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里貝拍攝的那家花園外景,左為味蘭齋,右為吟秋館,對面透過游廊可見“水涯香界”。左立者為園主人那桐。
1903年至1909年,法國駐華武官拉里貝在北京拍下了一系列攝影作品,他是東交民巷法國兵營的武官首領(lǐng),也是一家明信片機構(gòu)的主理人。這些攝影作品是很有價值的歷史影像。
在品鑒考證的過程中,有幾張照片一直無法確認,其中兩張陳設(shè)典雅的廳堂內(nèi)景照片,一張園林精致的花園外景照片,尤其引人注目。
幾年過去,與同好再作探究,發(fā)現(xiàn)這三張照片竟是大名鼎鼎的那家花園舊照,真是雙重驚喜:那家花園已近乎消失,舊影也是寥寥幾幅,此次不光解了多年謎題,還有幸一窺真容。
那桐半身像。
金魚胡同的那家花園,是清末民初京城首屈一指的名園,主人是清末重臣那桐。他是葉赫那拉氏的佼佼者,晚清“旗下三才子”之一,曾在外交、財政、民政等諸多部院衙門主持大局,同外使和北洋政府也有很深的關(guān)系,可謂既會做官又能理財。
清華大學(xué)的“清華園”“清華學(xué)堂”就是當時負責(zé)學(xué)部的那桐所題,北京的第一條新式馬路東安門大街,也是他參與修建,他還參與了北京早期警察制度的創(chuàng)建,的確是當時滿清顯貴里的一流人物。
拉里貝拍攝的那家花園味蘭齋內(nèi)景,靠南的會客廳部分,有那桐五十歲壽辰時慈禧、光緒所賜御筆。
那家花園味蘭齋內(nèi)景,靠北的書齋部分,有慶親王題匾。拉里貝攝
上世紀50年代,從和平賓館向東俯拍那家宅院。
那家的宅院花園也是一流,當年這宅邸是出了名的大,大到什么地步呢?說半條胡同都是哪家的亦不為過。從今天金魚胡同東口起,一直到臺灣飯店,當年路北一溜兒宅門,都是那家的。
1952年建成的和平賓館,也只是用了那家的馬號。那家起初是用房參股,陸陸續(xù)續(xù),又作價將西大院、兩個帶垂花門的并列宅院,以及花園、宗祠,都轉(zhuǎn)給了和平賓館,成為賓館東院。1976年大地震前,池塘填平改成了舞池,1984年8月開拆東院大部分建筑。而靠東頭的樂真堂,則另有所屬,并于1977年拆除,轉(zhuǎn)年蓋起了臨街的北計大樓。京城再無那家花園,只剩下一座翠籟亭、一座六角井亭和一些假山,以及門前的兩個大門墩,低聲細語訴說著模糊的過往。
寫有“嫩寒庭院初來燕,楊柳池塘欲上魚”的翠籟亭。此亭與假山后井亭為“那家花園”僅存的舊建筑。
那家花園名為怡園,拉里貝所重點拍攝的,就是怡園核心部分——味蘭齋。那桐在光緒三十三年十一月十三日(1907年12月17日)的日記中,記錄了這次拍攝:“早法國使館拉里伯(即拉里貝)來照相”。
我們不妨想象一下,和那桐私交不錯的拉里貝,冒著北京的冬日寒氣,帶著攝影器材,一路由東交民巷到了金魚胡同,進到怡園,往左一轉(zhuǎn),就站在了味蘭齋和吟秋館之間,鏡頭向北,將齋和館的側(cè)影收入,尤其拍到了吟秋館北側(cè)山墻搭出的兩卷抱廈。正面是兩者之間的游廊,透過游廊,隔池將“水涯香界”攝入鏡頭,并請園中人作參照,拍下了那張珍貴的外景。
那家花園布局圖,引自《北京私家園林志》。
沒拍到的則有味蘭齋東北側(cè)三間兩卷的澄清榭,園子北的雙松精舍和宗祠,再加吟秋館東的翠籟亭、篩月軒,以及居于中間的池沼山石。池西疊有玲瓏石與黃石,池東堆為青石小山,六角井亭則掩立于山后,可謂臺榭精雅、景致疏朗,饒有水石之趣。
爾后,攝影師由南面進入了味蘭齋,齋有兩卷,南有抱廈,勾連搭的兩卷廳堂,是書齋也是會客廳,齋內(nèi)東有碧紗櫥,西有落地罩、博古架。
齋南抱柱上有聯(lián):“竹林諸賢相與俯仰,山陰之興豈在古今”。顯然這里是會客廳的入口,進門上方,正中掛有“靜觀堂”匾,正是這塊匾的題識里有“琴軒”,可知是題贈主人那桐的,成為一個有力的證據(jù)。
迎面則掛有那桐五十歲壽辰時,慈禧御賜“亮功錫羨”匾額,及“輯慕敦槃資藎畫,調(diào)和鼎鼐迓藩厘”對聯(lián),以及光緒御筆“福”字斗方,這是光緒三十二年七月二十三日送來的,那桐正是這一年被授體仁閣大學(xué)士。后來,也許隨著帝后崩逝,移到宗祠供奉。
照片還糾正了那桐日記里的一個筆誤,日記將“亮功錫羨”寫成了“亮工錫羨”。味蘭齋北面也有門,對聯(lián)則是“萬卷圖書天祿上,四時云物月華中”。顯然門內(nèi)是個書齋,藏有《古今圖書集成》及《大清會典》等大部頭,齋內(nèi)則有慶親王題匾“含章蘊萃”。室內(nèi)陳設(shè)以傳統(tǒng)為主,偶有西洋物品點綴,倒也頗有韻致。
怡園的東側(cè)就是樂真堂,檐下掛白篆字楠木匾,南為家廟遂初庵,隔金魚胡同正對青年會大樓,這三卷五開間的寬廣深邃的建筑,是京城頂級的社交場所,再加上主人的特殊地位,更是擁有了無可比擬的競爭優(yōu)勢。
此處不僅有戲臺可辦堂會,譚鑫培、梅蘭芳、楊小樓等大腕兒常來登臺,甚至獻出絕唱;還可以大擺宴席,北洋政府經(jīng)常在此接待貴賓政要;也可以登臺演說,最著名的一次,是1912年孫中山先生進京,不到半月時間三次來此參加歡迎會,在樂真堂里孫先生發(fā)表了演說。
那桐(右)和弟弟在那家戲臺。
文 |李哲
圖 | 李哲、徐家寧
編輯 | 孫文曄
來了您吶!我們《舊京圖說》成立了讀者群,有關(guān)北京的掌故、照片可以發(fā)到群里大家一起討論。有什么不認識的老照片,疑難北京史地民俗問題也來討論!
每周六晚,群里還有專家講座,分享有趣的知識。總之呢,凡是有關(guān)老北京的人和事兒,都能在群里交流!請您留下微信號由管理員拉您入群!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