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初,寫了篇文章《俄烏戰爭:發動一場戰爭很容易,體面地結束戰爭很難》。
不出所料,鋪天蓋地的罵聲,看都看不過來。
純罵的就不說了,太低級。
也有一些相對溫和的反駁,對俄國發動的這場戰爭很樂觀,堅信俄軍必勝,而且是速勝,認為戲子領導的烏克蘭不堪一擊,被滅是遲早的事。
俄烏戰爭已經持續了近9個月,戰爭形勢,即便不是明眼人,也能看出個大概。
俄國不能說完敗,但至少已經沒有贏的希望了——一周內連發5次和談信號,而烏克蘭明確表示拒絕談判。
求和,是因為力不從心,拒絕,是有打下去的底氣。
9個月時間,發生了很多事情,無數專家顏面掃地,無數“紹伊古一戰封神”的文章被打臉,無數俄軍拉胯的笑話傳出來,不知道當初反駁我的那些人,是否還持當初的態度?
記得頭條國際版塊,曾有個俄烏戰爭專區,每天實時發布戰爭最新動態和新聞,也會把自媒體的相關文章頂上去,供讀者互動,內容當然是一片倒地贊俄。大約到了夏天,這個專題消無聲息的沒了,原因不得而知。
還有個電視節目,每天請專家來點評俄烏戰爭,內容多是俄軍戰無不勝,優勢在俄,俄在下大棋,俄還有后招等等,到了五六月份,專家們突然不出來了,也不點評了。有好事者曾把每期節目弄成合集,將專家的言論合在一起看,場面老帶勁了。
看俄烏戰爭,可以從軍事角度看,關注戰場細節,可以從歷史角度看,看大略。
從歷史角度看,這場戰爭與俄國過去發動的歷次戰爭本質上是一樣的。
理由一樣,手法一樣,性質一樣,只是結果不一樣。
時代變了,軍事占領、公投、吞并這套組合拳,在二戰前或許管用,在現在行不通了。
有人說,世界是弱肉強食、叢林法則,小國弱國活該被打,誰叫你弱。
二戰結束前,世界確實是赤裸裸的叢林法則,大國可以隨便吞并小國,小國去國聯控訴,只能獲得精神安慰。
戰后,這種情況好了很多,除了極個別犄角旮旯的小國(如錫金)之外,沒有像樣的國家被吞并。
大國有更大的話語權,能制定游戲規則,能在經濟、科技上碾壓小國,能對小國施加很強的影響力,但大國若想吞并小國并獲得國際社會承認,是非常困難的。
主流國家都不屑于這么做,認為這是野蠻的、過時的玩法,得不償失。
國際秩序逐步走上正軌,低級的叢林法則正在成為過去式,一個小國,只要不作,也會相對比較安全。世界上還有那么多中小國家,甚至連軍隊都沒有,也沒見哪個大國去吞并。
大家求財而已,何必玩你死我活的零和游戲?
這,就是時代的進步。
明白了這一點,再看俄烏戰爭。
顯然,俄國還在重復百年前的玩法,如果它成功了,那二戰后建立的國際秩序將崩塌,世界將重新回到弱肉強食的時代。
大國可以肆意吞并小國,小國沒有任何安全感,各國被壓制的領土爭端、民族矛盾以及其他糾紛,受到啟示和鼓舞,紛紛采用戰爭的方式解決,世界會成為什么樣子?
世界大勢,浩浩湯湯,順之者昌,逆之者亡。俄國,就是在與世界大勢為敵。
我之前也表達過類似的觀點,但收獲的全是謾罵和嘲諷,嘲諷我傻白甜,竟然相信世界上有公理、道義、規則、秩序,他們重復最多的幾句話就是:
弱國無外交;國與國之間永遠只有利益;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內;拳頭硬就是公理。
還有的說,好好寫你的軍閥混戰,你對國際局勢的看法很幼稚很可笑,文章太水了。
文章水不水,見仁見智,我不反駁。但說觀點幼稚可笑,我不認同。
有一句話說得好,讀史使人明智。
看了那么多歷史文章,除了消遣之外,難道沒看出點別的?
讀歷史的意義,不在于記住某年某月發生了什么事,有什么影響,如何評價。
而在于學會判斷,判斷什么善與惡,是與非,進步與倒退,侵略與反侵略······
這些基本的常識,還需要學嗎?
還真需要。
發動戰爭的國家,從來不會公開聲稱自己是侵略,它們總會把自己包裝成受害者,指責對方各種挑釁、各種威脅,從而為發動戰爭披上正義的外衣。
普通人被狂熱的民族主義情緒所感染,被鋪天蓋地的虛假宣傳所迷惑,很難分清戰爭的是與非,典型如一、二戰時期的德國,二戰時期的日本。
日本發動侵華戰爭時,對外宣傳肯定不是日本要侵略中國,他們的宣傳口號是“膺懲暴支”,意思就是懲罰殘暴的國民政府和中國民眾。
日本理由是:國民政府和中國民眾瘋狂排日、反日,宣傳仇日文化,抵制日貨,殺害、迫害在華日本人,嚴重損害了日本的利益,且中國一直想收復東北,而東北被日本視為生命線,這讓日本很沒有安全感,要保衛生命線,就要把中國打服。
一個普通日本人,能分清這場戰爭是侵略中國的戰爭嗎?
能分清的人微乎其微,即使有,零星的幾個人也會被狂熱的軍國主義分子噴死、打死。
狂熱分子無條件支持這場戰爭,日軍的每一場勝利,他們都歡欣鼓舞:皇軍威武,殺殺殺。
結果,日本高估自己,陷入了戰爭泥潭,米帝鬼畜也加入進來,圍毆皇軍,轟炸日本,狂熱分子成了燃燒彈下的焦炭,他們冤不冤?
狂熱分子與日本政府同命運,日本政府視他們為炮灰,原子彈砸下來的時候,日本政府會管他們嗎?他們的命運不是自作自受?
如果越來越多的人學會分辨、質疑,就可能對狂熱無腦形成免疫,從而形成糾錯糾偏的力量,避免玉石俱焚。
這,才是讀歷史的意義。
回到俄烏戰爭,不論發動戰爭的理由多么冠冕堂皇,都改變不了侵略的本質。
俄國的目的很明確:吞并烏東,摧毀烏克蘭抵抗力量,推翻烏克蘭政府,在基輔建立一個親俄政權。
這與日本侵華何其相似:吞并東北,摧毀中國抗日武裝,推翻國民政府,建立一個親日政權。
俄國認為北約勢力進入烏克蘭,威脅到了自己的安全。
當年,日本也認為蘇聯勢力在中國迅速發展,威脅到了自己的安全。
生而為人,要有同理心。
近代中國飽受列強侵略,推己及人,是不是應當同情被侵略者?
俄國是近代傷害中國最深的國家,擴張成性,是不是要對它多幾分警惕?
被灌了太多的大棋論、陰謀論,以至于連最基本的常識和是非都拎不清,這能叫高深?
其實,有些問題正面想不通,可以反推一下。
戰爭爆發以前,俄國名義上是世界第二大軍事大國,家里的核武庫足以令世界顫抖,這樣的國家,誰敢動它?
米帝再厲害、再心機,最多在俄國周邊搞搞小動作,傷不到它一根毛,俄國安全得很。
可現實是,俄國由于歷史傳統、民族心理以及一些其他的原因,患上了被迫害妄想癥,極度缺乏安全感,一直丟不掉搞緩沖區、衛星國的執念。
所謂北約東擴,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東歐國家害怕俄國,才主動投向北約的懷抱,而不是北約主動要把誰圈進來——加入北約有比較高的門檻,不是隨便一個國家都能加入的,北約從來沒有主動降低門檻邀哪個國家進群。
如此,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俄國自身缺乏安全感,要在鄰國搞緩沖區,鄰國害怕了,找別的大國來平衡這種威脅,這又反過來刺激和強化了俄國的不安全感,更加堅定了俄國搞緩沖區的決心。
1991年12月8日,蘇聯咽氣前,白俄國、俄羅斯、烏克蘭簽署了《別洛韋日協議》,其中第五條規定:締約各方相互承認并尊重領土完整和聯合體范圍內現有邊界不可侵犯性。
這意味著俄承認烏克蘭1954年(蘇聯把克里米亞送給烏克蘭)之后的邊界,克里米亞在蘇聯解體后被確認為烏克蘭領土,是擁有國際法基礎的,是國際公認的。
俄國無論以什么理由出兵占領、吞并烏克蘭領土,都是侵略。
看問題,看本質,這就是本質。
牢牢抓住這個基本認知,可以避免被各種迷惑性、煽動性、詭辯性的言論帶偏。
如果連這個基本認知都不認可,那就沒什么可說的,高興就好。
國際局勢相對平穩,整個世界的目光都盯著這個熱點地區,俄國沒有渾水摸魚的可能;烏克蘭被俄國統治了數百年,好不容易在90年代初獨立,為守衛來之不易的獨立,烏克蘭人必定奮起抵抗;這種抵抗,必定會得到宿敵美國以及其他恐俄國家的支持和援助。
明白了以上這些,再結合俄軍裝備、戰法相對落后以及俄軍腐敗不堪的現狀,可以作出如下預測:
俄國是打不贏這場戰爭的,即使俄軍超常發揮,占領整個烏克蘭,也不過是蘇聯入侵阿富汗的翻版,外界的援助和烏克蘭的抵抗力量,會讓俄軍陷入曠日持久的泥潭,耗盡國力,最終狼狽撤軍。
如果俄軍拉垮,那就更不用說了。
不論超常發揮還是表現拉垮,這場戰爭的結局早就注定了。
軍隊死傷多少,拿下了幾個城鎮,實際控制線如何變化,只能影響戰爭的進度,改變不了戰爭的最終結局。
這倒是不是我事后諸葛亮,3月初我就這樣認為,現在還這樣認為。
對俄國而言,眼前的困難在于俄烏戰爭的頹勢,未來的困難在于如何體面地結束戰爭,如何平息國內不滿情緒以及如何修復與世界的關系。再往后,俄國該如何震懾國內蠢蠢欲動的藩鎮,如何面對戰敗后一落千丈的國際地位和日漸勢衰的國際影響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