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武將 影視形象
明成化年間,明朝中央政府將福建汀漳守備行司(相當于汀漳司令部)設立于武平千戶所(今福建省武平縣),此舉有在閩粵贛邊設置“軍事特區”的考慮。
何謂“軍事特區”?以汀漳守備都司為例。
汀漳守備都司在一般的軍事行政概念上,隸屬于福建省軍事體系,福建巡撫是它的最高名義長官。
但在軍事功能上,汀漳守備都司又要聽令于南贛巡撫。歷史上南贛巡撫轄區包括江西贛州府、南安府,廣東潮州府、惠州府、南雄府、韶州府,福建汀州府、福建漳州府,湖南郴州府等。
明代南贛巡撫范圍圖(標注處為武平)
于是,汀漳守備軍根據閩粵贛邊治安或軍事狀況的實際需要,以借用的名義,隨時出入閩粵贛三省各地作戰,從而成為閩粵贛邊的一枚軍事“救火隊員”。
明代歷史上最著名的南贛巡撫,莫過于王守仁(王陽明)。王守仁在“跨省”轉戰多地期間,汀漳守備軍就是協同作戰的重要力量,守備軍經常在各地之間調來調去。
《王陽明全集》卷四記錄了這么一件事:明正德年間,漳州沿海“深田”、"半砂”(舊地名)等處(隸屬于漳南道)匪徒為患,福建兵備僉事周期雍,向南贛巡撫王守仁申請,借調汀漳守備(隸屬于汀漳道)侯汴率軍趕去支援。對此,王陽明批示:“準議暫委守備侯汴前往南韶住扎,嚴剿捕以靖地方。稍候武備既設,施行有次,仍舊還歸武平住扎。”
王陽明軍事雕塑圖
也就是說,時任汀漳守備侯汴,作為“救火隊員”,被王陽明批準臨時借調給漳南道剿匪使用,待平定地方后,再回到武平駐扎。
注意了,此次借兵事件,申請人是“福建兵備僉事”周期雍,而批準人卻是“南贛巡撫”王守仁。可見,南贛巡撫才是汀漳守備都司的地方最高軍事長官,或者說,汀漳守備軍需要中央官員才能調動(王陽明時為都察院左僉都御史兼南贛巡撫)。
類似的軍事借調,在汀漳守備歷史上比比皆是。以我們熟悉的俞大猷為例,他正是在擔任汀漳守備期間,被抽調到廣東海域打擊海盜且功勛卓越,后來調任廣東都司都指揮僉事。
俞大猷影視形象
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機動作戰于閩粵贛邊,本就是汀漳守備軍的功能職責——這正是汀漳守備都司作為“軍事特區”單位存在的意義。
基于汀漳守備軍的特殊性,其守備主將的任命、重大軍事調遣行動、獎懲事宜等,常由明朝中央政府直接經手處理。
譬如,崇禎四年,汀漳守備郭應元因“失誤軍機”受到朝廷中央的處罰,而且是遵照崇禎皇帝的諭旨辦理的。此事被記錄于大明朝廷官方檔案:“兵部為福建汀漳守備郭應元失誤軍機奉旨事行稿 崇禎四年八月二十日”。至于處理結果如何,詳情不明。
值得注意的是,汀漳守備是由大明朝廷中央直接任命的,而且人選嚴格限定于全國重要衛所的衛指揮使或武進士——即便是衛指揮使,通常也是武進士出身。如歷史上重量級的汀漳守備人物西寧、俞大猷,都是武進士出身。
明代福建衛所圖
這里頭還有一個重要的武進士守備值得一說。紀元憲,安徽貴池人,萬歷二十二年(1594)武進士,直接被任命為汀漳守備。后升任福建巡撫參將、福建副總兵。再后來,紀元憲做到了廣西總兵官。
今安徽池州市貴池區留有紀元憲墓,墓碑刻字:“皇明鎮守兩廣掛征蠻將軍印都督紀公盡莪諱元憲墓”。紀元憲是繼王廷臣之后,又一位從武所成長起來,最后做到了邊防總官兵的原汀漳守備!
武平千戶所古城墻
前面幾期“汀漳守備”系列文章說到,歷史上武平千戶所周邊政通人和,鮮少戰亂,大部分汀漳守備在武所駐扎成了閑將,這就是所謂的“武所無戰事,汀漳臥龍地”。汀漳守備欲立戰功,通常要被借調去外地打仗,才能打開局面。
但即便如此,歷史上還是有汀漳守備在武平本地打仗陣亡的。崇禎年間的汀漳守備徐必登,在一次討伐武平本地土匪團伙的過程中,單槍匹馬上陣挑戰,不幸陣亡。跟徐必登一同戰死的,還有一個叫廖希賢的武平本地勇士。
汀漳守備戰死“沙場”,在大明朝廷眼中是一件大事,因此明朝中央政府有關檔案記錄了徐必登的殉節之功。
清康熙年間,乾隆皇帝下令統一修撰記載明朝殉節人士名單的檔案,名為《欽定勝朝殉節諸臣錄》,其中將徐必登和廖希賢一并載錄。可見,即便在清朝統治者的眼里,明末汀漳守備徐必登也算得上是英雄。
有關明代汀漳守備的風云往事,是大明軍政歷史的一部分,同時也是武平歷史的重要篇章。我相信隨著進一步深挖,還有很多值得著述言說的武平軍家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