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100多年前,濟南歷城一戶姓江的宅院里,月光皎潔,一個9歲男孩仰望星空,在別的小孩子想著月亮里住著嫦娥和玉兔的時候,他卻在思索地球之外的星系、宇宙里的外星文明了。
于是,在某個電光火石之間,他腦子里的各種奇思妙想碰撞,文思如尿崩,寫出了轟動一時的《三千大千世界圖說》,在開頭的序文里,有段特牛氣的自我介紹:
神童江希張,一二歲而識之無,三四歲能弄翰墨,五六歲能注釋經書,不費思索,下筆千言;且可譯成外國文字,旁及四體書法、醫卜末技,亦不學而精至。道、佛、回各教經典皆能解注其奧。
這個9歲的男童認為自己有“天眼通”,能看見天上地下的情形,所以本領在科學家之上。
他將宇宙分為“三界”,上界是道家天神的住所;下界即是地府;中界用現在的話說,是除了太陽系之外的各個星球。
書中描寫住在洞穴里的水星人
書中列舉了諸如長著翅膀的金星人、身高一丈的火星人、胸口有洞的三師星人、一手一目有尾有角的搖光星人……
魯迅先生在其雜文集《熱風》里談到了“鬼話和科學”,相當犀利地批判了這位神童的大作,說他“拿了儒、道士、和尚、耶教的糟粕,亂作一團”。
講天堂的遠不及六朝方士的《十洲記》,講地獄的也不過抄襲《玉歷鈔傳》,“這神童算是糟了!”
雖被迅哥怒斥“裝神弄鬼”,但不得不說江希張的履歷相當精彩——
7歲就自行撰寫了一套《四書白話解說》叢書,9歲著書《息戰論》,12歲注解《道德經》,差點成為溥儀伴讀,康有為收他為徒,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建國后他成為了我國首屈一指的化工和輕工業領域的專家。
這大概就是現實版的人生比小說還精彩了吧!
02
江希張的老家,在現今的濟南市歷城區董家鎮,并非出生于什么書香門第,其祖父江宗先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文盲!好在思想開明,發誓哪怕勒緊褲腰帶也要供自己的子孫后代上學讀書。
江希張父親江鐘秀在田間勞作之余,苦讀四書五經、孔孟之道二十載,功夫不負有心人,成為了十里八鄉非常有名氣的一個文人,還著作了《興學創文》、《尊孔大義》等通俗的讀物。
讀書改變命運,媳婦娶得也不錯。江希張的母親王崇孟,年幼時讀了幾年的私塾,之后還考上了山東女子師范學校,那個年代能供女兒讀書,說明家底不差。
有這樣的家庭背景,江希張自然教育上不缺資源。
在江希張兩周歲的時候,王崇孟就帶著江希張做一些識字小游戲,意外發現自己的兒子接受能力和記憶能力超群。
王崇孟激動地將這一消息告知了孩他爹,江鐘秀自然大喜。
自此以后更是認真教導,江希張也沒有辜負父母的期望,三歲時已經能夠認字近千、背誦古詩上百首,四歲便能和人吟詩作對,神童之名漸起。
就像金庸武俠里天賦異稟的新秀,總會遇到前輩高人的提點。一次江鐘秀帶著兒子在池塘邊作詩,一位釣魚老伯看江希張聰慧,便隨意出了個上聯:釣魚,江希張馬上對出了:放鷹。
老伯很是欣慰但是笑而不語搖了搖頭,江希張又說道:救蟻。
老者驚訝不已、連連夸贊,他將江希張抱起,詢問其姓甚名誰家住何處,江希張口齒伶俐、邏輯清晰,便對江鐘秀贊道:此子學術天賦極高,將來的狀元當中必有一個會是你兒子。
事后才知,這位老者竟是山東提學使陳榮昌的幕僚!
孫寶琦
陳榮昌第二天便騎上馬到江家莊登門拜訪,親自出考題,在問及江希張志向時,小小孩童脫口而出張載的橫渠四句:“愿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陳榮昌隨后匯報給了山東巡撫孫寶琦,孫寶琦招來江鐘秀父子來省城覲見,問了“小神童”很多算術以及詩文題目。其中一個對聯是:“五大為天地君親師”,孫寶琦覺得這個難度還是比較大的,結果江希張瞬間對出:“一生守仁義禮智信”。
孫寶琦嘖嘖贊嘆,當即向學部舉薦江希張給溥儀做伴讀!在嚴苛的復試中,江希張不負眾望、一鳴驚人。
不過正值辛亥革命的前夕,清王朝大廈將傾,溥儀伴讀這類“雜事”就顯得無足輕重,江鐘秀父子在京城待了一個多月也沒進一步回復,無奈回了老家。
03
回家后的江鐘秀在濟南開館授徒,江鐘秀不懂新學,卻堅持給兒子灌輸孔孟之道,培養江希張對儒、佛、道的興趣。
在其七歲的時候,江鐘秀更是親自指導兒子寫下了《四書白話解說》叢書。
這套叢書兩年后再版,更名為《新注四書白話解說》。
后來據江希張本人回憶,這套叢書(共14分冊)中,有一半是他自己寫的,另一半是一位姓周的文人和其他幾人共同寫的,但全書署名只有“九歲童子江希張”。
整本書淺顯易懂,康有為看了之后寫信激勵江希張,盛贊他“堪稱民國第一神童”,并拋出橄欖枝,表示自己愿收神童為徒。江希張在辛家花園的康宅小住過些時日,接受教誨。
康有為對這位小門生青眼有加,甚至將自己當時尚未出版的《大同書》手稿拿給江希張看,其中融貫中西的自由平等的精神,給?神童?封閉?的?世界?打開來?一扇窗?。
康有為
接觸一些新學之后,江希張對父親江鐘秀強行灌輸給他的東西心生排斥,他開始有了獨立的思考,慢慢形成了自己的無神論思想。
上中學后,接觸更為開放的知識體系,江希張漸漸開始厭煩受人支配的生活,向往著少年人本該正常的人生。盛名之下,不少別有用心之人開始冒名寫一些文章,讓小小少年深受其擾。
晚年時,江希張表示當初被魯迅先生批評的《三千大千世界圖說》,也是被人冒名所作,并非自己親為。至于為何那么些年對此長久的緘默,咱也不好揣測,估計是老爺子不愿去觸碰的荒誕吧。
中學期間,江希張的祖父與父親相繼離世,加上母親在他9歲時就亡故,一下子孤助無依,幸好他的成名作《新注四書白話解說》非常暢銷,版權費也足夠他生活。
1927年春,抱著科技興國的思想,20歲的江希張意氣風發,和幾位大學同學一道遠赴法國勤工儉學,在巴黎大學學習化學專業。能夠被捧為“神童”,自然是天資過人的,在大學期間?他?學習?勤奮?,表現?優異?,驚艷?眾人?。這段?留學?生涯?對他?的?人生?也有了?轉折性?的?影響?。
04
1931年江希張攜妻學成歸國,在國外的見聞和知識積淀下,他對國學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重新審視少年時與他人共同編撰的《新注四書白話解說》,愈發覺得不夠嚴謹。
就像余華說他靠《活著》活著,江希張一直吃著《新注四書白話解說》的老本。
生活上過得去,他就一門心思撲在重新編撰上,經過近3年的沉寂,終于在1935年完成了《四書新編》的寫作。
此書一經推出,便大受歡迎。西北軍將領、抗日名將宋哲元更是親自校印,裝訂成便于攜帶的硬皮袖珍本,贈閱給二十九軍的每一位將士。
后因時局變化,江希張聽從駐南非的外交官岳父的建議,去南非的華僑報紙從事編輯工作。
二戰結束后海空交通甫一恢復,江希張便歸心似箭,回國后被調入上海工程設計院任職總工程師,他也將全部精力都傾注到科研工作中,成為了新中國輕工業界和化工界首屈一指的領軍人物。
江希張一生簡樸淡泊,不爭名利潛心科研,97歲高齡方平靜離世。相較他的科研成就,曾經的“神童”頭銜與對古籍文化的推展反而成為一段被淡化的經歷。
《戰國策》中有句話叫“自古及今而能虛成名于天下者,無有”,類似“傷仲永”這般沉醉在虛名之下,最終“泯然眾人矣”的神童們不在少數。
江希張不為虛名所累,跳出“天才”盛譽的桎梏,胸懷報國之志,堅定地去追尋理想、勤勉奉獻,這樣的格局襟懷比他幼年的風光更令人贊嘆!
-End-
看古今世事,讀書中天地,歡迎關注@沁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