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郭朝剛
修習陽明心學,不僅在于知曉陽明的故事,而且需要研讀陽明的經典書籍。在讀書與思考、做事與感悟之間體會心學智慧之語,踐行知行合一的精神文明,追尋此心光明的至高境界。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軍事家,心學集大成者王陽明,文武精通、一生建樹良多,不僅平定叛亂、建立軍功,而且開創心學、授徒講學。在儒家文化史上格物致知、正心誠意,從龍場悟道、天泉證道,不忘初心、積極踐行,此心光明,終成“立德、立功、立言”的一代圣人,被后世廣為流傳、影響深遠。
郭朝剛:縱覽陽明一生充滿波折的傳奇經歷,在研讀《王明大全》、《傳習錄》等經典著作之時,總結而得十句精華之語,讓我們一起來感悟“知行合一、此心光明”的心學智慧。
01、 登第恐未為人生第一等事,或讀書學圣賢耳。
少年強則國強,少年智則國智。人之立志,自少年而始,志存高遠者,為一生樹立奮斗宗旨。志不立,則天下難有可成之事。人生立志是第一等大事。
少年時期的王陽明,自12歲起就曾立下宏大志向“讀書做圣賢”,一生為之奮斗,歷經千難萬苦,終于修得正果。
這令不禁想起我們敬愛的周恩來總理,年少還在南開中學讀書之時,就立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宏偉志愿,一生為革命和建設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02、世人以不登第為恥,吾以不登第動心為恥。
失敗是成功之母,逆境是成功之父。一個人之所以能夠取得卓越的成就,不僅僅在于其智商水平的高低,還有情商的強弱,更為重要的就是逆商的大小。
陽明在22歲之時,已然經歷了兩次會試的失敗了,當時一同參考的其他同學皆以名落孫山為痛哭不已。與之相反,王陽明卻是鎮定自若,不為之動心。后來,陽明再次精心備考,終于高中進士,得以觀政工部。
即使你正身處低谷,也要抬頭仰望蔚藍的天空。心態好,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唯有你具備了平靜沉著大氣之心胸,歷經磨難,經過“山重水復疑無路”之后,就一定能夠迎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象。
03、天下之物本無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
陽明在年少之時,勤奮好學,為了弄懂悟透程朱理學的天道至理,他與小伙伴一同去格竹,陽明經歷七日格竹,不得其理,反而累倒患病。后來,陽明在反思過段經歷時,總結: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
正如陽明有詩曰:人人自有定針,萬物根源總在心,卻笑從前顛倒見,枝枝葉葉外頭尋。
如今掩卷沉思總結,真正領會到:自我是一切的根源。內圣之后,方能外王。唯有改變自己,而后有機會去改變世界。
04、圣人之道,不假外求。
人之立定宏偉志向,實現理想之路,從來就不是一帆風順的。
陽明高中進士之后,得以從政,走上仕途之路,也是充滿坎坷曲折,不久之后就因進言而獲罪,被劉瑾當權者當庭仗責四十,而后被發配貴州的龍場。在人生的至難時刻,陽明勤思善做,經歷生活的艱難和死亡的威脅,終于在陽明洞中悟道,這就是中國哲學史上著名的“龍場悟道”。總結就是八個字:“圣人之道,不假外求”。
這就是“心即理”的道理,不經一事不知難,苦難成就大智慧。我們為學做事,凡事需要從自我身上尋找原因,不能假借于外物,為自我的無能尋找若干的外種原因,須知:內因才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根本原因。
05、知行合一: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當我年少初次聽到“知行合一”的時候,老師就曾講解其理,從而知曉這是源于王陽明。只是年少時所理解的知與行,就是理論與實踐罷了。
仔細研讀陽明心學《傳習錄》,結合實踐反思,可以領會其義:知,并不是知道,而是存于內心深處的良知。這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只不過被世俗的物欲雜念所遮蔽了。
知行,是一體兩面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兩者不可分割開來,這是一個整體。
誠然,知行在此指的是道德意識層面的體悟。知,是內心深處的良知,具有正心主意的念想;行,是知的結果,經歷在致良知上做功夫,就會實踐出真知了。
本文下半部分更加精彩,歡迎訂閱、分享。
感謝閱讀,歡迎訂購專欄,分享給更多人一起學習,成長為更好的自己!
06、爾那一點良知,是爾自家的準則。
爾意念著處,他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瞞他一些不得。
正心良知,皆在你我的內心。每個人的道德準則,這是立身處事的行為準則。不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因為,但行好事、莫問前程。一切積德行善問心無愧,坦蕩光明能夠立于人世間。
07、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
知行功夫,本不可離。
知之真切,行之精察,知行合的功夫,正是來源于學習與工作的實踐之中。修行在生活中,在生活中修行。追根求源,我們所修行的正是那一顆真正的心啊。
博學之、明辨之、慎思之、審問之、篤行之。從正確的認知到真實的行動,真誠求學、精進不休,在讀書與做事之間領悟靜定生慧,在學問事功之中感悟天人合一的智慧,知行就在其中。
08、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
陽明自龍場悟道之后,不論學問、仕途、事功,都得以長足進步,猶如開掛的人生,風生水起。
特別是在陽明平定寧王之亂之時,將其心學智慧的靈活運用,對于寧王的心理揣摩精察至極,可謂是出神入化。一場聲勢浩劫的地方叛亂,由于陽明采取了心理戰,全面籌謀,精心布局、善于安排,處變不驚除破心中賊,巧妙地以少勝多,創造了軍事史上一番奇跡。
09、種樹者必培其根,種德者必養其心。
落其實者思其樹,飲其流者懷其源。心,乃萬事萬物的本源。心之德性美好,這是為人處事的根本原則、道德行為規范。正如易經之中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德者,才之本;才者,德之末。
種樹者必培其根,種德者必養其心。培養德性,這是為人處事的基礎。德者,形而下;道者,形而上。德者是實踐行為的準則,易于落地執行,用來規范自我、精修善思、持續精進。道者,為人處事意識的精神文化層面的升維認知,源于內心精進的修行和開悟。
10、心學之四句教:
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陽明心學,是中國哲學史上的精華智慧,是一種知行合一的道德認知與實踐功夫。陽明先生,從龍場悟道到天泉證道,一其短暫而又輝煌的一生,都是在求道和傳道的路上,歷經諸多苦難挫折坎坷,終于開創心學、以此建功立業,傳之久遠。
心學的博大智慧,其精髓概括為“心學四句教”,就是“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其中點明了:心之體與意之動;良知與格物的關系。
儒家至高的人格標準就是達到兼濟天下的“圣人”!欲成“內圣外王”的圣人,首先要有一顆高尚的圣心,修行之最終目的就是修心,在于恢復“心之體”,而其著力點就在“意之動”上。
第三句的意之動判斷標準則是“良知”,致良知就要為善去惡,其方法論就是格物致知,研究事物的道理向內而求內心的良知。
總結
郭朝剛感悟:修行陽明心學的博大智慧,不僅是在于如上十句經典,而且在于透過十句、百句背后的知行實踐的功夫,在古為今用、學思踐悟之中秉承一顆真誠之心去修行,在萬丈紅塵之中悟道、傳道,以實現德功言之三立的偉大志愿。
本文作者:郭朝剛,奇哲咨詢創始人、中管院客座教授、高級人力資源管理師。
1、溝通制勝:快速提升有效溝通能力的12個實用技巧
2、高手的修煉:掌握復盤技術,回顧反思,持續精進探究本質
3、領導力信字領先,信念、自信、誠信、威信、信任,從五個方面修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