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企業面臨危機,總會面臨著類似“活著還是死去”的二選一拷問,顧此失彼難免糾結,這的確是個問題;而更多時候,需要“既要也要”的雙面能力和智慧。企業,不但會做判斷題,更要會做選擇題。
中國的互聯網企業正面臨著類似的拷問:虛擬經濟是要顛覆實體經濟還是要輔助實體經濟?如何處理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關系?務虛,還是務實?這是很多互聯網企業正在糾結的問題。
11月18日,京東發布了2022年三季度業績,為“虛實”二元經濟的困惑,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京東交出了一份務“實”的財報】
三季度,京東集團凈收入為2435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速高于同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3.5%的增速;其中,凈服務收入為465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2.2%,占凈收入的比例達到19.1%,創下歷史新高。
而這次財報不同之處在于,銷量增長背后,更多是高質量的產品與服務;數量增長的背后,更多是對實體經濟的支撐與賦能。
京東集團首席執行官徐雷先生表示,“數百萬中小企業,尤其在鄉村產業,更深度地參與到京東的高質量增長中,這些企業依賴京東獲得高效的供應鏈解決方案和可持續增長的機會。”線上與線下深度互動,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親密接觸爆發出耀眼的火花。
京東的快遞業務,一直有著不錯的口碑。財報顯示,在京東開放物流業務后,京東物流外部客戶收入同比增長67.8%,占物流總收入比例接近七成,外部一體化供應鏈客戶數量保持雙位數同比增長。倉儲方面,三季度京東物流并購德邦后,倉儲總管理面積超過3000萬平方米。
京東的活躍用戶數量從1.5億增加到5.8億。即便遠在西藏,網購送貨速度,從以前的一兩周縮短至一兩天;京東服務的活躍企業客戶數量超過800萬家,成為九成以上在華世界500強企業、全國近70%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共同選擇,同時也為制造、能源等領域提供專業供應鏈服務。
現在的京東早已名列一線電商大廠,收入增長固然可喜,但他們在線下的布局,以及帶動線下增長的數字更加亮眼。
農產品方面,京東11.11,近10000種農產品成交額超過10萬元。近3成糧油、茶葉等初加工農產品實現了超過100%的增長,在成交額最高的100件商品中,超過50%是新品種。
制造業方面,京東C2M智造平臺已經與超過3000個品牌達成C2M合作,深度參與到產品研發與設計,幫助制造工廠節省75%的調研時間,新品上市周期比以往縮短67%。11.11期間還啟動了產業帶“百大質造工廠計劃”,未來三年內將打造超500個產業帶品質示范工廠,帶動工廠銷售額增長超600%。
京東對實體經濟的策略精簡為四個字“以實助實”。
在農產品方面,京東“以實助實”推動鄉村振興“高質量農產品-消費升級-農民增收”正循環;在工業領域,“以實助實”,京東助力產業帶商家、工廠獲得實在增長。京東還高度重視科技創新,通過數字技術升級傳統產業鏈供應鏈。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京東體系在基礎科學和技術研發上的累計投入已超過900億元。
一句話總結,2022年三季度,京東交出了一份相當務“實”的答卷。
【虛實經濟的三個誤區】
很多來自西方的舶來詞,進入中國后以訛傳訛,最終變了味。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就是這樣的例子。
當下的輿論場中,不少互聯網企業著急變身“實體企業”,大有洗白自己互聯網標簽的趨勢。這其實是對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誤讀和曲解,更有人把虛擬與實體不恰當地對比和類比,甚至形成了誤區。
第一個誤區:把虛擬經濟等同于網絡經濟
保護實體經濟和抵制虛擬經濟來自于2008年的次貸危機。
實體經濟是指服務的生產、流通和物質的、精神的產品等經濟活動。虛擬經濟是指簡單地說就是直接以錢生錢的活動,是與實體經濟相對應、類似次貸的金融業務。2008年的金融危機,本質是華爾街投資商們的資本游戲,最終傳到實體經濟,引發全球經濟動蕩。
在國外的語境里,實體經濟對應的是不合規的金融業務。但在國內,實體經濟對應的卻是互聯網。
這或許是因為互聯網里有太多的“虛擬”業務:VR是虛擬現實技術,游戲是虛擬的世界,互聯網是虛擬的輿論場,近幾年與區塊鏈技術一起火爆的比特幣屬于“虛擬”貨幣。久而久之,網民的心智中,虛擬成為網絡經濟的代名詞。
第二個誤區:互聯網與實體經濟的對立
當人們把互聯網等同于虛擬經濟,也就把互聯網潛移默化地開始與實體經濟對立起來。當然,這也離不開早期互聯網企業“顛覆實體論”,后期互聯網惡性競爭確實傷及到無辜的實體企業,比如商超賣場。近兩年,個別網絡平臺遭遇到大額的反壟斷罰單,更加劇了虛擬經濟傷害實體經濟的刻板印象。
事實上,虛擬網絡經濟與實體經濟并不對立,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二者更不是你死我活,此消彼長的關系,而共贏共生的關系。
很多網絡公司就是由實體企業起家。京東最早是從中關村的線下“三尺柜臺”起家,從光盤刻錄到數碼產品,再到最大的IT數碼產品平臺,一路走來,京東骨子里具有實體經濟的基因。而京東的口號“多快好省”,則用最質樸的文字,展示了實體經濟企業的專注和初心。
另一方面,虛擬經濟也在反哺實體經濟
從PC互聯網到移動網絡誕生了很多平臺企業,提供了從支付、快遞到倉儲等各類基礎服務,不但拓展了網絡服務的版圖,同時也提升了中小微企業的運行效率。以京東為例,京東商城作為工業品和農業品的線上渠道,大幅提升商品銷售效率;京東C2M智造平臺,提升了生產和研發效率;而京東物流,則大大提升了商品流轉效率。
第三個誤區 虛擬經濟沖擊實體經濟
當BP機被即時通訊工具取代,報紙雜志被手機APP所取代,當現金被支付工具取代,當各種互聯網、移動APP興起,各種線上服務方興未艾。很多人驚呼,虛擬經濟正在蠶食實體企業,正在顛覆實體經濟。
時代更迭的洪流中,沒有人能阻擋科技前進的車輪。大數據、互聯網和人工智能技術成為“實體企業”創新、效率和服務的加速器。很多實體企業,其實不是被互聯網虛擬經濟打垮,而是被缺乏新技術“低效率”“數字鴻溝”擊垮。
實體經濟最大的敵人不是互聯網和虛擬經濟,而是自身面對新技術洪流的技術空心導致的“虛”。消除這種內在的“虛”,反而更需要借助互聯網平臺企業,在網絡時代實現彎道超車。
【 京東“以實助實”背后的邏輯】
為什么京東如此在意實體企業,又如此了解實體企業?為什么京東提出以實助實的戰略?
首先,實體經濟是中國經濟的最大痛點
中國的實體經濟正面臨內憂和外患。外患是,包括西方國家脫鉤帶來全球經濟環境的惡化,當然也包括疫情對于實體經濟的創傷。如果說,前者是人禍,后者則是無法避免的天災。實體經濟占據國民經濟比重較大,而且關系國計民生。遭遇雙重挑戰的實體經濟是中國經濟最大的痛點。
其次,京東骨子里具有實體經濟的基因,京東最懂實體企業
在很多人心目中,京東是中國最大的B2C線上商城,是虛擬經濟的典型企業。但實質上,從誕生至今,都是不折不扣的實體企業。
京東是實體門店起家。京東起家的中關村地區,高樓大廈、樓宇林立,IT店鋪多如牛毛,中關村曾是中國北方最大的IT產品集散地之一。但在發展的鼎盛時期,不少線下店鋪憑借不透明的產品信息,謀取高額利潤。最終,劣幣驅逐良幣,再也沒人愿意去中關村線下買電腦。
而京東始終堅持“多快好省”,最終把店鋪開到網上。京東價成為中關村的良心價的代名詞。曾經,中關村里京東的三尺店鋪,在網絡的虛擬空間里不再受空間限制,京東的客戶也從北京拓展到全國各地。抓住互聯網機遇,為京東的騰飛插上了翅膀。
8月3日,2022年《財富》世界500強發布榜單,京東集團排名躍升至46位,較6年前首次上榜提升了320位,并連續6年排名國內行業首位,也是國內行業唯一進入前50的公司。
現在的京東,擁有大量線上業務,但線下仍是重要的戰場。線下的人,線下物流網和線下的倉儲網,與互聯網巨頭的輕資產不同,京東的大量資產都在線下。
員工方面。京東或許不是業內工資最高的企業,卻是中國人數最多的民營企業。截止2021年底,京東體系員工數已經超過42萬,京東一家的員工數量已經超過了BAT的總和。
倉儲方面,三季度京東物流并購德邦后,京東物流運營超過1500個倉庫,倉儲總管理面積超過3000萬平方米。至于快遞,國家郵政局發布第三季度快遞服務滿意度調查結果,京東快遞位居九大快遞品牌首位。
最后,京東是技術賦能的新興實體企業
京東不僅是實體企業,更懂如何用數字化、網絡技術解決供應鏈的難題。
京東完善“有責任的供應鏈”,同時持續推進“鏈網融合”,實現貨網、倉網、云網的“三網通”,并深度融合解耦,實現“三網通”。如果將供應鏈比喻生命體,貨網扮演了傳遞營養物質的循環系統,倉網更像是組織、器官和細胞,而云網則扮演了神經系統,缺哪一樣都不行。
在數字化和智能時代,實體企業最缺乏的是賦能平臺和支持底座,而京東正在扮演這樣的平臺。
借助三網通有機運行,京東不僅保障自身供應鏈的穩定性與可靠性,還帶動供應鏈產業鏈上下游生態企業數字化轉型和降本增效。京東為產業賦能的版圖從農業到工業,從基礎建設到物流、數字基建,京東為各個行業提供了數智化的供應鏈服務。
2020年10月,京東提出全面的“奔富計劃”——以京東數智化社會供應鏈為基礎,構建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促進高品質農產品正向循環,為鄉村振興提供完整的解決方案;面向大型企業,京東發揮供應鏈與技術服務能力,滿足汽車、能源、機械、家電等眾多實體產業數字化升級需求,做“數字大腦”力促提質、降本、增效。
【結束語】
虛實本是一體。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并不矛盾,更無須割裂開。所以,關于實與虛的選擇,其實并不糾結。虛擬的網絡經濟并不可怕,但失去虛擬經濟背后的數字、網絡和人工智能技術,成為技術“虛空”的企業,才最可怕。
復盤京東的成功,無非是一個始終抱有初心的實體企業,借助互聯網技術的東風,迅速成長的故事。但不得不承認的是,同時擁有實體企業的堅韌和執著和虛擬空間技術的洞察力,吃透虛實,才鑄就了京東現在的成功。
京東提出的以實助實,有自己的底氣。一方面他們是虛實兼具的多面手。同時,還擁有一顆反哺實體經濟的責任心。這一點,尤其可貴。
雄觀,資深新經濟觀察家、知名意見領袖,國內首個嚴肅科技脫口秀“雄辯”主講人、十大科技自媒體(見各大權威榜單)。曾在阿里巴巴、360、搜狗、藍港等著名互聯網公司負責相關營銷工作,參與5次IPO,橫跨行業主要領域。每日一篇深度文章+科技熱點快評,發布于微信、微博、頭條、百度,各大門戶及科技博客、媒體社群、短視頻等30+全部主流平臺,覆蓋400萬中國最核心商業、科技人群。為FT金融時報、福布斯等世界級媒體撰稿人,觀點被媒體廣泛轉載引用,影響力極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