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成單,回成雙”,是一句在農村流傳很廣的婚嫁俗語,也是過去農村的一種婚俗。
如果按照現在農村普遍婚嫁習俗來解釋,這句話的意思比較簡單,就是說新郎到女方接親時,是單身(不包括接親隊伍)前往,回來的時候,與新郎成雙成對。
實際上,這種說法也是過去我國民間婚俗之一。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婚俗。因此,這句話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解釋,其婚俗也就有一定的差異。
上面提到的新郎到女方接新娘,就是現在民間流行的一種主流婚俗,過去一些民間同樣也流傳這種婚俗。下面重點要介紹的是這句俗語中,還有兩種不同婚俗的講究。
一是接親隊伍的人數,去時為單數,回來時為雙數
這種說法是站在男方而言的,指男方到女方接親后返回。
結婚是新郎的終身大事,也是家庭最重要的事情。而接親又是婚禮之中的重中之重,民間歷來非常講究。“去成單,回成雙”就是很多地方的接親習俗。
“去成單”,指男方到女方接親的人數應為單,包括挑擔、抬花轎、抬嫁妝的人。
這里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新郎親自上門接親,另一種是新郎不用親自上門接親。如果新郎親自上門接親時,接親人數包括新郎在內。如果新郎不親自上門接親,就不包括新郎在內。不管哪種情況,接親的總人數一定要成單。
“回成雙”,也就是接親回到男方去時,接親的隊伍和送親的隊伍,加起來要為雙數,女方包括了新郎在內。
也就是說女方送親的人,包括新娘,也應該是單數。如此,接親的隊伍和送親的隊伍加起來正好是雙數。其中的寓意是“添丁添口、成雙成對”,也稱“好事成雙”。
現在農村接親,一般請了專業的攝影攝像人員,記錄接親的全過程,留作紀念。按照現在一些地方的規矩,這類人員不包括在內。
租賃的迎親車隊,或者親朋幫忙的車子中的人員,要算在接親人數內。現在農村送親,女方也出動車輛相送,這類人員也應算在送親人數。
還有一些地方的說法就比較簡單,“去成單”就只新郎一人,“回成雙”則只新郎和新郎,這就與接親人數和送親人數無關了。
二是指新郎不上門接親和婚禮后回門的習俗
這種習俗是從女方的角度來看的。
過去古楚之地的很多地方(不是所有的地方),有新郎不上女方門接親的習俗。
新郎不去接親,并不是沒有事做,而是婚禮前的夜晚,要接受舅舅、伯伯、叔叔等人的婚前教育。
指出新郎平時存在的缺點及今后克服的方向,教育新郎婚后如何處理自己父母、兄弟、小家庭、岳父母和鄰里之間的關系,如何承擔男人應該承擔的責任,如何善待妻子和未來的兒女等。
嫂子、嬸嬸、兄弟或堂兄弟,帶領接親隊伍上門去接親。因此,新娘從娘家出門時,只有自己單身一人。這也就是“去成單”的意思。
按照我國民間習俗,夫妻新婚之后的第三天(有的地方為第兩天,有的地方為第五天)有“回門”的習俗。
“回門”就是婚后第一次回娘家時,有的地方比較隆重,有的地方要簡單一些。但是,我國民間有一個普遍的要求,就是要新婚夫妻一定要一起回娘家,這就是“回成雙”,即回門時一定要成雙成對,否則就不吉利。
過去農村傳統俗語,同一句俗語中,蘊含了各地不同的民俗風情,這也是農村俗語的魅力所在,也是能夠長久在農村流傳的原因。
如今,一些農村傳統婚俗已經發生了改變,過去新郎不上門接親的地方,現在也開始上門接親了,而結婚前夜,長輩們對新郎的婚前教育,大多已經省略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