睡覺的傳統老式床放在門、窗、橫梁下,這也就是俗語所說的“睡床三不放”,即不要對著窗戶安放,不要對著門安放,不要安放在橫梁下面(又叫馱梁睡)。
這種說法純粹是一種聯想式的禁忌,當然沒有道理可言。
現在民間,很多人用上了新式的高低床,又住上了新式樓房,不管是農村還是城市,一些人把床對著窗戶安放,尤其喜歡對著落地窗。
床怎么安放,主要看居住者的興趣和愛好,只要自己感到舒適就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