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藍字
原創首發|藍字計劃
科學探索有時候是一場豪賭。
張益唐在發表自己的成名作《素數間的有界距離》前,只是新罕布什爾大學的一名普通講師。更早之前,他住了八年的地下室,在賽百味當過收銀,在汽車旅館打過零工。
現代液體火箭之父戈達德,生前一度是媒體嘲笑的對象。1920年,《泰晤士報》的一篇評論說他的火箭理論,是“高中沒念好”。
大器晚成的“鋰離子電池”之父古迪納夫,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就先后發現了新型鋰電池的兩種新材料,諾獎的預測名單年年有他,他卻直到97歲的高齡,才等來了諾貝爾化學獎。
| 97歲上臺領獎的古迪納夫,來源:諾獎官網
我們或許都聽過陳景潤,知道他把半輩子的時間都花在了哥德巴赫猜想上,險些因為積勞成疾而亡。但假如他沒有做出陳氏定理,我們甚至連他的名字可能都不曾聽聞。
公眾往往更容易看到科學家們站在山巔的時刻,卻忽略了有多少默默無聞的研究者,正在科學探索的道路上獨自前行。
他們正等待著不知何時亮起的曙光。
達爾文的獎章
1709年,對歐洲而言是一個不幸的年份。
各國遭遇了五百年來最糟糕的冬天,極端寒冷以及隨之而來的饑餓、流感大流行,導致了至少數十萬人死亡。
英國下議院議員戈弗雷·科普利爵士也死于一次“喉嚨發炎”,人們當時還并不知道這與細菌感染有關——直到219年后,英國倫敦大學圣瑪莉醫學院的弗萊明教授才發現了青霉素。
這位叫戈弗雷·科普利的議員,擁有男爵爵位,生前熱衷于藝術品收藏,但與當時的貴族風潮一樣,他也是英國皇家學會的會員——這個創辦于1660年的組織,是當時英國科學研究的中心。
戈弗雷·科普利在他留下的遺囑里,給皇家學會留下了一筆100英鎊的捐贈。
這就有了科普利獎章的誕生——頒發給最重要的科學發現和通過實驗做出重大貢獻的個人,每年僅此一位。
1736年第一次頒獎的時候,這個獎項還只是一枚價值5英鎊的獎章。直到150年后,因為有了一筆新的捐贈,獎章的價值才漲到50英鎊。
| 1753年,本杰明·富蘭克林獲得的科普利獎章的設計,來源:posterazzi
盡管人們常常樂此不疲地討論一個獎項的獎金多寡,但對于當時的人們來說,科普利獎章帶來的認可才是至關重要的。
1864年,對于達爾文來說是艱難的一年。
五年前出版的《物種起源》,引來了一輪又一輪的攻擊與謾罵。這一年,他的身體情況也急轉直下,在長達九個月的時間里,他不間斷地出現了嘔吐的情況,最好的時候一天也只能工作兩個小時——這對一位科學工作者來說,簡直是地獄生活。
終于在11月,一個好消息傳來:英國皇家學會決定為他頒發本年度的科普利獎章,以表彰他在“在地質學、動物學和植物生理學方面的重要研究”。
當時的達爾文或者不會想到,皇家學會的評審們也不會想到,在神學時代充滿爭議的物種進化論,會在多年之后成為接近真理的存在。
達爾文在收到獲獎信息后,寫下了自己的感受:“科普利獎章對于全世界的科學家而言都是巨大的榮譽”、“自然選擇終于在英國取得了進展!”。
科普利獎章,推著科學向前走了一大步。
從5英鎊,到1000萬克朗
科普利獎出現100多年后,又有一個人寫下了一份遺囑:
“請將我的財產變做基金,每年用這個基金的利息作為獎金,獎勵那些在前一年為人類做出卓越貢獻的人。
這就是諾貝爾獎,而它的出現是個意外。
| 以諾貝爾獎留名后世的阿爾弗雷德·諾貝爾,來源:諾獎官網
諾貝爾在父親辦的軍工廠長大,自小被父親禁止接觸火藥,但他最終還是成為了那個將火藥威力變得更大的人,并因此成為了歐洲最富有的軍火商之一。
1888年,諾貝爾的哥哥路德維希·諾貝爾去世,一家法國報紙誤以為是諾貝爾去世,于是竟然在報紙下寫下了這樣的訃告——“阿爾弗雷德·諾貝爾 ,一個想方設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殺人而致富的人,昨天死了?!?/strong>
那一刻的諾貝爾意識到,自己或許該贖罪了。
諾貝爾獎的出現,徹底改變了科學獎項的性質——它不再僅僅是一份價值5英鎊的榮譽,更意味著一筆巨額的錢。
1901年首次頒發的諾貝爾獎,單項獎金達到15萬瑞典克朗——相當于當時一名大學教授20年的工資。時至今日,諾貝爾獎的單項獎金已經漲到了1000萬瑞典克朗(約人民幣636.5萬元)。
2500年前,顏回身在陋巷,“一簞食,一瓢飲”,不改其樂。
多年以來,世人也對科學家賦予了“安貧樂道”的形象,但諾貝爾獎的出現,證實了無論是名或是利,對于科學進步都是不可或缺的。
居里夫人在獲得1903年的諾獎獎金之前,只能靠巴黎高等師范學校的一份兼職勉強養家,實驗室由一間廢棄的醫院解剖室改造而成,既不通風,還常常漏水——學校也沒有資助她的研究,資金來源往往是冶金和礦業公司的補貼。
| 居里夫人在實驗室中,來源:livescience
拿到諾獎之后,居里夫婦才終于招募了第一個實驗助手,巴黎大學也在第二年為他們提供了一個新的實驗室。
得益于實驗條件的變化與研究資金的支持,居里夫人在1910年得以成功地分離出純鐳金屬單質,成功打消了外界對于“鐳”是否是一種元素的質疑,她也籍此拿到了第二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2012年,諾貝爾基金會打電話給日本教授山中伸彌,通知他獲得該年度生理學或醫學獎時,山中伸彌正在家中修理洗衣機。這一年,山中伸彌為了籌措研究經費,甚至參加了當年的京都馬拉松,獲獎后日本內閣還特意贈送了他一臺價值16萬日元的洗衣機。
諾獎的獲獎者們當然沒有辜負這份巨額的獎勵,因為他們的科學成果,毫無疑問正在改變整個世界。
獎章與人類命運
諾獎之后,越來越多的科學獎項陸續出現。
1924年,一戰剛剛結束,國際數學家大會卻產生了分裂——當時部分協約國的數學家提議,應該禁止德國等原同盟國的數學家參加大會。加拿大數學家約翰·菲爾茲對這種分裂感到痛心,或許也是出自諾貝爾獎的啟發,他打算籌辦一個國際性的數學獎項,以消除數學界的裂痕。
只是獎項尚未得以設立,菲爾茲便因病去世,只留下了一份關于獎項的備忘錄:評獎委員會應盡可能多的自由去決定得獎者。
1932年,國際數學家大會達成共識,數學界的“諾貝爾獎”就此出現,它就是菲爾茲獎。到了1966年,菲爾茲獎又多了一個獲獎者不得超過40歲的規則,它由此成為最具成就的年輕數學家們的殊榮。
| 菲爾茲獎樣式,來源:Wikimedia
菲爾茲獎的出現,影響的也不僅僅是獲獎者。
1982年,丘成桐成為第一個獲得菲爾茲獎的華人,他也因此成為當代最具影響力的華人數學家之一。在那之后,他在清華、浙大等建立了多個數學研究中心,同時發起組織國際華人數學家大會。
他得以籍此推動了華人世界的數學發展。
1966年確實是個特別的年份,因為這一年,圖靈獎也誕生了。
它是計算機協會(ACM)設立的獎項,意為紀念現代計算機科學的先驅者艾倫·圖靈,獎勵的是那些在計算機領域做出卓越貢獻的研究者。
圖靈獎的特別之處在于,不同于傳統的數學、物理、化學、醫學等等的領域,計算機完完全全是一門新的科學。
被認為是計算機先驅的艾倫·圖靈,1936年才提出了圖靈機的概念;世界上第一部電子計算機——阿塔納索夫-貝瑞計算機,要到1941年才開始出現。
這意味著的是,不同于以往諾貝爾獎的滯后,或是數學與現實的距離,圖靈獎的每一位獲獎者,或許不被大多數人所知,但他們共同推動著人類進入信息時代。
首屆圖靈獎的得主艾倫·佩利,是最早的計算機程序設計語言Algol 58和Algol 60的貢獻者,現在還在用的C語言也受到了前者的影響。
1971年的圖靈獎約翰·麥卡錫,第一個在達特茅斯會議上提出了“人工智能”的概念。
萬維網和第一個瀏覽器的發明者蒂姆·伯納斯-李,唯一獲獎華人、著名清華姚班的導師姚期智,曾任斯坦福校長、現谷歌母公司董事長、人稱“硅谷教父”的約翰·亨尼西……
| 1970年圖靈獎獲獎者詹姆斯·威爾金森,他提出了計算機最常用的誤差分析方法
但科學獎項本身,并非毫無問題,它們其實也一直在探索之中。
無論是諾獎還是菲爾茲獎、圖靈獎,這些獎項都更偏向是對既有成就的一種具有滯后性的認可。
以諾獎為例。從1901-2014年間獲得諾貝爾科學獎的得主情況看,從發表科研成果到獲獎,物理、生理學或醫學獎的最長滯后時間均為55年左右。
試管嬰兒之父愛德華茲于1958年著手研究試管受精,1978年成功產生全球首名試管嬰兒露易絲·布朗,但直到32年后的2010年,他在85歲高齡才終于獲獎。1972年,屠呦呦提取出了治療瘧疾的青蒿素,43年后才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是否有一種更好的方式,去激勵科學家們的探索?
站在科學家身后的產業界
來自產業界的力量開始行動——對于企業而言,對科學的投資,無疑是最具價值的。
1919年,麻省理工學院設立了一個工業合作與研究部門,其實就是邀請企業為學術研究付費。按照該校教授大衛·凱撒的說法,十年之后,麻省理工有三分之一的教師正在為企業服務。
后世常態化的“產學研”模式就此開始流行開來。
而在“產學研”的基礎之上,企業資助乃至開設科學獎項,也開始成為一種常態。如2007年開始,谷歌開始贊助圖靈獎,將獎金從2.5萬美金提升到了100萬美金。
企業更青睞的,是鼓勵青年科學家的獎項。
譬如1987年,日本IBM公司設立的IBM日本科學獎,針對的是在物理、化學、計算機科學等基礎研究領域取得卓越成就的45歲以下研究者。
1999年,微軟亞洲研究院設立的“微軟學者”獎學金,更是直接針對計算機科學以及相關專業和交叉學科的博士生。
1942年由西屋公司冠名設立的“美國科學天才獎”瞄準了高中生——從這些天才少年里走出了7位諾貝爾獎得主和2位菲爾茲獎得主。美國前總統老布什曾興奮地稱它為“科學界的超級碗”。英特爾、再生元制藥在西屋公司之后陸續冠名獎項。
| 科學天才獎獲獎者基本在18歲左右
還有麥克阿瑟獎。這個由美國商人約翰·麥克阿瑟夫婦的基金會設立的獎項,又被稱為“天才獎”。自1981年開始,該獎項就開始尋找那些具有潛力的研究者——每年20-25人,根據年齡給予12.8萬美元到30萬美元的無條件獎學金。如今,這個數字已經增長至62.5萬美元。
無條件意味著,不同于以往對青年科學家的資助更偏向于“項目經費”,它更能直接地改善改善科研工作者的生存狀況。1981年,第一位獲得麥克阿瑟獎的伊萊恩·帕格爾斯只是一名普通的大學助教,早上6點上班,常常待到傍晚才回家,家里還有個一歲的小孩需要照顧。這筆錢的到來,才終于讓她享受到了心無旁騖的科研。
類似的嘗試,也在中國出現。
2018年5月,騰訊集團總部的38樓,生物學家饒毅和馬化騰吃了一頓晚飯。席間,兩人聊到了中國基礎科學研究者亟需支持的話題。
科學探索獎的籌備團隊就此誕生。一開始,他們找了一些科學家做訪談,問的是當下中國年輕科研工作者究竟會為多少錢頭疼。
答案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買不起房”。
受訪結果顯示,不少青年科學家五年內基本能拿到1000萬左右的經費,來支持自己的研究。但個人的收入相較研究經費而言卻顯得極為單薄,統計局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非私營單位的平均工資為151776元,私營單位為77708元。
更別提碩士生與博士生那連學費填不滿的補貼。
也難怪2019年第一節科學探索獎頒獎時,青年科學家劉穎被問到300萬獎金怎么使用時,她的第一回復是,“可能先還房貸吧”。
| 2019年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中間為劉穎
2018年回國之后,張益唐擔任了山東大學威海分校數學與統計學院院長、“潘承洞數學研究所”所長,幫助培養中國的青年數學家。他也在這一年成為了科學探索獎14名共同發起的知名科學家之一。
今年的科學探索獎,選出了來自18個城市35個機構的50名不同領域的獲獎人,他們將在未來的五年獲得300萬自由支配的獎金。其中最年輕的獲獎者是北京郵電大學研究員王光宇,她今年只有31歲——這個年紀的張益唐,才剛剛出國讀博,在校外與同學合租,還不知道自己未來的蟄伏與蛻變。
這一次,他們終于不必在困頓中等待曙光。
從1736年科普利獎章的第一次頒獎,到2019年科學探索獎的出現,科學獎項經歷了將近300年的發展。一個成熟的正向循環體系也在探索中得以建立:外界為科學研究提供支持,科學難題一個個被突破,人類文明得以大步向前。
科學家們也終于不再需要成為賭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