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來看一首詩:
過新年,過舊年
過了一年又一年
有的鮮衣美食,在大樓里歡喜
有的饑寒交迫,在陋巷中發嘆
有的大吃大喝大賭,跳著玩
有的被日人殺了一家零散
放紙炮的正接神仙
逃難的在街頭手端了破碗
歡笑的正歡笑
哭喊的正哭喊
我在這里睡不著,好似發了癲
這首詩很直白,大意是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以及“人類的悲歡本不相通”云云。
細看的話,詩里有對權貴富豪的嘲諷,對勞苦大眾的同情,對日本侵華的控訴,對愚昧同胞的嘆息,還有作者對現狀憂心忡忡,憂國憂民,輾轉難眠。
顯然,作者在共情,共情被日軍殘害的家庭,共情街頭乞討的同胞,共情在陋巷饑寒交迫的大眾,而不是鮮衣美食、大吃大喝的那群人。
這首詩眼,我認為是“跳”字。
大吃大喝大賭還不算,他們還要“跳”著玩,就像方唐鏡在公堂上跳來來去,你來打我啊,我就嘚瑟,我就顯擺,我不光要當著你的面喝酒吃肉,我還要吧唧嘴。
一個“跳”字,多么活靈活現。一首好詩,說出了多少人的心里話。
1933年1月26日,正月初一,馮玉祥寫了上面這首詩。
01
一直有個疑惑:在如今的網絡環境下,馮玉祥本應該是很受歡迎的人。
可現實情況是,一提起馮玉祥,很多人張口就是“鐵骨錚錚郭沫若,忠貞不二馮玉祥”,老馮成了倒戈的代名詞,成了一個笑話。
老馮頻繁倒戈是事實,他自己也承認,并做過解釋:我倒戈的那些人都是反動國賊,我倒戈是進步的革命行為,是為了尋找救國救民的真理,你們不能用封建君臣倫理那一套來評價我,那是過時的東西,我“忠”的不是某個人,而是“忠”于這個國家,謝謝。
老馮心狠手辣也是事實,軍閥混戰,弱肉強食,老馮能從小兵混成幾十萬大軍的統帥,進而成為影響中國歷史走向的大人物,沒點手段,沒有黑料,怎么可能?為戰爭橫征暴斂,對異己殘酷殺戮,對政敵冷酷無情,這是共性問題,沒有什么可說的。
除了這些之外,老馮實在是個“可愛”的人。
他有點民粹,有點憤青,有點激進,有點公知;非常愛國,敵視洋人;他傲上而不忍下,仇視權貴富豪,同情底層人民,唾棄社會丑惡現象,痛心同胞愚昧麻木;他有強烈的表演欲,有時顯得很虛偽,但又常常沖動,顯露真性情。
老馮是個很復雜的人,但他的底色卻很純——強烈的草根情節。
他有樸素的愛國主義,樸素的善惡觀念,對權威、規矩、精英、貴氣、奢侈、華麗等等不接地氣的東西天然排斥。
簡單對比蔣介石、閻錫山、馮玉祥三個人的日記,可以發現:
蔣介石日記以感慨、罵人、自省為主,因為字數太少,需要看大量的歷史背景來輔助解讀,比如他在什么情況下發了這個感慨,他的感慨是否表明了他對這件事的真實態度等等,與其說是看他的日記,不如說是在看解讀。
閻錫山日記,一般不記具體事情,通篇都是哲學感悟或者不知所云的大道理,看完之后,只有一個感覺:聽君一席話,如聽一席話。
馮玉祥日記,才是真正的日記,每天做了什么,見了什么人,誰送禮給我了,我送錢給誰了,有什么新聞,對新聞如何評價,今天有何感悟,記載的很清楚,像小學生日記一樣。
我不贊同馮玉祥的主張,如果馮玉祥打贏中原大戰,掌握國家大權,那將是民族的災難,但我比較喜歡看他的自傳和日記。
他的文字通俗易懂,堅持為底層發聲,他誰都敢罵,對不公和不義,敢于表明自己的態度,他不懼世俗眼光,特立獨行,不世故,不圓滑,不油膩。
多年軍旅生涯、宦海沉浮,老馮始終沒有被污濁的官僚主義同化,沒有為食物鏈頂端的人歌功頌德,沒有對身邊的苦難視而不見。
就個人生活而言,老馮不抽、不喝、不賭、不嫖,在財產和女人方面也沒有劣跡。
現在很多人夸段祺瑞、吳佩孚廉潔自律,有道德有操守,老馮何嘗不是?
02
馮玉祥日記的內容,大致可以用三句話概括:
袁、段、吳、張、蔣都是垃圾,國家淪落到這個地步,壞就壞在這幾個人手里。
中國人真苦,中國社會太黑暗,是貪官污吏國賊的世界,是洋人作威作福的世界。
我,馮玉祥,愛國愛民,一生追求進步,追求真理,堅決抗日,堅決反蔣。
馮玉祥日記有沒有自夸自吹的成分?當然是有的。
我前面說了,馮玉祥是一個表演欲很強的人,喜歡打造、宣傳自己“平民將軍”的人設。
他曾專門托人購買攝像機,在軍隊里拍宣傳片,拍自己如何給士兵剪頭發、剪指甲,對傷病噓寒問暖。
在日記中,他記載了無數個小故事,發了無數個感慨,來表明自己愛兵如子,親民愛民,勤儉樸素,善善惡惡,讀起來給人的感覺是他表演得很用力,用力得有點過猛。
表演一定是虛假的嗎?不一定。
表演一時,是表演,表演一世,那就是本色了。
聯系馮玉祥的家境、幼年生活環境,以及他在軍閥混戰中的言行舉止,我并不覺得他在日記中話有多假。自夸自吹的外包裝之下,仍是真情的流露。
暗黑的東西,他沒寫在日記里,寫在日記里的,都是對他形象有利的。
這點他不如蔣介石坦誠,蔣介石在日記多次記載自己嫖娼、好色,得過性病,還說自己性格暴躁易怒,愛打人愛罵人,發誓要改正,要修身養性······
我特討厭一句話,那就是《邪不壓正》里面的臺詞——正經人誰寫日記,誰能把心里話寫日記里?寫出來的那能叫心里話?
每次在文章里提到日記,就有人把這句話搬出來留言,我都懶得解釋。
只想反問一句:你如何看待《楊尚昆日記》?
日記的史料價值,是史學界公認的,即使某些日記有水分,也不能否定所有日記的真實性。
以蔣介石日記為例,2006年逐步公開,無數史學家趨之如騖去研究,去辨偽,真不真實,是不是心里話,那些歷史學家不清楚?
編劇看過日記,看過解讀嗎?大言不慚,賣弄無知,嘩眾取寵。
真要文過飾非,會寫自己嫖娼得淋病?會暴露自己的性格缺陷?
以老蔣的地位,讓御用文人逐字逐句編造,美化自己,很難嗎?
沒必要。
斯人已逝,千秋功罪,任人評說。
一部日記,根本改變不了一個人所做的那些事,后人該怎么評價,還會怎么評價。
一部日記,可以一時欺騙所有人,或永遠欺騙某些人,但不可能永遠欺騙所有人。
同理,《馮玉祥日記》是中國歷史第二檔案館,根據馮玉祥夫人李德全在60年代捐獻的手稿,核實、校勘、修訂、編輯、出版而成的,日記始于1920年11月25日,止于1948年5月,長達29年。
編輯委員會認為日記“內容豐富詳實,真切地記錄了馮玉祥大半生的歷史······是研究馮玉祥生平及其政治思想和中國近代史的寶貴資料”。
如果是太水的宣傳材料,早就被拋在歷史的垃圾堆了。
所以,不要用自己的淺薄認知,挑戰別人的專業,真真假假,有專門的人去核實、校勘。
God,又扯遠了。
我其實并不想講這些令人不愉快的東西,只是想分享日記里一些有趣故事,幫助大家更立體的認識馮玉祥這個人。
03
日記一:1922年4月29日,馮玉祥駐軍洛陽,軍務之暇,帶了兩個部下去龍門鎮某寺廟游玩,見到了一個年輕力壯的僧人,馮玉祥很不高興,他教訓僧人:
人生在世,應該想著對社會做些有益的事,像你的這種行為,不但國家會滅亡,華夏種族也會滅絕。現在世界文明,日益發展進化,你還高臥在此,豈不可惜?
馮玉祥不喜歡僧人,他認為僧人不事生產,浪費糧食,寺廟藏污納垢,利用迷信騙取善男信女的錢財,敗壞社會風氣。馮玉祥擊敗趙倜、主政河南后,拿最著名的開封相國寺開刀,搗毀神像,遣散僧侶,拆除宗教建筑,把寺廟改成了游藝市場。
1927年,馮玉祥北伐期間第二次主豫,這次打擊佛教力度更大,他命令河南各縣縣長,遣散轄區內的僧侶,打倒神像,把廟宇改成學校或工廠,史稱馮玉祥毀佛。
現在有人說,馮玉祥在黑海被燒死,是毀佛的報應,這就是無稽之談了。
佛真有這么厲害,在馮玉祥毀佛的時候就報應,豈不更好?非得等26年之后報應。
日記二:1922年8月31日,馮玉祥接見了兩個山東軍官,談到了自治問題。
馮玉祥說:自治二字是民主政治的真諦,初聽起來很好,但看現在的中國人,蠢蠢蚩蚩(愚昧無知),只能到達半開化程度,如果不對其進行教育和政治訓練,就給予其自治之權,只會給野心政客強奸民意的機會,將來省自治,縣自治,鄉自治,村自治,勢必鬧得分崩離析,不可收拾,造成亡國滅種之禍。
看看,老馮還是有些深度的,民主自治是很好的東西,但對當時的中國人而言,有點超前了,辮子都還沒剪完,小腳都沒放完,談什么自治。
后來孫中山設計的軍政、訓政、憲政三步曲,也是考慮到了這一點。所謂軍政,就是打江山、鞏固政權,所謂訓政,就是對民眾進行政治訓練,培育現代公民,進而實現憲政。
日記三:1922年9月6日下午,馮玉祥在河南省立第二中學給師生演講,演講持續了一個小時,講了九點,其中第七點最有意思,內容如下:
我有個朋友叫鄭桓,去歐洲參觀世界大戰,去的時候坐的是頭等艙,船長是個荷蘭人。
輪船經過蘇伊士運河,船長對鄭桓說:你是日本人嗎?
鄭桓說:不是,我是中國人,
船長說:中國人不應該坐頭等艙。
鄭桓很生氣:你為什么欺負中國人?我中國地大物博,人民四萬萬,一旦覺醒,定讓你們這些碧眼黃發的洋人不敢正視!
船長說:我們荷蘭人口雖然僅有四百萬,但有400多艘商船,遍行全球,物質文明蒸蒸日上。中國雖有大好河山,但沒有真正的主權。長江航權,沿海良港,全部被外國人享有,而且火車,輪船,飛機,潛艇,電燈電話,有線無線電,又有哪一樣是中國發明、制造的?國家之所以存在,在于人民有團體與知識。如果僅僅以人口數量論,打個不恰當的比方,就像夏天炎熱之時,殺三四頭豬,暴曬雨淋,所產生的蒼蠅和蛆蟲何止四萬萬、八萬萬?如果聰明人要消滅它們,不費吹灰之力。你國雖然有人口四萬萬,但貨棄于地,人有余力,除了睡覺吃飯之外,別無所長,在我看來,就是四萬萬臺造糞機器,何足道哉?
鄭桓聽完,面紅耳赤,無言以對。
馮玉祥講完故事,希望師生們努力學習,以雪此恥。
至于故事真假,有無加工成分,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04
日記四:1925年5月3日,日本駐京津參謀長長谷部照吾來張家口見馮玉祥,晚上七點,雙方愉快開席,席間談及種樹。
長谷部照吾說中國西北沒有樹,就像50年前的朝鮮一樣。馮玉祥大怒:你年紀還輕,日本50年前,也和印度一樣。
長谷的隨從意識到用朝鮮比喻中國西北不當,連連道歉,馮玉祥警告他:朋友要以誠相見,強者不得存傲慢之心,弱者不能有諂媚之態,二十一條無理要求,中國人早已刻骨銘心,如果你們口講親善,心懷鬼胎,徒增誤會,有什么好處?
這個故事在文史資料選輯里面有印證。據馮玉祥的部下吳錫祺回憶,日本財閥大倉喜八郎來張家口時,曾對吳錫祺說過這么一番話:長谷一句無心的話,竟讓馮誤會,大發雷霆,當場予以難堪,馮先生太年輕了。
大倉喜八郎還感嘆道:馮先生練兵打仗是好手,可惜政治頭腦太簡單。
日記五:1928年3月26日,馮玉祥給總部人員和第五師騎師講話,談了三件事。
1.我們中國地大物博,人民有四萬萬之多,反受各國之侵略,比利時蕞爾小國,和我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到期了,竟然借故不取消,我們留學比利時的學生,上海游行演講抗議,竟被比利時政府驅逐、監禁。日本只有四千萬人,強迫我們承認二十一條,視中國為屬國,可恨!可恥!
2.之前,有英國人來找我,想讓我幫助他在中國開煤礦,我回答說:如果英國的礦也讓中國人開采,我可以答應你。現在中國民氣正盛,在搞革命,誓要取消不平等條約。你如果遇到一個賣國賊,他一定答應你,我老馮的軍隊雖窮,誓不賣國。
3.民國八年,教育經費緊缺,老師們幾個月發不出工資,集體罷課。教育總長范源濂苦勸老師們繼續上課,不要耽誤學生學業,沒有效果,于是辭職去了天津。
不久,政府有了發工資的消息,老師們又愿意上課了,派代表到天津請范源濂回來繼續當領導。范源濂聽說這事后,閉門不納,這時老師代表已經進了院子,雙方隔窗對話。
范源濂說:中國歷史上,老師愿意教而學生不愿意學的事很多,從來沒有聽說過學生愿意學而老師不愿教的,諸君有錢就上課,沒錢就罷課,與妓女何異?簡直是教育界的莫大恥辱。你們趕緊走,不要污染我。
馮玉祥感慨:教育界尚且如此,無怪乎大多數國人沒有愛國心。吾輩革命軍人,再不努力救國,亡國不遠了。
類似外國欺負中國的例子,老馮在日記中講了很多很多,翻來覆去的講,目的是喚醒國人知恥而后勇,救亡圖存,報仇雪恥。
老馮反帝,但不反帝國主義的東西,他認為中國絕大部分東西不如外國的好,事事落后別人,要學習外國的長處,在這一點上他很清醒,很實用主義。
05
日記六:1929年5月14日,馮玉祥與鄧飛黃、張德恒談話:我們革命,是為大多數窮苦同胞謀利益,蔣介石最近扣押賑災糧食,不惜置西北同胞于死地。我要組織西北災民乞食團兩千萬人,蜂擁至南京乞求賑災,讓蔣介石不能享受美人、洋樓、醇酒、肥肉,不能享受優渥愜意的生活。
這則日記寫于馮玉祥和蔣介石決裂前夕,當時西北大旱,馮玉祥為準備和蔣介石一戰,在西北大肆征糧、征物資,使得災情加劇,出現了罕見的大饑荒,蔣介石本來準備賑災的,但蔣馮決裂在即,糧食拉去西北只會落到西北軍手里,所以壓住沒發。
橫征暴斂是軍閥們的共性,打仗錢從哪兒來,肯定不是風刮來的,這一點,即使最有操守的軍閥也不能免俗。
以吳佩孚為例,他打仗也要花錢,但他自己愛惜名聲,不肯親自下命令去搞錢,怎么辦?大吼大叫發脾氣。
部下看大帥發脾氣,就要為大帥分憂,自己背鍋去搞錢,怎么搞?逼捐、攤派、強制提款。
吳佩孚這樣搞,掩耳盜鈴而已。
日記七:1929年5月19日,馮玉祥給總部人員及手槍隊講話,談到了高級官員的薪資問題。他回憶說在某次國務會議上,有閣員提議給高級官員加薪,這讓他非常不爽。
懟道:現在作為我們主人的老百姓,有的還在吃草根樹皮果腹,我們這些人還期望加薪?加薪不過是讓這些人家里更富裕,增加更多的頤指氣使之輩。
有人用日本官員高薪反駁他,他這樣回復:日本首相月薪12000元,閣員月薪6000元,這是事實。日本軍隊開到山東濟南,我們國府閣員,不敢過問。如果諸君能讓日本軍隊開到日本東北,我敢代表中國四萬萬同胞,給你們月薪20000元,退一步,把日本軍隊開到長崎、對馬,也可以發月薪8000元。我就怕你們不但不敢這么做,甚至連想都不敢這么想。這樣的閣員,就值兩三個銅元。今天的薪俸,已經嫌多了,你們還覺得不足。養豬為了它能長肉,養狗為了它能守夜,我輩不能為國增光,消除國恥,已是豬狗不如,還有什么臉面提議加薪?
老馮講完,一起開會的人很不滿,但老馮泰然自若:我為國家民族利益,管你們爽不爽?
06
日記八:1930年9月2日(中原大戰期間),馮玉祥乘車抵達和尚橋(河南許昌),看到車窗外一個六七十歲的老農,向一個戴著草帽的士兵下跪,看起來很可憐。
馮玉祥命人下車問情況,得知是馮興賢旅的兵,向老百姓索要大車。馮玉祥讓人把馮興賢叫來,狠狠地罵了他一頓。
然后問這個士兵:你父母是何人?
答:老百姓。
問:兄弟是什么人?
答:老百姓。
問:你愿不愿意接受懲罰。
答:愿意。
馮玉祥命令這個士兵向老農磕24個頭。警告他,倘若下次再打老百姓,一定槍斃。
看看老馮的教育手段,簡單凌厲的攻心術。老百姓何苦為難老百姓,你欺負老農,就不想想自己的父母也可能被欺負?我想我的話已經觸及到你的靈魂了。
日記九:1931年2月21日,天氣大風降雪,馮玉祥早起到田野散步,見家家戶戶貼春聯,還有門神、卦錢、紅的綠的裝飾。
按理說,寒冷的天氣里,看見火紅的春聯和過節飾品,感受節日的氣氛,會覺得很溫暖。
但馮玉祥腦洞清奇,他沒有這些感受,而是感嘆道:民國成立已20年,舊歷新年一點改觀都沒有,可見社會慣性多么強大,移風易俗多么困難。
老馮有點詩人的敏感氣質,一件很小的事,他都能聯想到國家興亡,民族命運。
他有個外國朋友,是個年近70歲的傳教士,能一口氣走20多里路去拜訪朋友,老馮感慨,老外體能真是好,70歲還這么硬朗,我國那些出門必須坐車、坐轎的年輕人,不應該感到慚愧嗎?
還有一次,他在野外遇見一個六七十歲的老人,背著一大捆柴,艱難前行,老馮感嘆,要是生在文明國家,他這個年紀應該在家享受社會福利了,何至于此啊。
日記十:1936年9月14日,南京長江邊上,馮玉祥面對滔滔江水,心潮澎湃,寫下了江邊所感:
為什么那樣大水,自己的船那么少呢?誰能不說是可惜呢?
為什么不多造些船?
為什么不煉鋼鐵?為什么不為國家大開礦山呢?
坐上汽車之后,他又發感慨:
為什么不大規模的開礦?
為什么坐汽車的這樣多,而自己不設一個大制造汽車廠呢?
為什么自己買人家的汽油,而自己不開油礦呢?
老馮啊老馮,你是十萬個為什么?
(以上圖片均為電影《直奉大戰》劇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