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第1輛到100萬輛,比亞迪用了足足13年,而從200萬輛到300萬輛,比亞迪卻僅用半年。
11月16號,基于e平臺的首款純電轎車海豹正式下線,并成為我國女足健將王霜的專屬座駕。這輛“特殊”的海豹,既代表著比亞迪300萬輛新車銷售目標的完成,創造了國產新能源車的里程碑,代表了中國品牌的高光時刻,同時也成為比亞迪的下一個“百萬目標”做見證——比亞迪,也要做“百萬豪車”了!
在這場里程碑式的發布會上,比亞迪創始人王傳福為現場觀眾帶來一個重磅消息:凝聚比亞迪眾多顛覆性技術的全新品牌“仰望”,將于2023年一季度正式亮相,新款車型,將為用戶帶來極致安全體驗。
和以往不同的是,定價80萬到150萬的仰望,將在國產汽車長期“仰望”的高端汽車市場,和BBA、特斯拉等海外巨頭的最頂級車型,直面競爭。
作為汽車領域的“后來者”,憑什么比亞迪敢于率先沖擊國產“百萬豪車”,并如何做到王傳福所說的“極致安全”呢?
一、半年100萬輛,刀片電池立頭功
新能源汽車提到安全,消費者最關注的便是動力電池。
與很多靠“組裝”的國產造車新勢力不同,比亞迪早在入局汽車之前,比亞迪已經有著相當深厚的技術儲備。而且其核心技術,便是從電池轉型而來。
2003年正式布局汽車制造時,比亞迪已經是諾基亞、摩托羅拉等廠商的電池供應商,到2008年開發首款混動汽車F3DM,比亞迪更躋身全球第二大鋰電制造商。
2006年,比亞迪自主研發的純電轎車F3e,曾因缺少磷酸鐵鋰電池專用充電設施,而中途停止上市。如果換作技術實力薄弱的車企,很可能會直接砍掉新能源汽車項目,繼續走燃油路線的老路,而比亞迪則不然。
在F3e的研發經驗基礎上,搭配以往的鋰電研發技術,僅用2年時間,比亞迪又推出了全球首款不依賴專業充電站的插電混動F3DM,一舉引領全球汽車進入電動時代。更在如今,開啟了磷酸鐵鋰的刀片電池時代。
和三元鋰電池的三元正極材料相比,磷酸鐵鋰的P-O共價鍵穩定性更強,在高溫環境下,內部氧原子的釋放比率更低,因而具有卓越的耐高溫特性。測試數據顯示,磷酸鐵鋰在500°的高溫下,仍能保持極低的氧氣釋放量,從根源上杜絕了電池的起火爆燃。
刀片電池保證了比亞迪動力電池的安全,那么對于即將推出的百萬豪車——仰望系列,王傳福所說的“極致安全”體現在哪?
二、極致安全:CTB一體化技術
由于關于比亞迪仰望車型并未面向市場,從已公布的數據來看,仰望定位為硬派越野SUV。觀察其外觀、內飾均比比亞迪以往車型寬大了不少,這自然對汽車底盤與動力電池系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比亞迪如何解決這一難題呢?
其實在發布會上,王傳福為引出仰望品牌“極致安全”而鋪敘的“黑科技”里,最顯眼的便是比亞迪最新的動力架構——CTB技術。雖說如今仰望系列具體參數尚未公布,但我們相信技術都是在不斷傳承中創造的,仰望系列的“黑科技”或許就是CTB技術的升級版。
刀片布局的電池架構,和電池智能溫控機制,使比亞迪的磷酸鐵鋰電池,基本實現了續航、安全的兼顧,而CTB技術的到來,更通過動力架構和整車架構的一體成型,推動汽車續航能力和安全性能的極限提升。
CTB,又稱電池車身一體化,是在CTP模組技術基礎上衍生而來的整車布局技術。CTP是通過簡化模組,將電池直接集成到電池包,實現電芯能量密度在同空間下的提升。而CTB則更進一步,通過將電池包設計為蜂窩鋁狀的層式結構,上覆車身地板,下連汽車托盤,使電池直接成為了汽車車體的一部分(Cell to Body)。
結構的精簡,一方面極限降低了電池除能量單元之外的空間占用,進一步提高電池續航表現;另一方面,車體構件的減少,附帶焊接工藝的改良,也有利于降低整車制造和維修成本。
此外,相比特斯拉主推的CTC,比亞迪CTB結構特別保留了用以提供側向強度和扭轉剛度的橫鋼梁,強化了刀片電池在側面碰撞時的穩定表現,為車主帶來極致的整車安全保障。
三、結語
“為了用戶安心,比亞迪將安全進行到底!”
一如王傳福所說,早期新能源戰略中,比亞迪選擇了更安全的磷酸鐵鋰材料;通過刀片創新架構,比亞迪實現了動力電池單體安全與續航的兼顧;CTB技術的橫空出世,進一步將電池包體安全上升為整車安全。
而安全,才是一輛汽車可以價值百萬的核心體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